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罪犯 主教 警察
打開《悲慘世界》,有三個警察介入。
三個警察押著一個男人。
米里艾主教大步迎上前去,微笑著對警察說:“他是這么說的吧?‘那是留我住夜的一個老神父送給我的。……他說的全是真話。”
他轉向冉阿讓,溫和地說:“又見到您,我真高興。但是,銀燭臺不也送給您了嗎?您為什么不把它也帶走呢?”
冉阿讓渾身發抖起來,好像快要暈倒似的。主教說:“再見吧,我祝福您。請記住,這一家的門,不管早晚,不管什么時候都是開著的。”
他洗凈了他的靈魂,把它獻在主的面前。
面對這位以怨報德的冉阿讓,主教米里艾卻以德報怨。明知他有過前科卻留他過夜,好心招待他用餐他卻偷走銀餐具。當警察將冉阿讓抓來讓他指認時,他竟然說這些銀器“是我贈送他的!”并以銀燭臺相贈,他說過,這是“祖母傳下的銀器”啊!
就這么幾句出人意料又非常誠實的話,解除了一場警報,平息了一場官司,此外,他什么也沒說,什么也沒解釋,什么都是那么平常和自然。
但是,對于冉阿讓來說,心靈上的震悚該是多么強烈!它比加刑、鐐銬、鞭打強烈百倍、深刻千百倍!主教博大的善德喚醒“罪犯”的良心,再造冉阿讓的靈魂,感召他以無私的犧牲精神積德行善一直到老。他實現了自身的價值,自我完美道德精神,目光中流露出對“悲慘世界”不幸男女的鐘愛和欣慰。好事做盡之后,他點亮主教“祖母傳下的銀器”,擺擺正送“女兒”相依為命的洋娃娃,說了聲:“我是偷盜一塊面包苦役19年的罪犯”,“該知道你母親的名字了——她叫芳汀。”然后,凝視“女兒”與男友手挽手幸福的身影,微笑,孤獨,默默地死去。
主教贈銀的情節,在《悲慘世界》里不過一段小小的插曲,卻成為主人公人生的一個轉捩點,也切切實實影響了我的大半生,一切都在無言中,一切都以無言之德教人愛人做人。正是在浪漫主義大師雨果人道犧牲精神的感召下,我幾乎在警察干預之外不走樣地、圓滿地處理了十分近似的一兩樁怪事,其結局也如同雨果書中期冀和描寫的那樣,他們后來不但自愛、自強,而且菩薩心腸,與人為善,不無主教的余韻和冉阿讓的遺風。我得到莫大的慰藉。
因為反對路易·波拿巴復辟帝制,雨果被懸賞通緝,流亡他鄉長達19年之久。在這期間,已經是法國文學院院士的女兒游泳不幸溺水,接著,被稱作詩歌奇才的另一個女兒病逝,小女兒又因失戀導致精神崩潰。就是在這種悲痛欲絕的心境下,而且是在僻寂的葛納塞島,雨果寫出舉世聞名的《悲慘世界》。
作為贓物的銀器喚醒“罪犯”的良心;博大的仁愛再造冉阿讓的靈魂;無私的善行挽救這“悲慘世界”,以至于忠于職守的警察頭子沙威在冉阿讓至“善”的光照下居然跳進塞納河,用生命保全了道義——驚心動魄的一筆!
學者朱學勤著文介紹過他的一段感人的經歷。他最后一次考研,路遇竊賊,他的一個信封被人扒走了。小偷打開一看,是張《準考證》,別無分文。小偷完全可以從從容容下火車,將這張薄薄的一張對他說來廢紙一張一揉一扔了事,然而,他沒有,卻冒著被失主喊“捉賊!”的風險捧著原信小心翼翼地歸還失主,而且不無幽默地說:“老哥,看還丟啥不丟?”啊, 古風義賊!朱學勤寫道:“這一奇遇,造成我生活的轉折,一直延伸到現在。” 我還聽說過以儉樸聞名的某電影老演員,早上醒來,發現有賊來過,不但分文未失,桌子上反而多了幾百元錢,原來小偷正要下手時看見主人的照片,“哎呀是他?他可是個善人!”便留下銀兩悄然離去。動人的故事!仁愛的感化!道德的力量!
