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秋
【摘要】目的 探析危重癥患者營養支持中應用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2016年2月~2017年7月期間來我院接受治療的84例危重癥患者選為研究對象,遵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即腸外組(n=42)、腸內組(n=42)。腸外組患者實施常規腸外營養支持,腸內組患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 腸內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2.9%,與腸外組患者的76.2%相比,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 危重癥患者營養支持中應用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效果更加顯著,可有效緩解病情,值得臨床積極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危重癥;早期腸內營養;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5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0..02
營養支持就是在治療或緩解疾病時,為了提高治療效果而遵照營養學原理制定的膳食營養策略。在營養支持中,因為規范性不強,導致經常因為制劑種類、用量、給藥途徑等差異引發并發癥,因此,臨床對營養支持越來越關注。本文對我院2016年2月~2017年7月收治的84例危重癥患者進行探究,分析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2月~2017年7月期間來我院接受治療的84例危重癥患者選為研究對象,遵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即腸外組(n=42)、腸內組(n=42)。腸外組患者中男、女各22例、20例,年齡50~77歲,平均(61.5±2.5)歲;腸內組患者中男、女各24例、18例,年齡51~78歲,平均(61.1±2.4)歲。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兩組患者的上述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腸外組患者實施常規腸外營養支持,即經由中心靜脈輸注全營養混合液(TPN),其成分主要為葡萄糖(濃度為10%或者50%)、脂肪乳劑(濃度為10%)、電解質、氨基酸、脂溶及水溶維生素及相關微量元素。
腸內組患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即經由鼻胃管或者鼻空腸管勻速輸注短肽腸內營養液,成分主要有蛋白質、脂肪、糖等,并配成全濃度,即能量密度達4.18 kJ/mL,第1d輸注全量的1/3~1/2,第2~4天逐漸增加到全量,輸注速度為60~100 mL/h。
1.3 臨床效果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生命體征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減輕,生命體征明顯改善;無效:患者未達到上述標準。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為臨床總有效率[1]。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腸內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2.9%,與腸外組患者的76.2%相比,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
3 討 論
重癥患者病情比較重,且變化快速,通常伴有免疫力降低、機體功能紊亂、營養不良等現象,對其展開營養支持,能夠顯著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患者營養不良狀況,從而提高臨床效果。營養支持是改善與維持機體器官、組織、細胞功能與代謝,防范機體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策略。
一般而言,營養支持分為兩種,即腸外營養支持與腸內營養支持,前者就是借助靜脈滴注方式糾正患者水電解質紊亂現象,適當輸注血漿與蛋白質。臨床研究顯示,腸外營養支持對危重癥患者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對腸內營養支持的應用存在很大分歧。有關學者認為,腸內營養需應用于患者病情穩定后,若在患者嚴重創傷或重癥感染時應用,不僅無法吸收,還會增加腸道負擔,致使體內細菌、內毒素移位增加[2]。但有關學者認為,對危重癥患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更加符合患者的生理特點,能夠減輕患者器官功能衰竭與細菌移位,且能夠保持患者腸道完整性,促進腸道蠕動,在短時間內改善患者營養不良狀況,加快患者康復,縮短患者治療時間。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腸內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腸外組患者,組間對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與韓海林[的文獻報道十分相似,數據為: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1.43%,與常規組患者的71.43%相比,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通過數據比較說明,危重癥患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可行性較高,可顯著提高患者臨床效果,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
綜上所述,危重癥患者營養支持中應用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效果更加顯著,可有效緩解病情,值得臨床積極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謝文鋒,陳 麗,陳雪霞.早期腸內營養在危重癥病人營養支持中的臨床效果[J].大家健康,2015,9(05):269-270.
[2] 張西軍.早期腸內營養在危重癥患者營養支持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36):89-90.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