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小學低年級是學生開始形成閱讀能力的階段,語文閱讀教學應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教學中要做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必須結合各項訓練活動。
一、興趣是使學生積極閱讀的前提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想真正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首先應該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引發學生主動閱讀的愿望。
(一)興趣來源于對成功的體驗
適時的鼓勵、表揚、贊許以及體驗成功的喜悅,可以使人們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就是產生興趣的源泉。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借助拼音進行閱讀,速度慢,無法讓學生及時體驗到閱讀帶來的喜悅。這造成他們只愿聽、不愿讀的心態,影響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蘇教版語文低年級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加大識字量,多認少寫,同時又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由發展、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的閱讀環境。在教學中,教師可借助這個有利的因素,加上適時的鼓勵評價,讓學生及時體驗到閱讀帶來的成就感、喜悅感,從而調動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二)使學生充分展現內心世界引起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是產生興趣的根本
學生的內心世界是豐富的,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能盡情抒發內心的感觸,能夠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宣泄。特別是那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語言淺顯、內容生動活潑、貼近學生生活、展現學生情感世界的詩歌、故事、童話,他們都顯現出極大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想學生所想、樂學生所樂,利用教材的特點和教師自身的感染力,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設備,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如《雨后》一課,它以簡潔、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兄妹二人在夏天雨后玩耍的情景,教師可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讀讀有趣的語句,體驗語言文字的幽默與俏皮,說一說夏天雨后孩子們愉悅的心情,使學生感同身受,產生興趣,從而主動去閱讀,去體驗。
二、結合各項訓練活動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有利保障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說明了多讀的好處。但一味強調多讀,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注意讀書的多樣化的形式,不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也是不行的。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可結合以下訓練提高兒童的閱讀能力:
(一)在讀中結合看圖訓練
低年級的課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動、活潑的插圖,并且大部分插圖就包含有聲情并茂的故事情節。在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先看圖,說說圖上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然后圖文對照讀課文進行教學。如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由于學生在以前早就聽到過這個故事,且課文的插圖就是故事情節的體現,所以我讓學生先說故事,然后再讓學生讀課文,看課文是怎樣寫的,這樣學生的知識接受就由圖像信息轉化為文字符號,同時又理解了課文內容。
(二)在讀中結合思維訓練
讀書不思考,猶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注意把讀書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如教學《有趣的發現》一課,我采用了以讀代講,以讀促思,在讀書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想想誰發現了什么?這個發現有趣在哪兒?然后讓學生討論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的原因。在討論過程中教師適時解釋課文中難以理解的詞語,如“考察”“要么……要么……”“頂”“逐漸”等。這樣在讀中進行思維訓練,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認識只有經歷了模糊到清晰的過程,認識水平才會發生質的變化,科學的世界觀才會逐漸形成。
(三)在讀中結合說話訓練
“讀”是對信息的輸入,而“說”是對信息的輸出。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把讀與說結合起來并加強訓練,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重視學生讀與說的有機結合。
如在教學《臺灣的蝴蝶谷》一文中,我利用課件在聲、形、光、色的共同配合下,請同學來當小導游,引導學生向游客介紹臺灣的蝴蝶谷,從而把文本語言內化成生活中的語言和學生自己的語言。
再如在教學《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課的結尾部分時,我就組織學生模仿課文形式續編詩歌,說說自己想變成什么。當學生的思維閘門一打開,他們就會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讀書、說話、情感陶冶三結合,真可謂“一石三鳥”。
(四)在讀中結合表演訓練
情境表演是兒童最受歡迎的表現形式。小學低年級的課文大多富有童趣,用表演的形式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有助于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突現特點。如教學《三個小伙伴》一課,我先要求學生圖文對照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自導、自演故事情節。結果學生們把小野豬、小象和小袋鼠的動作和語言表演得淋漓盡致,活靈活現。在輕松愉快的表演中,學生懂得了遇到困難,大家要密切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只要把提高興趣和采取形式多樣的閱讀方法有機結合,那么提高低年級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修養就不會是件難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