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
【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心腦血管疾病成為威脅健康的第一殺手,因此心內科作為目前臨床工作中較為重要的科室,多面臨年齡較大的患者,在治療期間,更容易出現護理安全隱患問題。所謂護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法定法規的制度上,未出現生理及心理功能上的缺陷或損害[1]。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技能較差,且心內科的疾病多具有復雜性與突發性,同時伴隨各種老年病的癥狀,更容易成為護理不良事件的高發科室。針對本院目前出現的護理安全隱患進行回顧性分析,有針對性的制定合理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心內科老年患者;護理安全;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2
1 影響老年患者護理安全的原因
1.1 患者自身因素
1.1.1 生理因素:老年患者是個特殊的群體,首先年齡占主要地位,絕大多數患者都是70歲左右老年人,并且老年患者整個機體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高都有明顯的下降,比如聽力、視力不好,反應遲鈍,行動不便,基礎病多,嚴重的會出現老年癡呆或精神障礙,如:墜床、跌倒、燙傷、走錯病區等,這是老年患者容易發生的,也是影響護理安全的最大隱患。
1.1.2 病區環境:由于建筑設計不人性化,老年人對病區環境不適應,基礎設施不到位,提醒標識過小,病區廁所太遠等均會影響老年患者的護理安全。
1.1.3 知識缺乏:由于老年患者的認識不足,文化程度不高,對相關疾病知識不了解,便無法理解疾病的危害程度,不配治療。
1.2 護理人員的因素
1.2.1 責任心不強:(1)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個別存在責任性缺乏,工作疏忽大意,不認真執行三查八對制度及不認真交接班,未嚴格遵守醫囑,(2)輸液后不及時巡視或巡視不認真造成液體外滲,發現不及時導致靜脈炎發生,輸液時未控制好滴數過快導致患者發生心衰或肺水腫,過慢則會使血藥濃度低于應有的治療濃度,即達不到搶救和治療的預期效果[2]。
1.2.2 法律意識不強:(1)護理人員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士管理條例》等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不了解,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責任認識不足,(2)在接待患者時說話不謹慎或治療操作時動作不規范,引發患者和家屬對治療不信任,引出醫療糾紛,(3)護理資料書寫不規范,不及時,有涂改,一旦發生投訴,不能提供有力證據。
1.2.3 理論知識不扎實(1)對心內科專科理論知識掌握不夠全面,不夠具體,對于急性心梗,急性左心衰的急性期護理不到位,向家屬解釋不夠具體,(2)對心電圖的判斷及認識不夠詳細,(3)對心電監護儀、初顫儀的操作不熟練導致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有質疑和不信任。
2 對策
2.1 仔細詢問、準確評估:入院評估時,護士要注意既往史及陪伴代訴情況,尤其是伴隨癥狀和自護能力,有無視力障礙,蹲起能否自如,有無跌倒危險因素(包括平衡失調、步態紊亂)等,給予記錄并依據風險程度掛出警示牌。關節炎、腦卒中、老年癡呆、貧血、體位性低血壓等患者列為高危人群。入院時詢問并檢查老年患者的鞋襪,尤其是帶入的拖鞋應防滑。針對老年人夜間起床多的特點,規定護士熄燈時預留地燈;行動不便者建議家人陪伴;家人無法陪護者,詳細說明病情,并簽字為證;重要的告知內容要在護理記錄中體現[2],以免發生不必要的糾紛,同時夜班護士要及時協助患者入廁。
2.2 掌握治療藥物特點、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老年人往往出現“服藥能力下降”,如漏服、多服等。心內科老年患者常用藥物有抗高血壓藥、強心藥、抗心律失常藥、安眠藥、降糖藥、抗凝血藥、瀉藥等。使用鎮靜催眠藥易引起頭暈、嗜睡、精神萎靡不振,影響判斷力,服藥后安排患者臥床休息,避免走動;服用降壓藥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指導患者起床及改變體位時動作宜緩慢;降糖藥按要求餐前、進餐時正確服用并督促檢查按時進食,以免引起低血糖。依據患者排便規律,合理安排服用瀉藥時間,盡量避免晚上排便,以防患者受涼及夜間病情變化。老年患者使用心得安、利多卡因、洋地黃類、安定、抗凝血藥,存在代謝減慢、血藥濃度增高、半衰期延長等特點,用藥時注意觀察用藥后反應。對有醫囑但屬患者自備的重要用藥,如抗血小板聚集的硫酸氯吡格雷片、降壓藥、降糖藥等,一定監督患者及時用藥。
2.3 嚴格執行患者出科交接及陪護流程:科間轉送或外出檢查,雖然時間短,卻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易引起護患糾紛。對此,制定了危重患者交接本、科間交接本,規范了院內科間轉送、外出檢查護送流程。科間轉送高齡、臥床或重病患者時,嚴格執行交接手續。危重患者外出檢查時提前做好計劃,做好人員及物資準備,保證患者隨到隨檢。
2.4 加強業務訓練、嚴格操作流程:輸液泵可嚴格控制輸入液量和藥量,并能對輸液過程中的氣泡、阻塞等異常情況進行監測與報警,特別適用于輸液精度及過程要求較高的心內科患者。如果護士過于依賴儀器監測,不交接班或使用不當,可能導致不安全情況發生。提高護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是護理安全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按照ISO9000護理作業指導書要求護士,嚴格按流程完成每一步操作。加強護士動手能力訓練,要求護士熟練掌握科室不同品牌輸液泵的使用方法及常見報警原因防范、分析、處置,并逐一進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崗。建立簽名巡視卡,要求使用者、巡視護士分別簽姓名、時間,以示負責,達到自我約束,便于督促檢查。
2.5 加強溝通,減少患者不合理干預: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將各項告知制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患者、家屬和陪護人員進行講解,取得他們的諒解和認可,并得到他們的支持,使他們能自覺遵守,配合治療和護理,減少不必要的糾紛。
2.6 開展靈活多樣的健康教育:根據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性格、接受能力、行為習慣等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對于心功能不全反復住院的老年患者教育中應寬容接納、靈活多變、注重實效,不拘于全部目標實現。對住院人數較多的高血壓病患者,我們設計和實施護理安全干預措施,重視自我功效對自護行為的促進作用,護士經常有意識地詢問老年患者什么時候該吃藥、吃什么藥、血壓多少、吃藥后注意什么,強化患者的認知,及時表揚肯定,并依據個體情況調整教育內容,增強其自信心、自尊心,提高護理的有效性、安全性。
2.7 完善制度、加強護理安全管理:護理管理的重點在于發現缺陷和漏洞,不斷完善工作流程。如我科規定新入院患者護士長當天必須查房;根據老年患者血管情況進行評估;重點患者必需由護理骨干負責等。這些措施在實際工作中起到很好作用,消除了安全隱患,提高了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曹利琴,張雁雁.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險因素與護理對策.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2,12(17):4749-4780.
馬麗.老年病房護理工作強度管理的比較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27(28):72-74.
鮑英華.護理安全管理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中國傷殘醫學, 2007,15(2):52-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