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診室的,是一位消瘦、面帶倦容的中年女性。
患者:我一直心臟早搏。
胡大一教授:什么時候發現的?
患者:2010年,也就是我懷孕4個月開始的。剛開始不嚴重,越到后面越厲害,24小時動態心電圖發現心率有一萬多次。
胡大一教授:早搏時有什么不舒服嗎?
患者:就是感覺心臟在跳,像是要跳出來一樣。
胡大一教授:生完小孩好了嗎?
患者:生完孩子馬上就沒有了。過了一兩個月坐完月子之后又出現了,也是每天1萬多次。
胡大一教授:那時候你怎么治的?
患者:懷孕的時候在上海某醫院,吃了丹參片、寧心寶等藥。生完孩子后,醫生讓我口服心律平。吃藥一周,心跳就減慢到每分鐘40多次,我自己感覺很難受,就去中醫院住院,用了中成藥,治了幾天癥狀緩解了。中醫院的一個醫生說我心臟小,要做手術。然后我去了上海的專科醫院,醫生也勸我手術。
胡大一教授:后來一直有早搏癥狀嗎?
患者:在中醫院看過之后又吃了1個多月的中藥,效果不太好。后來也一直有癥狀,現在測24小時心電圖心率有3萬多次了。我定期都去檢查,自己感覺不是很舒服。
胡大一教授:還有什么感覺?
患者:有點胸悶,手臂一直酸。現在偶爾站著也暈,感覺像要暈倒但沒有暈倒。
胡大一教授:血壓怎樣?
患者:收縮壓105mmHg左右,舒張壓60~70mmHg。
精神科醫生:瘦了嗎?
患者:比生孩子之前瘦了2~2.5千克。
精神科醫生:容易緊張嗎?
患者:感覺膽子變小了,外面有點聲音就容易心慌。不能運動,劇烈運動就跳得更厲害了。
精神科醫生:什么樣的運動會難受?
患者:跑步機上稍微跑一下就不舒服了,感覺人特別累。
精神科醫生:變得容易著急了嗎?
患者:有,遇到不如意的事容易發脾氣,以前脾氣挺好的。
精神科醫生:做什么工作的?
患者:在上海開店。
精神科醫生:得過什么大病嗎?
家屬(母親):女兒18歲那年發高燒,住院四五天也沒有降下來,醫生說好像是心肌炎,最后原因也沒有檢查出來。不知道她現在這個病和心肌炎有沒有關系。
精神科醫生:對什么過敏嗎?
患者:青霉素過敏。
精神科醫生:月經規律嗎?
患者:挺規律。
精神科醫生:容易經前煩躁嗎?
患者:有一點,有痛經。
精神科醫生:生完小孩還有痛經癥狀嗎?
患者:對,我是剖宮產,因為心臟不好醫生建議剖腹產。
精神科醫生:孩子多大了?
患者:3歲多吧。
精神科醫生:2010年生的,應該是4歲了吧。
患者:我現在有點糊里糊涂的,感覺記憶力也減退了。
精神科醫生:早搏有感覺嗎?
患者:安靜的時候感覺比較明顯,做事情的時候就沒有感覺了。
精神科醫生:用過心律平?
患者:吃了一星期,感覺不舒服,去檢查時心跳慢。
精神科醫生:家人有類似的病嗎?
患者家屬:她父親有心動過速。
胡大一教授:現在有感覺嗎?
患者:有一點,晚上睡覺的時候側著睡就覺得跳得比較厲害,好像壓住心臟了。
胡大一教授:從超聲看心臟功能和結構都是正常的,早搏不是病,也沒有風險。你每一兩年做一次超聲就可以。如果你吃藥難受可以不吃,盡量把這個事情淡化。
患者:我現在不敢吃西藥,害怕猝死,所以每天時時都帶著“救心丸”。
胡大一教授:你盡量不要去關注它,這是很良性的,沒有危險。不要老做動態心電圖,做出來2萬、3萬你更煩惱。也沒有必要做射頻消融手術。如果你愿意吃藥,可以吃美西律。但我的建議還是,最好的治療是不治療。
精神科醫生:你具體是做什么行業的?
患者:我白天在店里,晚上做淘寶。
精神科醫生:你做生意很忙嗎?
患者:晚上到一兩點,早上睡到九十點。
精神科醫生:生活不是很規律?
患者:對。
精神科醫生:你不算典型的焦慮癥,但是你容易煩,如果愿意用點調整情緒的藥可以幫助你。
患者:我可以運動嗎?
胡大一教授:你可以運動,不信的話可以做個活動平板,應該是越運動越好。
患者:在跑步機上跑一會兒就很累。
胡大一教授:你越不動身體越差,越運動早搏越少。
患者:是不是和我有過心肌炎有關系?
胡大一教授:現在看你沒有心肌炎,心臟的功能都是正常的。
精神科醫生:你可以先用黛力新,如果吃一段時間癥狀好了就不用吃美西律了。吃1周見效,1個月就能明顯改善了。如果有一段時間特別不舒服可以用一片咪達唑侖,可以緩解癥狀。
患者家屬:她需要吃什么營養品嗎?
胡大一教授:不需要,她需要放松地生活。
醫生總結
早搏不是病,也沒有獨立風險,如果是由心臟病引起的早搏,需治心臟病原發病,而不是單純治療早搏癥狀。本例患者超聲心動圖結果未見異常,接診醫生對這種早搏沒有正確認識,并勸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加上患者18歲時癥狀確診的“心肌炎”,其父親的“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使患者對其早搏的癥狀過度敏感,對早搏的預后過度擔憂(擔心猝死),以至于把“救心丸”時時帶在身上。加上患者無規律、缺乏運動的生活,工作上的壓力,使她長期處于不典型的焦慮之中。以上因素協同作用,使患者越來越擔心自己的早搏癥狀,并四處求醫。
患者的這種癥狀并不是患了心臟病,而是“心病”,心理疾患使患者生活質量低下,而且給全家帶來壓力。
只有醫生正確、耐心、清楚地解釋,并每年隨訪一次超聲心動圖,打消患者心中的疑慮,才能使患者回歸正常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