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璇
【摘 要】目的:探討梅毒抗體陽性患者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療的結局;方法:選擇因輸卵管因素而不孕行IVF-ET治療的女性患者80例,分為對照組40例,確診為梅毒抗體陽性的夫婦40例,對兩組患者的受精率、卵裂率和優質胚胎率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受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移植胚胎數、卵裂率和優質胚胎率兩者比較無統計學意義;結論:梅毒抗體陽性的患者夫婦行IVF-ET治療時受精率降低,但受精后的卵裂率和優質胚胎率與非梅毒患者比較無差異,故醫護人員在梅毒患者行IVF-ET治療前可以告知其病情并取得其同意。
【關鍵詞】梅毒抗體陽性;體外受精—胚胎移植;不孕不育
【中圖分類號】R71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2
近年來,我國梅毒感染人數呈不斷上升趨勢,研究顯示[1],20-35歲年齡人群為梅毒的高發人群,女性一旦感染該疾病,對生殖健康將造成嚴重的威脅,不孕的幾率也將大大增加,該疾病的傳播途徑主要為性傳播,也可以垂直傳播對下一代造成感染。隨著輔助生育技術的發展,部分受梅毒感染而導致不孕的患者希望通過該項技術實現妊娠,獲得健康的后代。為此,本研究對在我院生殖中心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療并且梅毒抗體為陽性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旨為探討梅毒抗體陽性患者行IVF-ET治療的結局。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生殖中心首次行IVF-ET治療的不孕不育患者夫婦8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夫婦雙方血清梅毒螺旋體抗體(TPPA)篩查為陰性,年齡23-40歲,平均年齡(28.61±3.73)歲,所選患者與觀察組患者同天進行取卵和移植;觀察組:梅毒血清常規篩查(TPPA)為陽性,其中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齡24-39歲,平均年齡(27.27±3.34)歲,所有新鮮周期患者經治療后,夫婦雙方或其中一方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RPR)為陰性,或梅毒血清反應素滴度降到一定水平后不在繼續下降,持續不轉陰的患者,已無臨床表現癥狀,經皮膚科檢查后確診為已不具有傳染性,具備妊娠條件。兩組患者不孕致因均為輸卵管因素,患者年齡、不孕時間、胚胎移植數等臨床資料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排除條件:所選患者均無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IV、衣原體、支原體感染等,無子宮畸形、子宮內膜異位癥、輸卵管積水等患者。
1.2 治療方法
1.2.1 排卵方案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長、短兩種方案。具體方法為[2]:(1)長方案:黃體中期時注射長效曲普瑞林0.5-1.0mg,促使垂體發揮降調節作用。當促卵泡生成素≤5IU/L,促黃體生成素≤5IU/L,血清雌二醇<50ng/L,孕酮≤1ug/L,B超測量陰道內膜厚度≤5mm,竇狀卵泡直徑(雙側)≤6mm即為達到將調節標準。于降調第14-21d注射Gn,觀察患者卵泡情況,并進行Gn個體化計量,當卵泡數≥3且卵泡的平均直徑達18mm時,停止注射Gn,進行重組hCG250ug,36小時后取卵。
1.2.2 IVF-ET[3]:首先將收集的卵母細胞置于培養液中進行4-6小時的培養,然后行IVF,于受精后的16-18小時進行受精情況觀察,并置于培養箱中培養48小時(溫度37℃,CO25%),在B超引導下,將優質胚胎2個移入子宮,剩余胚胎冷凍保存。當卵裂球碎片<20%,卵裂速度正常,卵裂以2的倍數規律增長時即為優質胚胎。
1.2.3 觀察指標: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的胚胎發育和妊娠情況,以及受精率、卵裂率、優質胚胎率等指標。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處理,均數及標準差采用(±SD)表示,計量統計采用t檢驗,計數統計采用檢驗,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的年齡、不孕時間、卵細胞數、胚胎數和可移植胚胎數等臨床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行IVF-ET治療的結局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受精率顯著高于觀察組(p﹤0.05),卵裂率和優質胚胎率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梅毒是因人體受到梅毒螺旋體感染而引發的一種慢性、系統性性傳播的疾病,能夠波及身體多臟器及系統,從而導致機體功能失常、組織破壞,嚴重者更可危及生命安全[4]。早上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每年梅毒的新發病例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占據比例可達90%[5],在我國調查顯示,梅毒抗體為陽性的孕婦正以每年30%的增長速度不斷上升,對母嬰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
近期一項研究表明,產前進行正確合理的檢查能夠大大降低妊娠不良結局的發生概率。梅毒抗體為陽性的不孕不育夫婦行IVF-ET治療過程中,不但要進行常規的TPPA檢查,而且對于血清學為陽性但無臨床癥狀的患者要進行皮膚病專科的檢查,當確診當前不具有傳染性可以進行妊娠時,才能夠性相關輔助生殖治療。此外,對于男性梅毒抗體陽性的患者行IVF-ET治療后,有研究認為受精率、優質胚胎率有所降低。在本研究中,觀察組的受精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但卵裂率、優質胚胎率兩者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行IVF-ET治療后患者妊娠的結局并沒有發生不良結局,分析原因,該結果可能會受樣本數量影響。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梅毒抗體陽性患者行IVF-ET治療時受精率明顯降低,但優質胚胎和可移植胚胎數與非患病者無明顯差異,因此,梅毒患者行IVF-ET治療前可以告知其病情
參考文獻:
趙琴,楊桂艷,蔡桂豐.梅毒抗體陽性患者對胚胎發育潛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7,6,12(16):60-61.
劉海儒,唐妮,黎靖宇等.治療后梅毒患者行IVF/ICSI的結局分析[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6,24(2):118-119.
董萌,何麗霞,焦嬌等.梅毒螺旋體抗體陽性患者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療結局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4,10,49(10):790-793.
李蕾,李尚為,黃仲英,等.男性隱性梅毒患者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療的結局分析.[J]山東醫藥,2013,53(17):18-19.
CDC.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philis-united states, 2002. MmwrMorbidity &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 2003, 52(46):1117-1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