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召丹
讓每一位學生都會寫、能寫、愛寫,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每一位學生的共同愿景。《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要讓所有學生經過六年的學習,基本達到或超過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只有找準關鍵,對癥下藥,學生才能寫得好。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教學中的習作契機又無處不在,因此把握習作訓練的“點”顯得尤為重要。
一、結合文本,探究外延
臺灣省小語會會長趙鏡中先生提倡“習作放在語文課中進行”“重視閱讀教學中的仿寫”。眾所周知,閱讀教學都是憑借文本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來體悟文章內涵的,而理解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當學生悟情明意、感悟母語的魅力之后,老師該做的就是帶領學生從文本中走出來,學習遣詞造句,形成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利用課文的空白點和情感點擴展寫。如課文《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結束部分:“想到這里,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字。”這一句概括寫司馬遷發憤寫書,沒有具體的情景,因此,可以利用這個空白,安排小練筆:指導學生聯系課文,觀察插圖,展開想象,以“那是一個風沙滿天的清晨……那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那是一個寒風凜冽的……那是一個烈日炎炎的……”為開頭,選擇其中一個寫一段話,寫出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一個場景。通過這種方式,把文本的理解,內化為自己內心的感悟,再現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寫史的感人形象,真正地走進司馬遷的心靈。再如《一路花香》的課后練筆《水罐與鮮花》描寫了一個挑水工的形象。
教學中,讓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寫下去,不僅可以激發想象,深化理解,還能有效地鞏固表達方法。語文課文中,像這樣典范的句段俯拾皆是,我們要善于做有心人,恰當地加以利用。
二、巧用日記,妙言提點
我們在批改學生的日記中不難發現,學生往往不能夠準確使用詞語。基于這樣的現象,老師可以選取典型例子,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修改,訓練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一位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媽媽回來后,看到家里窗明幾凈,欣喜若狂地對我說:“孩子,你長大了,懂得為媽媽分擔家務了。”面批時,我引導這位學生分析媽媽的身份、年齡和心理特點,使其明白“欣喜若狂”用詞過當,進而又啟發他回憶當時媽媽的神態,提出“欣慰”“微笑著”“眼里閃現著淚花”等修改建議,這個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得到了有效訓練。例如《日記一則》敘寫了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合家團圓的其樂融融的美好氛圍,十分感人。
三、發掘生活,處處習作
作文教學應該不再禁錮于語文課堂,把作文訓練巧妙地、有機地結合于饒有興味的各類活動中,諸如參觀訪問、科學試驗、手工制作、綜合實踐、體育比賽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獲取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的渠道和方式,更豐富的素材資源、更廣闊的空間,讓他們自由地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想象、創造。
例如,冬天下雪時,孩子們興奮異常。下課后,我把他們帶到操場上,一起看雪。他們的小臉迎著雪花,說著笑著唱著,嘰嘰喳喳個不停,仔細聽來,有的在念有關小雪花的詩,有的唱著小雪花的歌,還有的用小手小心地接住一片雪花驚喜地叫著,“好大一朵雪花!”“六個瓣的,真的是六個瓣的,好漂亮啊!”“像水晶一樣呢!”……男孩子在雪中又蹦又跳,不一會兒頭發上、眉毛上就滿是潔白的雪花了,女孩子們指著他們笑個不停。多么美好的畫面啊,記錄下來就是一篇篇充滿童趣的習作。再如,《我長大了想當賽車手》真實地抒發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理想,貼近實際 ,貼近生活。
豐富多彩的生活是每個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只要我們有意識地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觀察,就能隨時隨地獲取豐富的習作素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