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培飛
【摘要】目的 在腦梗死患者的急救過程中應用超早期靜脈溶栓,探究分析其臨床急救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2月的腦梗死患者48例作為研究對象,運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4例。其中,對照組在發病的12 h內采用阿替普酶進行溶栓,觀察組在發病的4.5 h內采用阿替普酶進行溶栓,最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急救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兩組患者在完成溶栓后,觀察組的臨床急救效果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NIHSS評分、住院治療時間方面,觀察組也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腦梗死患者的急救過程中應用超早期靜脈溶栓,不僅縮短的癥狀緩解時間、治療時間,而且提升了急救效果,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關鍵詞】超早期;靜脈溶栓;腦梗死;臨床急救效果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1..01
急性腦梗死,簡稱ACI,是一種常見高發,并對人們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疾病。而在面對急性腦梗死時,最常用的治療方法為超早期溶栓治療,該治療方法可疏通閉塞血管,并且可重建血流恢復半暗帶區域的供血能力,最大程度的避免神經功能受到損傷,是一種目前最為有效的急性腦梗死治療措施[1-2]。而在本文,為了進一步顯現溶栓對急性腦梗死所具有的重要性,則從我院選取2015年6月~2017年2月的腦梗死患者48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選取2015年6月~2017年2月的腦梗死患者48例,運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4例。其中,對照組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在22~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5±6.0)歲。而在觀察組中,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有12例,患者年齡在56~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5±6.5)歲。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之間雖然存在差異,但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且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溶栓治療。對照組在發病的12 h內采用阿替普酶進行溶栓,給予患者0.9 mg/kg阿替普酶治療,將總劑量的10%實施靜脈推注,然后其余在1 h靜脈點滴,并且在間隔8~12 h的情況下進行重復治療。
1.2.2 超早期溶栓治療。觀察組在發病的4.5 h內采用阿替普酶進行溶栓,相關的治療方法與常規溶栓治療方法相同,并且在溶栓的過程中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注意,且在發生異常的情況下對及時進行處理。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分析
兩組患者在完成溶栓后,觀察組的臨床急救效果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以及住院治療時間等進行對比分析
在NIHSS評分、住院治療時間方面,觀察組的NIHSS評分為(8.65±6.01)、住院治療時間為(26.0±5.5)天,住院治療時間為(35±6.5)天,兩組患者之間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急性腦梗死作為一種常見高發,并對人們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疾病。而在面對急性腦梗死進行治療時,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一般為超早期溶栓治療,該治療方法可疏通閉塞血管,并且可重建血流恢復半暗帶區域的供血能力,最大程度的避免神經功能受到損傷,是一種目前最為有效的急性腦梗死治療措施。
就溶栓治療腦梗死而言,其治療的關鍵在于治療藥物、劑量以及時間窗的的適時選擇。而在本文中,通過在不同的時間段對腦梗死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后發現,在采用超早期的靜脈溶栓做治療后,取得了較為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而且和常規的溶栓治療相比較,不僅在NIHSS評分、住院治療時間方面更加優秀,而且在安全性也較高[3]。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患者的急救過程中應用超早期靜脈溶栓,不僅縮短的癥狀緩解時間、治療時間,而且提升了急救效果,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杜紅妍,仵榮會,王 靜,等.腦梗死超早期靜脈溶栓治療的最佳護理方式探討[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24):138-139.
[2] 張衛平.阿替普酶與拜阿司匹林治療老年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7,17(06):59-60.
[3] 馬德有.超早期靜脈溶栓用于腦梗死患者臨床急救效果觀察[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3,24(08):935-936.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