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琛琳+宋清江+宋春俠
【摘要】通過臨床案例,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機及方藥配伍,分析臨床運用甲狀散結方治療甲狀腺結節的經驗,為甲狀散結方的臨床運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甲狀散結節;甲狀散結方;驗案體會
【中圖分類號】R58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2..01
甲狀腺結節是指甲狀腺細胞在局部異常生長所引起的甲狀腺內的散在病變[1],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將“癭瘤”,分為“氣瘤”、“肉瘤”、“石瘤”三類,其中“肉瘤”是指頸部腫塊局限而柔韌者,亦相當于西醫的甲狀腺結節[2];主要癥狀表現為結節可隨吞咽上下活動,結節無紅腫熱痛,結節較大時可有頸部牽掣感、呼吸困難等癥狀;體征表現為甲狀腺檢查觸及腫塊及單側或雙側甲狀腺腫大,其上可們及1個及以上結節,邊界清楚,無壓痛,可隨吞咽上下活動,無震顫,無血管雜音;近年來關于中醫藥在甲狀腺結節的應用和臨床研究越來越多,毋庸置疑的是,中醫藥在治療甲狀腺結節方面的確有著其獨特的優勢及良好的療效,如縮小甲狀腺結節大小、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自身免疫性抗體滴度、抑制結節惡變的進程等,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和推廣,筆者在臨床跟師診治甲狀腺結節1例,療效明顯,具體分析如下。
1 病 案
崔某某,男,67歲,2016年5月7日初診,主因發現頸部右側腫物半年,查甲狀腺彩超示甲狀腺多發囊實性結節,右側葉大者3.6×2.9×2.5 cm,西醫診斷為甲狀腺結節,建議患者手術治療,患者了解術后仍易復發,所以放棄手術,故來我院尋求中醫治療。現癥見:發現頸部右側腫物半年,自覺身灼熱,吞咽無礙,晨起口苦,煩躁易怒,納可,大便稀,日2~3次,察其舌苔黃膩,診其脈弦滑,辯證為肝郁脾虛,痰濕內郁,治以疏肝健脾,化痰散結,處方如下:醋柴胡15 g,白芍10 g,茯苓20 g,白術10 g,川芎10 g,夏枯草10 g,牡蠣30 g,玄參10 g,浙貝母10 g,海藻10 g,鱉甲10 g,牡蠣30 g。30劑,水煎服,日1劑,囑其保持心情舒暢,調情志,忌食肥甘厚味,勞逸適度。二診,2016年6月10日,患者訴身灼熱感、口苦消失,苔薄黃,脈沉弦,30劑,水煎服,日1劑。三診,2016年7月15日,無灼熱感,大便偏稀,舌脈同前,上方茯苓加至30g,30劑,水煎服,日1劑。患者于2016年8月20日復診,訴8月17日復查甲狀腺彩超,結果示甲狀腺右側葉較大者2.8×1.9 cm,明顯縮小,左側葉結節明顯消失。
按:本案患者,中老年男性,體檢發現甲狀腺多發囊實性結節,西醫恐癌變建議手術治療,中醫診斷為癭病,辯證為肝郁脾虛,痰濕內郁,治以疏肝健脾,化痰散結之法,以甲狀散結方加減,經過3個月的治療,甲狀腺結節明顯縮小。在本案例中,導師認為該病的病機多為為肝氣郁結在內,木克脾土,脾失健運,水濕難以布散,痰濕結于體內,長期氣滯痰凝,日久形成結節,結聚于頸項;患者經過堅持口服中藥后,無西藥輔助治療,甲狀腺結節明顯消失,導師從肝郁脾虛痰凝著手,以醋柴胡、白芍為君,疏肝解郁;茯苓、白術、川芎為臣,助君藥健脾行氣,夏枯草、浙貝母化痰散結,玄參養陰增液,海藻、鱉甲、牡蠣消癭散結,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化痰之功。
2 體 會
甲狀腺結節在祖國醫學中屬于“癭病”的范疇,多與飲食不當、心緒內結、水土失宜、先天體質及感受外邪等有關,余江毅教授[3]認為情志不遂、煩躁易怒而導致肝郁氣滯為甲狀腺結節的始發因素,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肝又主藏血,若情志不遂則肝失疏泄,氣機不利,郁而化火,煉液成痰,痰氣交租,血液運行不暢致瘀,痰氣瘀三者交阻于頸前結為癭瘤;甲狀腺結節的形成與肝臟的體陰而用陽的特點密切相關,氣滯,血瘀,痰凝被看作為癭病的基本病機,其中肝郁痰凝是該病的基本病機,氣陰兩虛是其發病之本,因此在甲狀腺結節的治療中,導師多以疏肝解郁法,配以化痰散結以治其標,并且在診治過程中辨證論治,隨癥加減,同時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注意精神調攝及生活護理等,正所謂“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4],因此服藥期間囑患者保持心情舒暢,不但有利于病情的恢復,而且還可以預防甲狀腺結節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2,28(10):783-786.
[2] 鄭筱英.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26-230.
[3] 曹 琳.余江毅教授從肝論治甲狀腺結節經驗[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10):124-125.
[4] 劉俊芳,張華鍇.近20年中醫治療甲狀腺結節方藥規律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17):133-135.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