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比亞·阿布都克力木 塔吉尼沙·吾布力卡斯木
【摘要】目的 探討產科母嬰床旁護理方法在產科優質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我院收治的住院產婦124例平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各62例。研究組給予母嬰床旁護理,常規組給予常規護理。結果 研究組產婦及其家屬對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對新生兒的護理技能掌握程度等均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與產婦及其家屬身心需求相符,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關鍵詞】母嬰床旁護理;產科;優質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0..02
母嬰床旁護理,指的是護理人員在母嬰同室病房內,為新生兒、產婦、家庭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和相應的支持一種新型母嬰護理模式[1]。在母嬰床旁護理模式下,母親與新生兒整個過程緊密在一起,在床邊為新生兒提供護理服務的同時,向新生兒父母傳授育兒方法,讓整個護理過程變得更加透明,進一步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住院產婦124例,收治時間為2016年07月~2017年07月間,以電腦隨機的方式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各62例。研究組產婦年齡22-30歲,平均(26.7±2.9)歲,44例順產,18例剖腹產。常規組產婦年齡21-31歲,平均(27.1±2.8)歲,45例順產,17例剖腹產。對比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組給予常規護理,方法為:在新生兒室,由護理人員為新生兒進行護理工作,包括新生兒撫觸、預防接種、沐浴、臍帶消毒處理。將健康教育手冊發放給產婦,安排責任護理人員指導產婦母乳喂養、新生兒撫觸接觸,并同時做好出院指導。
研究組給予母嬰床旁護理,方法為:(1)著重改善護理服務態度、提高護理工作素養,要求護理人員積極進行母嬰保健、產科知識、人文關懷、護理技能操作等知識的培訓,以促進自身業務能力不斷提升,提高責任心、綜合素養,以滿足優質護理服務要求。(2)護理人員將產后健康知識及其有關注意事項告知于產婦及其家屬,讓其深入認識到母嬰床旁護理內容,按照產婦具體情況,予以相應的護理服務,促進新生兒、產婦護理的舒適度進一步提高,鼓勵產婦及其家屬參與到護理活動中來,讓其掌握到新生兒護理技巧。(3)護理人員按照產婦及其按技術的要求和反饋的意見,開展母嬰床旁護理,主要有預防接種、新生兒疾病篩查、新生兒撫觸接觸、沐浴、臍帶消毒處理、神經行為測驗評估以及各種治療等等,在進行護理操作過程中,必須向產婦及其家屬講解育兒常識、注意事項,手把手、面對面的指導產婦母乳喂養、皮膚護理、新生兒沐浴、撫觸接觸以及尿布更換等護理內容,及時糾正其不正確的護理方法和護理觀念,循序漸進,不斷增強其護理技能和健康知識。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對比兩組健康教育知識、護理方法掌握情況,主要內容有母乳喂養、產后營養、臍部護理、撫觸接觸、沐浴、防寒保暖等有關技能及其知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研究組產婦及其家屬對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對新生兒的護理技能掌握程度,均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母嬰床旁護理是優質護理中最為核心的一部分,開展母嬰床旁護理,一方面,是為了普及母乳喂養,增強產婦自我保健意識、健康意識,提高產婦對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圍繞產婦身心需求,實施個性化且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幫助產婦消除憂慮,解疑答惑,解決問題,提高母嬰生命質量,盡快幫助產婦適應新的角色,進而確保母嬰健康、安全,加強母親與新生兒之間的情感交流[2]。本次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產婦及其家屬對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對新生兒的護理技能掌握程度,均顯著優于常規組(P<0.05)。由此說明,在產科優質護理中,開展母嬰床旁護理,意義重大,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皇小慧.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優質護理應用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24):162-163.
[2] 黃小容.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27(S1):481-482.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