鳳紫陌
《地球:神奇的一天》是由英國BBC地球影業與中國SMG尚世影業聯合制作的自然紀錄電影。該片集合了100位中英制作團隊成員,并邀請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獲獎者范立欣擔任聯合導演,作家嚴歌苓撰寫中文旁白,國際巨星成龍配音,于2017年8月1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大自然每時每刻皆神奇
《地球:神奇的一天》以時間為主線,從黎明到晨曦,從正午到日暮,從夜晚到日出,用一天的軌跡,跨越地球南北東西,展示出自然界38個野生物種平凡而又燦爛的一天。地球上的每個生靈,在日月的交替、太陽的起落中出生、成長,它們的生命歷程普通又神奇。
影片的宣傳語是“為愛而生,為生而戰”。影片將動物們憨態可掬的 面完美展現,也完整呈現了大自然弱肉強食的殘酷法則,每種動物都在力求生存,盡可能活下去。成年斑馬可以毫不費力地渡過不深不淺的河水,但是湍急的水流對小斑馬卻是驚濤駭浪,其中還包括河馬的虎視眈眈。海鬣蜥才剛剛破殼而出就要面對群蛇圍剿,逃生之路驚心動魄。剛成年的長頸鹿為了更高的地位和資源硬著頭皮和“老大”單挑,輸了就被放逐流浪。企鵝爸爸在狂風暴雨和驚天海浪中跳下懸崖捕魚養家糊口,還要在鋪天蓋地酌企鵝群中找到自己的家人。生命中處處是陷阱, 滴水珠甚至會讓蜜蜂“人仰馬翻”。它們為愛而生,又為生而戰,生命是如此脆弱又堅強,活著的每一個瞬間,它們都努力讓生命綻放出獨一無二的光彩。
蜉蝣的壽命很短,最短僅一天而已,蘇軾曾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粟。”為了這天的生命,蜉蝣卻需要在河床里孵化3年。影片中有 個500萬只蜉蝣同時出生并為求偶而舞的震撼場景,范立欣配上的解說詞是“浮生日,蜉蝣世”,他說“這也是我在全片中最喜歡的一個片段。”在英國,一位錄音師做完混音后告訴范立欣“導演,雖然我聽不懂中文,但我能感受到一種非常強烈的東方氣韻和股非常強烈的能量,它讓這個場景變得更美了。
有觀眾評論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挺震撼。它們雖渺小,但也有屬于自己神奇的一天。”還有觀眾感慨“向死而生,是宿命更是大無畏。這些故事足以感動和激勵像我這樣有些頹廢空虛的渺小凡人。希望這部紀錄片也能像顆種子埋進孩子的心里,在未來的某天,發出敬畏自然的芽,開出熱愛生活的花。”
“神作”是怎樣煉成的?
《地球神奇的天》在首日排片量僅為l%的情況下,上座率和排片率持續走高,口碑爆棚,公映周,已收獲票房超兩千萬元。暑期檔電影評分普遍不高,該影片在上映首日夏瓣評分就達到了8.1分,現在評分仍在8分以上,影迷感嘆“暑期檔終于迎來了部神作”。那么,“神作”是怎樣煉成的?
BBC出品的紀錄片總是能成為經典,無論是世界聞名的《地球》《海洋》,還是曾在朋友圈刷屏的《美麗中國》,無不體現著BBC極佳的拍攝水準。2007年出品的電影《地球》在全球收獲了超過1億美金的票房,成為史上最高票房的自然紀錄片之。十年之后,《地球》原班人馬和中方合作,100多位中英制作團隊的成員深入22個國家,歷時142個拍攝日,篩選素材數據記錄達12300張DVO,歷經3年制作完成了《地球神奇的天》。
電影技術的發展也為很多特殊鏡頭帶來了實現的可能,攝制組使用了最新的超輕型相機和便攜式穩定系統,還可以遠程拍攝,有時在同個地方放10臺攝像機,多角度的鏡頭更有利于呈現動物的形態。海鬣蜥從群蛇口下逃生,是用3臺攝像機,花了8天拍到的。灰熊蹭癢的珍貴畫面是安裝在樹上的搖桿攝像機持續運轉三個月捕捉到的。在拍攝中國的白頭葉猴時,攝制組使用的八旋翼無人機次只能在空中飛行10分鐘,飛機飛行了200架次,拍了20天,才捕捉到白頭葉猴令人驚嘆的巖石攀爬能力和長得一身像金絲猴毛色的白頭葉猴寶寶。在拍攝河面上方漫天飛翔的蜉蝣時,攝制組使用的數碼攝影機每秒可拍攝1000幀以上,所以捕捉到了蜉蝣出生、交配的;土觀景象以及它們孵化時的一些危險狀況。
還有很多畫面是靠攝制組的英勇和智慧換來的。熊貓寶寶很難近距離拍攝,攝制組的工作人員穿上非常厚重的熊貓衣,然后在衣服上抹上熊貓媽媽的排泄物,才騙過了小熊貓,拍到它們最萌寵的面。
影片的配樂由曾參與《功夫熊貓3》《十二生肖》《舌尖上的中國》等影片配樂的著名作曲家阿鯤擔當制作,由 支1 20人的管弦樂合唱團現場演繹。著名作家嚴歌苓擔任中文旁白編劇,成龍為中文版配音。成龍為影片配音的熱情非常高,曾連續6小時待在錄音棚里不出門。他說“那6個小時我忘了吃飯喝水,結果其他工作人員也不敢動,當時只想配好段,就可以趕快看到下段,一看就著迷。”
優秀的拍攝團隊、高精尖的拍攝技術、盡責的工作人員,配樂、旁白、配音都下足了功夫,最終成就了這部“神作”。
自然紀錄片最好的時代
自然紀錄片很難像合家歡商業片樣收獲極高票房,一直被稱為是市場的“清流”。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豐富的自然寶藏,拍攝自然紀錄片的素材和資源非常豐富。但是拍攝自然紀錄片需要技術和時司上的大量投入,加上市場風險,回報率般都不高,因此國內少有資本愿涉足這一領域。中國高水平的攝影師鳳毛麟角,對整個拍攝過程的科學組織能力也欠缺,拍攝園隊的專業化程度有待提高。因此國內影院鮮見自然題材的影片。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曾感慨“中國電影有些過度市場化了,有文化價值和正面意義的電影反而沒人愿意去做,這是電影文化職能的種欠缺。”為《地球神奇的天》配音的成龍坦言“這種電影不是為了票房去拍的。部紀錄片拍七八年也賺不到錢,還要求人、求錢、求上映,他們這么辛苦求什么?就是為這個世界、為人類做點事情,為保護動物、為環保做些事情。”他希望住慣了“鋼筋水泥森林”的觀眾尤其是年輕人,能來看看這樣部“和平健康”的正能量影片。BBC制作該片,特意選取“珍惜和愛護地球家園”這主題,也說明中英雙方創作者在“環境與動物保護”價值層面上的致認同,以及對中國觀眾的強烈信心。
著名動物學家珍妮·古道爾曾說過“唯有理解,才能關心;唯有關心,才能幫助;唯有幫助,才能被拯救。”現在中國電影觀眾越來越成熟,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對于記錄自然真實生命、號召人類對生命保持虔誠的自然電影有了新的理解,自然紀錄片逐漸培養出了自己的觀眾。中國的創作者和世界最頂尖的紀錄片制作部門進行深入合作,也可以很快學到很多東西。范立欣說“如果這個市場或者說投資能夠跟上的話,那么中國的自然電影很快就會發展起來,這可能是自然紀錄電影最好的時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