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魏崇+李潔
【摘要】目的 探究對小兒川崎病癥患兒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對其血小板參數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9月,我院接收診治的小兒川崎病癥患兒94例作為研究樣本,均為我院依據相關標準確診的小兒川崎病癥患兒。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例。對照組給予單純常規西醫治療手段,觀察組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入院一周、兩周、三周及四周后血小板數值及平均血小板體積。結果 兩組患者入院治療一周后,其血小板數值及平均血小板體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待患者入院治療兩周、三周及四周后,觀察組患者血小板數值及平均血小板體積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小兒川崎病癥患兒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實施救治,相較于單純常規西醫治療手段,治療結果顯著,對患者血小板參數具備積極的干預作用。
【關鍵詞】小兒川崎病;血小板參數;中西醫結合治療;影響
【中圖分類號】R7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1..02
川崎病,通常也被稱之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急性發熱性病癥,其病變主要特點為變態反應性中小血管炎癥,臨床主要特征為血小板顯著升高[1]。本次研究將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9月接收診治的小兒川崎病癥患兒94例作為研究樣本,探究對小兒川崎病癥患兒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對其血小板參數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9月,我院接收診治的小兒川崎病癥患兒94例作為研究樣本,均為我院依據相關標準確診的小兒川崎病癥患兒。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例。對照組患兒男女比例為24∶23,年齡在0.5~6歲,平均為(4.65±0.43)歲;觀察組患兒男女比例為25∶22,年齡在0.5~7歲,平均為(4.83±0.54)歲。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的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兩者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單純常規西醫治療手段,給予患兒阿司匹林展開治療,若為急性期則應添加應用丙種球蛋白及潘生丁片。觀察組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即在對照組常規西醫治療方式基礎上增添中醫療法。若患者從發病之初至血小板出現升高跡象階段內,即患病起始第一周內或十天內,以壯熱不惡寒,血睛紅縷,斑疹漫布等為主要臨床表征,則應采取解毒清熱、清氣涼營治療方案,并給予化斑湯;若患者由血小板出現升高跡象至指趾端膜狀發生向心性脫皮跡象階段內,即患病第二周至第三周內,以體溫變化幅度較大、舌質紅絳為主要臨床表征,則應采取化瘀通絡、清營涼血治療方案,并給予清營湯;若患者由高熱消減至血小板數值恢復正常階段內,即發病三周以后,以體溫變化幅度平穩、指趾端脫皮、舌干紅但少苔、口干便秘為主要臨床表征,則應采取益氣養陰的治療方案,輔助應用活血化瘀手段,并給予黃芪生脈散。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入院一周、兩周、三周及四周后血小板數值及平均血小板體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3 討 論
研究發現,兩組患者入院治療一周后,其血小板數值及平均血小板體積對比,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待患者入院治療兩周、三周及四周后,觀察組患者血小板數值及平均血小板體積顯著優于對照組[2]。
綜上所述,對小兒川崎病癥患兒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實施救治[3],相較于單純常規西醫治療手段,治療結果顯著,對患者血小板參數具備積極的干預作用。
參考文獻
[1] 羅雪梅,王 洪.28例小兒川崎病臨床診治分析[J].西南國防醫藥,2014,24(4):429-431.
[2] 林加斌.小兒川崎病38例臨床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10): 1563-1564.
[3] 范襲榮.探討24例小兒川崎病并發冠狀動脈擴張高危因素[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4,(11):107-107,109.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