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白雪+楊東東
【摘要】周圍性面癱,又稱貝爾麻痹,主要臨床表現為口角歪斜,眼不能閉,無力鼓腮等癥狀,屬中醫的“口僻”范疇,臨床發病率高,嚴重損傷者易留下面部后遺癥,不但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同時造成患者巨大心里痛苦。西醫治療周圍性面癱主要予激素治療,抗病毒,營養面神經以及面肌功能訓練的一般治療。中醫通過中藥、針灸、推拿、拔罐、穴位埋線等手段治療本病,在縮短治愈時間,改善預后,減少后遺癥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對中醫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治療方法進行了概括性總結。
【關鍵詞】周圍性面癱;中醫治療;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745.12;R2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6..02
周圍性面癱,又稱“吊線風”,一般單側發病,主要癥狀有閉眼時眼球向外上方轉動露出白色鞏膜,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時歪斜向健側,輪匝肌癱瘓,鼓氣、吹口哨漏氣等癥狀。周圍性面癱在任何年齡和性別均可發病,起病急,損傷嚴重者常遺留面肌痙攣、口眼聯動等后遺癥。通過積極合理的中醫治療,臨床有望達到縮短治愈時間,減少后遺癥的效果。
1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周圍性面癱病位在經筋,正氣不足,脈絡空虛,加之受風邪侵襲,氣血痹阻脈絡,筋脈失于濡養以致功能失調,筋肉弛緩失于約束,從而出現口眼歪斜[1]。《諸病源候論》曰:“偏風口僻是體虛受風,風入于夾口之筋也,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而風因乖之也,使其筋脈急而不調,顧令口僻也”。趙吉平[2]的現代臨床調查顯示周圍性面癱的發病受到諸如風寒、情緒波動、勞累等外因的影響[2],發病季節多在冬、秋,體現了風寒致病的季節特點。
2 臨床治療
2.1 藥物治療
牽正散出自《楊氏家藏方》,方中白附子辛溫祛風,化痰止痙,全蝎和僵蠶皆能祛風,且全蝎善于通絡,僵蠶兼能化痰,三味藥合用,功效祛風化痰通絡,能治療風痰阻絡之口眼渦斜,為臨床治療周圍性面癱的主方[3]。姜德海[4]以牽正散臨證加減治療周圍性面癱,明顯縮短療程,減少后遺癥。劉華寶[5]從肝主筋,脾主四肢肌肉論治,以氣血、血風、風痰淤為中心多角度思考,并在現代中藥研究知識指導下,以和血祛風通絡法治療周圍性面癱, 其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西醫治療,療程更短。宋潤生[6]擬疏風清熱方一則,方用荊芥、薄荷、僵蠶、川芎等疏散風邪,清熱涼肝,活血通經藥物的同時配以板藍根、金銀花、蒲公英等經現代藥理學研究具有抗病毒抗感染的藥物,兼顧本病的中西醫病因病機,治療風熱型周圍性面癱療效顯著。補陽還五湯[7]治療周圍性面癱,重用黃芪大補脾胃元氣,旺實氣脈,并兼以補血活血,祛瘀通絡,治療前后面肌功能明顯改善。李春天[8]以大秦艽湯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以羌活、白芷、細辛等辛溫藥物分經疏散太陽、陽明、少陰之風寒外邪,兼以補血活血,益氣健脾,達到祛風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療效良好。王毅剛[9]認為周圍性面癱病是外邪暴襲,早期屬外感風濕邪毒,并非“內風”范疇,故以祛風解毒,活血通絡為早期臨床治療原則,方用祛風解毒活絡湯,其療效較僅予常規針灸治療的對照組更好。
2.2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治法為疏通經絡,常用主穴有地倉、頰車、陽白、太陽、翳風、顴髎、下關、健側合谷王明明[10]總結梅花針派臨證經驗取面八穴透刺,選穴少而優,療效顯著。趙輝[11]選遠近蹺脈交會穴進行針刺,協調面部陰陽,濡潤經脈,療效顯著,療程縮短。劉洋[12]以多針淺刺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馮偉民的疏風牽正法[13]治療周圍性面癱,強調淺刺多捻。賀氏針灸三通法[14]在毫針“微通法”針刺的基礎上辯證加減火針“溫通法”點刺和三棱針“強通法”放血,效果顯著。李瑞超對健患側腧穴同步進行針刺治療[15],有效地降低了復發率。胡薇以子午流注納子法治療周圍性面癱[16],逐日按時開穴論治,根據氣血流注的順序和盛衰補瀉,促進局部循環。張穎穎[17]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對上下眼瞼加以快速點刺,達到刺激眼瞼絡脈,加強眼部神經和眼輪匝肌功能恢復的作用,既能明顯改善局部功能,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還帶動面部其他神經恢復,促進周圍性面癱整體的治療,效果優益。
2.3 其他療法
穴位埋線法是以針灸學為基礎,以“深納而久留之,以治頑疾”為理論指導而發展出來的一種新型技術,能對埋線局部產生柔和持久的良性刺激,達到舒經通絡,調和氣血的功效。孟憲璞[18]以經筋理論為基礎,應用穴位埋線代替針刺來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明顯優于于傳統針刺。王艷[19]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穴位割治敷藥法治療周圍性面癱,提高了患者的痊愈率。
3 討 論
中醫治療周圍性面癱方法多,臨床治療靈活,辨證論治更準確,能夠顯著改善癥狀,并減少后遺癥,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麟鵬,房 敏.針灸推拿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547,258.
[2] 趙吉平,王 軍.貝爾麻痹發病與辯證分析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14(3)8-10.
[3] 王永炎,嚴世蕓.實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4,285.
[4] 姜德海,宗成翠.牽正散加減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3,29(11):901.
[5] 劉華寶,李應宏.和血祛風通絡法治療周圍性面癱34例[J].陜西中醫藥,2005,26(11):1181-1182.
[6] 宋潤生,王林靜.自擬疏風清熱方治療周圍性面癱34例[J].陜西中醫,2006,27(2):185.
[7] 田 華,耿寶劍.補陽還五湯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0,22(12):1055-1056.
[8] 李春天.大秦艽湯配合穴位淺刺治療周圍性面癱48例[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2):5.
[9] 李 夢,茍春雁,王毅剛.祛風解毒活絡湯治療周圍性面癱急性期療效觀察[J].重慶醫學,2015,44(10):1343-1344,1346.
[10] 王明明,蔡圣朝,黃雪珍.針刺“面八針”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6,39(2):50-52.
[11] 趙 輝,譚樂成,王 艷.針刺蹺脈交會穴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觀察[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30(6):457-459.
[12] 劉 洋,孫慧麗,孫 晶.多針淺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J].吉林中醫藥,2008,28(10):748-749.
[13] 倪克鋒,龔 燕,陳利群,等.馮偉民疏風牽正針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經驗[J].浙江中醫雜志,2014,49(1):54-55.
[14] 孫 怡,賀普仁.賀氏針灸三通法治療周圍性面癱96例[J].北京中醫藥,2008,27(8):615-616.
[15] 李瑞超,吳 雷.健患側同調針法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6,36(2):150-153.
[16] 胡 薇,鄭現紅.子午流注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7):47-48.
[17] 張穎穎.眼瞼點刺綜合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1):44-46.
[18] 孟憲璞,吳中秋,肖麗梅,等.從經筋論治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醫生,2013,41(2):62-64.
[19] 王 艷,高寒琦,王海華.割穴加敷藥法治療周圍性面癱73例臨床觀察[J].環球中醫藥,2013,6(S1):57-58.
本文編輯:王 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