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紅
【摘要】目的 分析心電圖檢測中碎裂QRS波診斷冠心病的可行性及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進行心電圖檢測的90例患者,將其中的45例為冠心病患者設為觀察組,其余45例為非冠心病患者設為對照組,通過心電圖檢測中碎裂QRS波的發生率及分布情況對兩組患者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碎裂QRS波發生率為71.1%,高于對照組的37.8%,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對照組碎裂QRS波主要發生在心臟下壁,顯著高于前壁和側壁,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心電圖檢測中碎裂QRS波診斷冠心病的檢出率高,可作為冠心病患者心電圖診斷的重要標志,有助于減少漏診、提高診斷準確率。
【關鍵詞】冠心病;碎裂QRS波;心電圖;臨床診斷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2..02
臨床上,冠心病患者主要采取冠脈介入和溶栓兩種方式進行治療,經治療后病理性Q波型心肌梗死的發生率可明顯降低,但與此同時,非ST段抬高與非Q波導致的冠心病發生率有所升高,對此,需要尋求有效的心電圖判定指標對冠心病進行診斷。碎裂QRS波是心電圖的又一等位性Q波改變,其對陳舊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的診斷較病理性Q波和ST-T改變等有著特殊的臨床意義和應用價值[1]。為進一步探討心電圖檢測中碎裂QRS波的診斷價值,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進行心電圖檢測的冠心病患者為對象,通過觀察和比較對碎裂QRS波診斷冠心病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結果證實碎裂QRS波診斷冠心病具有可行性和較高的應用價值。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心電圖檢測的患者共90例,經冠狀動脈造影診斷,45例為冠心病患者(設為觀察組),45例為非冠心病患者(設為對照組)。冠心病診斷均符合WHO/ISFC的相關標準,同時排除束支傳導阻滯、急性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及戴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40~80歲,平均年齡(59.6±7.5)歲。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40~80歲,平均年齡(59.2±7.7)歲。各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所有患者常規進行12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對患者的生活日志進行記錄,相關信息經人工處理后,由兩名經驗豐富的專業醫師對搜集的數據進行總結和分析,判定碎裂QRS波的具體情況。碎裂QRS波心電圖特征:碎裂QRS波呈三相波或多相波;伴或不伴有Q波出現,Q波可能存在單個或多個頓挫或切跡;冠狀動脈供血區域有三相波或多相波,不同導聯的碎裂QRS波呈現的形態不同,冠狀動脈主支向心肌供血區域的導聯分布與碎裂QRS波的分布一致,心肌缺血出現在心肌前壁供血區域,碎裂QRS波在心電圖上則位于Vl~V5導聯;心肌缺血出現在心肌下壁供血區域,碎裂QRS波在心電圖上位于II、III、aVF導聯;心肌缺血出現在心肌側壁供血區域,碎裂QRS波在心電圖上位于I、aVI、V5、V6導聯。另外,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心電圖的碎裂QRS波發生率及分布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碎裂QRS波發生率的對比
觀察組碎裂QRS波發生率為71.1%,對照組碎裂QRS波發生率為37.8%,觀察組碎裂QRS波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碎裂QRS波分布情況的對比
觀察組碎裂QRS波患者中,下壁占65.6%,明顯高于前壁、側壁的11.8%和23.5%,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x2=10.0879和5.8456,P<0.05);對照組碎裂QRS波患者中,下壁占65.6%,明顯高于前壁、側壁的12.5%和21.9%,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x2=18.9703和12.4444,P<0.05)。見表2。
3 討 論
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測時,已存在或新出現QRS波的三相波或多相波被稱為是碎裂QRS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束支阻滯均排除在外。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心電圖中,碎裂QRS波十分常見,進展為多灶性或非透壁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呈線非均勻質性壞死,同時伴有的缺血癥狀造成傳導緩慢,最終導致碎裂QRS波形成。目前,對于心肌梗死患者心電圖中碎裂QRS波發生率的統計尚不完全。而有資料顯示,與病理性Q波相比,心肌梗死時碎裂QRS波的發生率較高。臨床上,碎裂QRS波的心電圖特征主要包括四點。碎裂QRS波呈三相波或多相波為特征之一,多相波由S波或R波的多個頓挫形成,通常見于S波底部;與此同時,當右胸前V1和V2導聯出現碎裂QRS波時,即可判定為右束支阻滯,而左胸前V5和V6導聯出現碎裂QRS波時,一般判定為左束支阻滯。另外,碎裂QRS波的出現時間與演變具有規律性,當發生急性心肌缺血時,碎裂QRS波的出現時間較晚,與ST段改變相比,碎裂QRS波一般晚出現6~14 h。由此根據這一特點進行碎裂QRS波的診斷,可以有效提高疾病的檢出率。亦有報道指出[2],心肌梗死時碎裂QRS波多在下壁梗死出現,且多于前壁和側壁,碎裂QRS波在前壁、側壁、下壁的分布占比分別為9.6%、7.0%、12.3%;并且,高齡患者的心絞痛持續時間長,易形成側支循環,導致正常心肌細胞的心電向量發生改變,故碎裂QRS波的發生率更高。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碎裂QRS波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碎裂QRS波對冠心病患者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此外,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和對照組碎裂QRS波均主要分布于下壁,且占比明顯高于前壁和側壁,差異比較具有統計意義(P<0.05),與相關文獻報道的結果基本相似[3],提示碎裂QRS波常發生在心臟下壁,以此為依據進行冠心病診斷具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在心電圖檢測的同時,還要對患者有無心肌梗死或急性心肌缺血病史進行詢問,部分無明顯癥狀的心肌梗死患者經影像學檢查對心肌運動異常區進行判定,也可促使疾病診斷的準確率有效提高。
綜上所述,除病理性QRS波和常規ST段外,碎裂QRS波可作臨床診斷冠心病的重要標志,因此,判定碎裂QRS波可對冠心病進行明確診斷,有助于減少漏診的發生,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和運用。
參考文獻
[1] 李園園.冠心病患者心電圖平面QRS-T夾角的特點及臨床意義[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5(18):1849-1851.
[2] 李 昕,郜 玲,石亞君,等.碎裂QRS波與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關系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5(5): 465-467.
[3] 姚均迪,沈 彬,陸傳新,等.II、III、aVF導聯碎裂QRS波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臨床意義[J].臨床軍醫雜志,2011,39(2):214-216.
本文編輯:劉帥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