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娟
【摘 要】目的:分析護理風險管理在普外病區患者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將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普外病區收治的患者111例,并按隨機原則,將患者分2組。對照組(n=55)患者行常規護理,實驗組(n=56)行護理風險管理,比較兩組護理情況。 結果:對照組55例患者中,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1.82%,實驗組為3.57%,經比較,實驗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另實驗組護理質量為(96.38±2.68)分,對照組為(85.36±1.67)分,經比較,實驗組護理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對普外病區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安全管理效果較好,使得患者護理風險發生率較低,在臨床上可應用推廣。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普外病區;安全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1
普外科患者所患疾病多病情較急,且患者病種較多,實施手術治療時,手術一般較大,且較為復雜,患者病情發展十分迅速。這時護理人員若沒有仔細護理患者,很容易出現護理差錯,導致醫院護理糾紛頻發[1]。傳統的護理管理方式是事后處置方式,它是被動的安全管理方式,是集中于問題發生后的解決工作。而護理風險管理則是指在護理工作開展的全過程中,識別護理人員工作中存在的風險,評估出正確的處理方式,對護理風險妥善處理,進而降低醫院護理糾紛的發生率[2]。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普外病區收治的患者111例,并按隨機原則,將患者分2組。對照組(n=55)患者中,男女之比為27:28.年齡19-73歲,平均年齡(66.37±2.17)歲。其中胃腸道疾病21例,肝膽結石17例,腹外疝12例,腹部外傷3例,體表腫瘤2例。,實驗組(n=56)患者中,男女之比為29:27,年齡21-77歲,平均年齡(62.89±3.08)歲。其中胃腸道疾病19例,肝膽結石18例,腹外疝13例,腹部外傷2例,體表腫瘤3例。經比較,兩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齡及疾病類型比較上無明顯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n=55)行常規護理,在普外科內設置質量監控員,及時發現護理工作中的問題,并著手解決護理工作中護理。實驗組(n=56)患者行護理風險管理,具體方法如下:(1)在普外科內建立質控網絡。根據普外科手術患者尤其是患有胃腸道疾病患者的實際情況,需要靜脈補充液體,使得護理工作量較大,且患者術后體內留置管道較多,存在較大的護理風險[3]。分析普外科護理人員構成比,發現年輕護理人員占據多數地位,職稱較低,存在護理風險意識不足及溝通欠技巧等環節。因而在普外科內建立質控網絡,護士長作為管理責任人,對監控標準及人員培訓等工作負責,并對監控護理風險富有重要責任。護理組長組要對責任護理人員工作進行督導,通過指導檢查示范等工作,做好督導工作。責任護理人員實施自我控制,遵循護理安全質量工作目標,保證工作質量[4]。(2)識別護理風險,在普外科內建立風險預案。護理風險是無時無處不再的,根據護理風險項目的排序,制定相應的護理風險監控指標,如藥物錯用、抽血錯誤及藥物靜脈注射外滲、深靜脈血栓等。將治療效果不好,存在潛在安全事件的患者列為監控工作的主要監控對象。(3)建立護理不良事件制度。與護理風險有緊密聯系的是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當發生護理不良事件后,可能會導致醫院醫務人員的工作激情受到影響。醫院應及時對院內發生的不良事件進行分析,從人員、機械、物資及環節、法律等幾方面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5]。并制度出相應的整改措施,發現安全隱患,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現相同失誤。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進行分析,共分為14項指標,如藥物錯用、藥物外滲、輸血反應等。并對護理安全質量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共分為30項,根據我科制定的評分標準,分析比較兩組安全質量,總分100分,由護士長進行檢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文本數據實施統計學處理,P<0.05,表明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由表1可知,對照組55例患者中,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1.82%,實驗組為3.57%,經比較,實驗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另實驗組護理質量為(96.38±2.68)分,對照組為(85.36±1.67)分,經比較,實驗組護理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普外科病區所含病種較多,急診手術較多,病床周轉速度快,病區護理工作量大,很容易導致出現護理風險。這時,就需要加強對普外科的護理風險管理,建立完善的護理風險制度,完善管理流程,規范護理人員的行為,使得護理質量得到提高,最大程度對護理風險進行降低。本文將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普外病區收治的患者111例,對其中55例患者行常規護理,另56例行護理風險管理,發現實施常規護理的55例患者中,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1.82%,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3.57%,經比較,護理風險管理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另護理風險管理組護理質量為(96.38±2.68)分,常規組為(85.36±1.67)分,經比較,護理風險管理組護理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對普外病區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安全管理效果較好,使得患者護理風險發生率較低,在臨床上可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許輝,李曉光.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河北醫藥,2017,39(13):2055-2057.
孟靜.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病房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研究,2017,25(3):159-160.
項芳.普外科護理中護理風險管理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19):86-87.
沙萍英.ICU護理管理中護理風險管理的運用價值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28(9):1761-17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