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一 偰光華
【摘 要】目的:探討普外手術治療對于膽源性胰腺炎患者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膽源性胰腺炎患者85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平均原則將其分為參照組(n=42)與實驗組(n=43),其中參照組患者采用延期普外科手術治療,實驗組患者采用早期普外科手術治療,在兩組患者在不同時機治療后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與比較。結果: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較參照組短,術后24h引流量也明顯少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無死亡病例,參照組死亡5例,兩組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膽源性胰腺炎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普外手術治療,應在患者早期采取手術治療,提高患者治愈率,減少并發癥發生。
【關鍵詞】普外手術治療;膽源性胰腺炎;臨床療效;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R657.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01
膽源性胰腺炎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急腹癥,主要是由于膽道發生病變而引起胰管梗阻,胰液外溢,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黃疸等,部分患者出現休克或消化道出血等癥狀[1]。因此膽源性胰腺炎患者需要采取及時的治療,在普外手術治療中需要把握治療時機,為患者找尋最佳的治療時機,從而取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本組就針對我院收治的膽源性胰腺炎患者采用普外手術治療,對其臨床療效進行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膽源性胰腺炎患者85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生化檢驗及影像學檢查后均已確診。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47例,女性38例;年齡37-77歲,平均年齡為(51.67±6.81)歲;疾病類型:膽總管結石18例,單純性膽囊結石42例,肝內膽管結石6例,膽囊結石伴膽總管結石19例。將所有患者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參照組(n=42)與實驗組(n=43),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的比較中無顯著差異,P>0.05,參照組與實驗組之間的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參照組患者采用延期普外手術治療方法,在入院72h后給予手術治療;實驗組患者采用早期普外手術治療,在患者入院72h之內行手術治療。具體方法包括:在接診后先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方法,如抗感染治療、營養支持治療,胃腸減壓治療和抑制胰腺分泌等[2]。在手術中對患者進行常規全身麻醉,術中對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同時根據患者病情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治療方法,如對膽結石、膽囊炎患者行膽囊切除術;膽總管結石患者行膽總管探查+T管引流術,在腹腔鏡直視下清除壞死的胰腺組織[3]。術后對兩組患者給予常規抗生素治療,預防術后感染,待患者肛門排氣,腸蠕動恢復后可正常進食。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進行觀察與比較,臨床療效觀察主要包括患者住院時間、術后24h引流量和病死率等。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對本組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數資料行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表明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存在顯著差異,并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參照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1.24±2.18)d,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為(5.94±2.04)d,實驗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較參照組短,P<0.05。治療后,參照組患者術后24h引流量為(211.24±41.08)ml,實驗組患者術后24h引流量為(125.21±36.47)ml,實驗組患者術后24h引流量也明顯少于參照組,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無死亡病例,參照組死亡5例,病死率為11.90%,實驗組患者病死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
3 討論
膽源性胰腺炎在臨床中稱作是膽石性胰腺炎,由于結石嵌頓于壺腹部所發生,或是經十二指腸乳頭排入十二指腸,如患者未能及時得到治療,則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因此對膽源性胰腺炎患者采取及時的治療,是確保患者生命安全和臨床療效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患者預后效果的關鍵[4]。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膽源性胰腺炎的發病率不斷上升,應引起醫療工作人員的重視。
在膽源性胰腺炎的臨床治療中目前仍主要采用的是外科手術治療,在治療中醫生需要對患者的各項指征進行準確掌握,并為患者提出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其中普外手術指正主要包括有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是出現爆發胰腺炎;患者存在膽管梗阻,黃疸持續加重;出現胰腺無菌性壞死或是假性囊腫;膽囊感染、膽管炎;胰腺壞死等并發癥[5]。經臨床研究表明,在膽源性胰腺炎患者采用普外手術治療中需要對治療的時機進行準確把握,對患者的臨床療效及預后效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在臨床治療中需要待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穩定后,方可進行手術治療。
本組針對我院收治的膽源性胰腺炎患者分別采用早期普外手術治療及延期手術治療,經臨床實踐表明,早期普外手術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延期手術治療方法,住院時間短,術后24h引流量少,且病死率低。因此,在針對膽源性胰腺炎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臨床醫生需要對患者的各項手術指征準確掌握后,對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評估,并對患者給予盡早的手術治療,從而有效保障患者的臨床療效及預后效果,幫助患者緩解病情,減少疼痛,同時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臨床治愈率。
參考文獻:
梅文.腹腔穿刺引流在伴有腹腔積液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2017,4(27):5221-5222.
張丹.烏司他丁聯合奧曲肽用于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的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13):92-93.
李佳.針灸介入急性胰腺炎治療現狀——從文獻定量與定性角度分析[J].西部中醫藥,2017,30(5):63-67.
周未.早期大黃輔助聯合腸內營養在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中的價值[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10):1414-1416.
李松霏,李文波.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在急性胰腺炎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中華胰腺病雜志,2017,17(2):140-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