在《教授與“劫匪”的故事》一文里,教授對著兇器說:“你用刀子逼我拿走一分錢都算搶劫,這樣會坑你一輩子。我看你也不像干這事的人,干脆我給你留張名片,你需要錢到我家里來取。我知道你可能碰上難事了。”后來,“劫匪”還錢,教授又給他母親看病、開藥、送錢,“劫匪”跪在地上重重磕了三個響頭。原來他被誣偷人手機,被人打傷,看家狗又被城里人偷走,他要報復城里人。
《悲慘世界》里的銀具事件,是偷;《教授與“劫匪”的故事》,是搶,不論偷成和沒有搶成,全都構成道德的煉獄。大作家雨果和這位教授有一個最基本的看法,不管是“罪犯”還是“搶匪”,壓根兒不是什么惡人,他們心地善良,偷竊或“掄劫”不是因為懶惰,也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由于貧困和無望。他們怨而無仇,不會像得救的毒蛇那樣咬死“南郭先生”。《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積德行善會播下善良的種子,金針度人,將產生巨大的道德力量。
環顧我們的四周,誰都看得出來:積德的事多了,缺德的事也多了,好事、壞事都多了,而且好得出奇,壞得也出奇。所以,做人就要講德行,多行善事。我自己一生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眼見是實,見得多了,心里亮堂了,默默地總結出一條做人的起碼規矩,就是:要行善,不作惡,當你不能行善時,也不要作惡;說真話,不說假話,當你不能說實話時,也不能說假話。殷鑒不遠的“文化大革命”,流行作假,全民受難,假話付出真血!惡之花啊,這無邊昂貴的生命代價!
我們剛剛紀念過雨果誕生200周年,百多年來,他龐大的讀者群一直沒有忘記他。面對這位同我一樣失去愛女、痛不欲生的老人,還有那偷與贈、德與怨、“悲慘世界”以及說不盡的燭臺、銀餐具……我默不做聲。
雨果有句名言:“在人間一切之上,存在著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
“請記住,這一家的門,不管早晚,不管什么時候都是開著的。”
二、一個陌生女孩的來信
我深深地被她感動了。我跟她緣慳一面。女兒閻荷身患癌癥去世以后,看見女兒的女兒時,我常常想起她—一個曾經給我寫過求救信的陌生女孩。
閻綱叔叔:
不知道這封信您能不能收到,可我依然懷著一顆誠摯的心,向您表示最深最真的問候。
不知道您還記不記得曾經為了給母親治病而給您寫信的那個小女孩——李儀。我就是她。您更不會想到三年后我依然會給您寫信吧?只是我此時的心情與以前有很大的區別,因為兩年前母親就離我們而去了。母親去世的第二年,我考上了高中,而這一切她是不知道的。可是我并沒有堅持到底,也許是家里的經濟條件不好,我不想給爸爸增添更多的負擔,也許是剛剛失去母親,我在精神方面失去了最好的支持者,使我感到極大的空虛,常常有種無家可歸的感覺(因為爸爸在鞍鋼工作,不經常回來,當時我和姐姐寄居在哥哥家)。于是,我沒有通知任何人,自己結束了只有一個月的高中生涯。endprint
由于我太小的緣故,父親費了很多周折把我戶口辦進了鞍山,從此我更孤獨。讀書對我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于是我報考了鞍鋼技校,竟然考上了,雖然我的理想是當一名醫生。
在我踏進鞍山的同時,我的生活中隨之走進第二個母親和另一個妹妹。對于父親追求幸福的選擇,我無權干涉,然而這一切常常會勾起我對另一個女人的深切的懷念,那就是我的母親,一個平凡、樸實、勤勞、善良的農村婦女。母親給我的一切關心和愛護,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特別是母親臨死前那痛苦的眼神,讓我增添了對她的無限思念。然而我今天唯一能做的,似乎也只有一個人靜靜地想她,除此以外,我不知道我還能做些什么。
母親臨死的前幾天,還對我說一定不要忘了您,在現在這個社會里,難得有像您這樣的好心人......當時我哭了。我至今還保留著您給我回的那封信,因為那不僅僅是一封信。
期望您能收到這封信,期望您愿意聽我的這些嘮叨,但愿秋風帶去我所有的美好祝愿。我天天祈禱:
好人一生平安!
