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良
[摘 要] 區(qū)域開展小課題研究,主要是指區(qū)域范圍內教師以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中心所進行的可行性的課題研究。它是一種草根式的課題研究方式,具有切口小、過程簡單、見效快的特點,因此受到學校和教師的廣泛青睞,實現(xiàn)了區(qū)域教育科研對教育教學的引領作用。但是我們也意識到,部分學校在小課題研究管理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影響了小課題研究的推進和發(fā)展。因此,有必要改革和創(chuàng)新管理模式,從而推進小課題研究的實施和發(fā)展。
[關鍵詞] 小課題研究;策略;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不斷發(fā)展,教育科研活動越來越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小課題研究作為區(qū)域推廣的一種新型的課題研究方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影響和改變了一部分教師的教學模式和研究態(tài)度。但在教學實踐中,部分學校管理模式上存在一些不足,教師對于小課題研究還存在畏難情緒。因此,有必要改革和創(chuàng)新管理模式,推進小課題研究的實施和發(fā)展。
一、小課題研究的內涵
小課題研究,主要是指教師以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中心進行的可行性課題研究,其目的是解決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改善教學。小課題研究是一種新型的課題研究方式,具有切口小、起點低、周期短、投資少、方向具體、收效明顯等特點。
二、實施小課題研究的有效策略
1.引導研究方向
部分教師認為開展小課題研究是額外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將會擠占休息時間。同時,如果論文或成果沒有獲得獎項,付出的努力都將白費。針對這一問題,學校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思想觀念,要讓教師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課題研究,只有那些無法通過常識、經驗解決的問題才需要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來解決。小課題研究來自教學實踐,并反饋于教學實踐,不需要高深的理論做指導,卻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次,學校應倡導教師結合自身的興趣,注重教師之間的互相合作,以減少教師的工作負擔,提高科研效率,并通過科研成果的分享,來增強教師的成就感,激發(fā)教師的科研熱情,引導教師養(yǎng)成自主科研的習慣。
2.提供組織保障
小課題研究的管理,離不開學校的支持和保障,只有合理、高效的管理架構才能有效驅動小課題研究。在新形勢下,學校應積極建立行政架構和業(yè)務架構共同協(xié)作的科研管理體系,架設“兩條線”,發(fā)揮“兩個作用”,即由“科研處——指導組(學科組長及市級骨干教師)——學科教師”組成的組織指導線和由“決策組(校委會)——考評組(科研主任、教研組長)——學科教師”組成的督導評估線;以及發(fā)揮科研處和指導組的組織指導作用,發(fā)揮教研組長和骨干教師的專業(yè)引領作用。
3.強化制度規(guī)范
科研管理的依據(jù)和載體是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集體教研制度、同伴互助制度、學習例會制度、考核評價制度、獎懲激勵制度等等。學校應不斷地健全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明確選題、立項評審、過程管理和結題評審各階段的要求,來規(guī)范小課題研究的管理。在制度制定和修訂時,要注意突出科研激勵的相關內容,結合新形勢,提高科研工作的獎勵力度,從制度層面為科研管理提供相應的指導、規(guī)范和保障。
4.獲取網絡支撐
一是借助網絡平臺,獲取專家指導,實現(xiàn)對外交流互動和資源共享。二是借助網絡平臺,推廣科研成果。如在學校網站上增設小課題管理板塊,實現(xiàn)小課題申報、立項、研究、結題的電子化流程管理,并集成分類檢索和信息共享功能,以增強小課題研究成果的交流與學習,不斷提高科研成果的影響。
5.搭建活動平臺
課題研究的價值在于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進而推動學校學習型組織的建設和持續(xù)發(fā)展。據(jù)此,學校應堅持以教師為本,積極為教師搭建快樂成長的平臺,如:可以在骨干教師和年輕教師之間開展“結對子”“引路子”“學樣子”等活動;在同學科組之間開展課題研討、交流、展示、匯報等活動。
三、小課題研究的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
1.目標激勵式
為提高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的積極性,學校應借助目標激勵機制,一方面可以通過建立科研專項基金,用于獎勵教科研;把科研工作業(yè)績納入教師評優(yōu)評先和晉職的主要內容,鼓勵教師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教育科研中。另一方面,應將科研目標具體化,將科研組織整體目標分解為教師個人目標,增強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從而推動教育科研的發(fā)展。
2.問題導向式
小課題研究以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為目的。因此,小課題研究立項和目標的建立必須結合教學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教學情境中,會不斷產生問題,而科研管理的最終目的是幫助教師提高思考、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和素養(yǎng),使教師真正把教育科研作為一種工作方式,真正實現(xiàn)“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
3.專家引領式
專家的參與是科研工作的源頭活水。開發(fā)研究專業(yè)人員的人力資源,是開展小課題研究強有力的專業(yè)支持與保障。學校可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和“坐下來”的辦法來實施專家引領。“走出去”是指組織教師到先進地區(qū)和學校學習,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請進來”是指邀請專家做報告或現(xiàn)場指導;“坐下來”是指在校收聽、收看專家講座的音像資料或利用網絡平臺與專家進行對話和交流等。
4.小組合作式
教師的個人力量是有限的,而教師的群體參與不僅能提高科研的效率和質量,而且有利于科研成果的應用和推廣。為進一步提高課題研究的效果,學校應鼓勵課題研究人員進行講解和展示,并將課題研究成員的數(shù)量作為科研成果的一項評定標準,使科研成果能快速反饋于教學實踐。為保證科研成果轉化的效果,則吸收成員的人數(shù)不宜過多,以2—3人為佳,學校應建立相應的科研加入和退出機制,避免出現(xiàn)弄虛作假的情況。
5.研訓一體式
為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育科研隊伍,學校應要求參與骨干培訓的教師必須完成一個小課題研究,才能順利結業(yè)。培訓的過程實質上也是研究的過程,通過研訓一體化,將培訓內容轉化為教師研究的內容,既提高培訓效果,又增強教師的教科研水平,達到一舉多得的目的。
6.自主反思式
小課題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完善的過程。小課題研究結題后,教師還應不斷地反思課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不斷地進行優(yōu)化和完善,從而形成持續(xù)改進的良好局面。學校應大力支持和提倡自主反思式科研行為,并針對已完成的小課題進行定期回顧和評價,對應用效果不佳的課題要求進行重新論證和研究,以提高教師改善課題成果的自覺性,不斷提高課題研究結論的適用范圍和使用效果。
小課題研究是一種旨在改進教師自身教育教學實踐的行動研究,學校管理者要善于調動教師的研究積極性,采取有效策略,創(chuàng)新管理模式,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隊伍,以推動教育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費倫猛. 深化小課題研究的量化分析——基于廣州市基礎教育小課題研究現(xiàn)狀調查[J]. 課程教學研究,2016,(08):77-81.
[2]周劍. 區(qū)域推進教師小課題研究的實踐策略[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04):35-36.
[3]王艷霞. 小課題研究:旨在改進教師自身教育教學實踐的行動研究[J]. 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13,(04):82-85.
[4]田靜. 關于深入開展小課題研究的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05):3-4.
責任編輯 鄧 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