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慧
【摘要】目的 探討應用人工權踝關節置換術治療踝關節骨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以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骨科收治的74例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患者37例,對照組實施傳統踝關節融合術,實驗組實施人工權踝關節置換術,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結果 實驗組患者愈合時間、負重時間經過比較之后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實驗組術后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兩組患者的治療前的VAS、lysholm評分均無明顯差異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經過治療后,實驗組VAS、lysholm評分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結論 人工權踝關節置換術治療踝關節骨關節炎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能夠改善患者的踝關節功能情況,因此,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人工權踝關節置換術;踝關節骨關節炎;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2..01
踝關節骨關節炎是骨科疾病的常見類型,具有病程時間的特點,屬于慢性疾病的一種[1]。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患有踝關節骨關節炎的患者人數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對此,本院對所收治的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實施人工權踝關節置換術治療方式,取得良好臨床效果,現在就其應用內容進行如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骨科收治的74例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骨關節炎診治指南》中關于“踝關節骨關節炎”的診治標準[2]。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患者37例,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5例,年齡在27歲到75歲之間,平均年齡(47.26±4.01)歲,病程時間為3到14年,平均病程(5.36±3.17)年。所有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均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值大于0.05.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傳統踝關節融合術治療方式,常規操作結束后,以患者的踝前外側為入路,在內踝與脛骨前肌之間做切口,長度約為8到10 cm,修整脛骨下端及距骨上端關節面,最大程度的降低截骨并增加兩側關節面的接觸面,剝離經前軟組織,在功能為放置患足,用鋼板減壓實現關節融合。
實驗組實施人工權踝關節置換術方式,常規操作結束后,以患者的踝關節內側為入路,順著內部踝尖以縱向為方向做切口,長度為10 cm~15 cm。逐層切開患者的皮膚組織,清理關節內部多余的骨質、滑膜。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骨成型處理與軟組織平衡處理,通過抗生素骨水泥方式固定STAR為活動負重假肢。于21天后管型石膏中立位制動,盡可能的降低患者踝關節的負重。
1.3 療效判定指標
以VAS表、lysholm關節評分表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判斷依據,運用AOFAS評定患者的踝關節功能:滿分100分,85分以上為療效優秀,75~84分為治療良好,74分以下表示治療效果差。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愈合時間、負重時間經過比較之后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實驗組術后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lysholm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的治療前的VAS、lysholm評分均無明顯差異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經過治療后,實驗組VAS、lysholm評分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
3 討 論
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愈合時間、負重時間經過比較之后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實驗組術后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兩組患者的治療前的VAS、lysholm評分均無明顯差異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經過治療后,實驗組VAS、lysholm評分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
綜上所述,人工權踝關節置換術治療踝關節骨關節炎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能夠改善患者的踝關節功能情況,因此,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汪 軍,陳 路.關節鏡下踝關節融合術與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術治療踝骨關節炎的隨訪研究[J].西部醫學,2016,28(08):1125-1129.
[2] 周 偉.人工全踝關節置換與傳統的踝關節融合術治療踝關節骨關節炎的臨床效果對比[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15):2139-2140,2143.
本文編輯:劉帥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