李儀 9月9日
一封令人心酸的來信,一個陌生的女孩兒……噢,我想起來了。
是我1989年主編《中國熱點文學》的時候。
我認識治癌軍醫黃傳貴,發表過一篇叫做《一切為了救人》的文章,常常有人十萬火急、求醫問訊。收到患者家屬甚至他們的孩子的來信不在少數。他們求醫心切,字字看來都是淚。凡是這樣的來信,不管插著“雞毛”還是沒有插“雞毛”,不管我認識還是不認識,也不管我多么忙碌多么疲勞,都不容許我有一時半刻的耽誤。我即刻回信,并且常常自己出門上街投郵。李儀的信我記不起來了,但我可以肯定,那是許多封病母的女兒來信中的一封。在這些來信中,或者說在這些孝順女子的感人肺腑的來信中,女兒對母親形影不離、情愿終生為伴的無法形容的天愛,以及她們對生母身患“不治之癥”的哭斷腸的不堪忍受的特殊感情,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些竟然是初中生或者小學生。李儀是其中的哪一位呢?
李儀當時不過十二三歲,一個女孩子,承受的痛苦卻是超負荷的。我不知道母親咽氣的時候和后來高中輟學的時候她是怎樣挺過來的;不知道一個女人離家而另一個女人進了家門之后她在夢里和母親相執無言眼淚怎樣打濕衣衫;不知道她怎樣寄居在哥哥家然后歷經何等艱辛上了中專;不知道在母親的祭日她哭成什么樣子。
只知道她立志要學醫,又不得不放棄學醫的宿愿。
只知道她很懂事,是個孝女,沒有忘記母親的叮囑給我回了信。“母親臨死的前幾天,還對我說一定不要忘了您......當時我哭了。”
收到李儀的信,我立即給她寫回信,關心她的現狀和命運。信發出后,幾月不見回音。后來她回信了,心態卻十分平和,既不激動也不叫苦。端祥著這封像小大人一樣的平常信件,我諤然。后來想明白了。李儀已經在災難面前學會鎮定,在痛苦面前學會堅強。在她看來,遵母之命給“閻叔叔”寫了信,“一定不要忘了您”,這就夠了。世態炎涼,人生滋味靠自己體驗和品嘗。失去母親的人還怕失去別的什么?還有什么可怕的呢?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失去母愛的孩子更理解愛的代價。
她最大的遺憾莫過于學醫無望,不能救活天下的母親。
皓月當空,其實比叔叔還要大一輩兒的我,把以上心酸夾雜著欣慰的心,寄予遠在鞍山煉鋼爐旁十分懂事的孩子。
元旦剛過,突然收到李儀從鞍鋼技校發出的郵政快件。孩子是個有心人,她選取新年開始、春回大地之際,連同她的祝福一并寄贈給我。信封下面和背面均注明“請勿折”的字樣。打開信封,一張多角形的小紙片掉落下來,那是一條條五彩絲線精心制作的圓形賀卡,上面只寫了六個紅里透黑的小字,即她在信中用心喊出的那句話:“好人一生平安”。
閻爺爺:
在自習課上,激動的淚水無聲地滑落下來,我知道這淚水不再是悲傷,而是人間真情的泉水,讓我在遙遠的異地,感受這份茫茫人海給予我的關愛。
在這個世界上,我能擁有這份真情和關注,我感到幸運。也許我們擦肩而過,但我的祝福會在這飄雪的日子里送進你家的窗口。
我現在一切還算可以,只是有時會莫名的悲傷起來,但看到您寫的那些話,似乎又給我增添了生活的勇氣。
走在街上,看到許多精美的賀卡,思來想去,還是連夜給您做了一個不知名的小禮物,因為這份情誼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我想您不會覺得它太小吧,至少它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您說是嗎?
不管生活是多么的艱難與無奈,我都會堅強地走下去,為了這頭頂的藍天白云,為了所有關心我的人。是的,“失去母親的人還怕失去別的什么?還有什么值得可怕的呢?”請您放心吧!最后,祝您身體健康、合家歡樂!
春節好!
李儀 [字寫得不好,請您見諒,以后我會努力]
1·13 鞍鋼技校 軋二
我立即回信給她,稱贊她的品德和文筆,問她生活上有什么困難,希望她寒假出來玩玩。杳無音息。
三、總有那么一天
總有那么一天,我們撤手人寰。
人生,就是怎么活著。有生就有死。人活到老,老而不死,生的還照樣生,家里養不起,地球裝不下,非打起來不可。打仗就要死人,動槍動炮,血肉橫飛,尸橫遍野,然后,家里騰出點空地兒來好生養人,非生不可,無死即無生。所以,古人“鼓盆而歌”,慶賀死亡。即便是現在,家鄉死了老人,七老八十的,是喜喪,就要當喜事過,送葬時重孫要戴紅孝帽。“老而不死是為賊”,“賊”者,“戕賊”也(流沙河有另解,說四川老人經驗豐富處事精明者為之“賊”,按下不表),人老了做不動了,戕賊害人,親戚煩,兒女嫌,哎,人老了可要當心,可要自諒!我非常擁護計劃生育,我一直贊成“安樂死”,從來沒有動搖過。
但是,再老也得活著,當然要活下去,越老越好,老壽星、高壽遺傳是“兒孫的福”,“老有所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國家的好名聲。我只是想勸勸有些老人,不要把這看得太認真,好像別人離開你真的不行,自己“活著”不見得那么重要,自己死了其損失不見得那么重大,不要割舍不得真的當成那么回事。我這樣勸一些老年人,同樣也勸有些準老年人甚至中年人。我的看法是,人靠精神活著,人死了以后留下的是精神,人也應該死得有點精神,戰爭時期如此,非常時期如此,商品經濟時期也如此。什么是“孝子”?孝子就是父母生前盡力以使其精神得以維護,父母死后盡心以使其精神得以繼承。精神遺產是最寶貴的遺產。是不是“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不錯,精神即“道”,只要是寶貴的精神遺產就要接續無改,時間越久遠越好,“三年”嫌短。endprint
有這樣的追悼會,死者年高德劭,文藝界名副其實的一大損失。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莊嚴肅穆,陰陽界上白花凄慘,但是等候和遺體告別的隊伍里閑談聲、笑鬧聲不絕于耳,陣陣聲浪淹沒了哀樂。你并不想笑,可是對著你講話的人不停地講笑話逗你笑。笑聲漸漸接近永別的遺體,然后,嘻笑者們斂起笑臉,換上苦相,作心情沉重狀。現在,我很少參加追悼會,固然,不忍看見我尊敬的人枯瘦變形的面龐,但是,最怕的還是那笑——殘忍的打鬧聲。
有這樣一個兒子,老父在堂,什么都不管。父親死了,拿死人賺錢,喪事大操大辦,重孝厚葬,哭哭啼啼,嘰嘰喳喳,吹吹打打,一長串汽車拉上一大堆紙糊的金童玉女、使喚丫頭,裝滿冥幣和存折的保險柜,盛滿各樣吃貨的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雙人床、電褥子、沙發衣柜和帶三氣的四室一廳(角角落落布滿花枝招展的美妞們),燒了一大堆。我要是那位死者,我就要從棺木里鉆出來,當著送葬的寶馬、尼桑、桑塔拉和北京吉普把我的親兒子一把掐死,然后空心一人跑到閻王爺那兒去投案,哪怕下油鍋。
黃苗子七十歲時立下《遺囑》:“趁我們現在還活著之日起,約好一天會作挽聯的帶副挽聯(畫一幅漫畫也好),不會作挽聯的帶個花圈,寫句紀念的話,趁我們都能親眼看到的時候,大家拿出來欣賞一番。這比人死了才開追悼會,嘩啦嘩啦掉眼淚,更具有現實意義。因此,我堅決反對在我死后開什么追悼會、座談會,更不許宣讀經過上級逐層批審和家屬逐字爭執仍然言過其實或言不及義的叫做什么‘悼詞。否則,引用鄭板橋的話:‘必為厲鬼以擊其腦。”
“我和所有人一樣,是光著身子進入人世的,我應當合理地光著身子離開(從文明禮貌考慮,也頂多給我尸體的局部蓋上一小塊舊布就夠了)。不能在我死時買一套新衣服穿上或把我生前最豪華的出國服裝打扮起來再送進火葬場,我不容許這種身后的矯飾和浪費……此囑。”
人生體驗啊,君莫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之將老,其言也怪。話雖說重了,但是中聽,悖于常情,卻驚世駭俗,真真確確地總結了人生經驗,不乏自知之明。
我今年比當年黃苗子留遺囑時還長一歲,我想了很多,我已經想好了。在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要像父親一樣,不與人間爭地,不給后代添麻煩。我,一介書生,身無長物,沒有給兒孫什么,也不想叫兒孫給我什么,再難受、再痛苦,也不哼哼、不嚎叫、不呻喚,免得家人在病榻前看見心里難受,眼睛一閉,走人,任事不知,灰飛煙滅,骨灰也不留。“兒孫自有兒孫福”,該干什么干什么,死了拉倒,有你沒你一個樣,就像我在《體驗父親》一文中所描繪的那樣:老人家臨終時心誦“吾道不孤”、泰然處之、讓床邊的后輩們自個去琢磨、去理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