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海
【摘要】目的 對比哺乳期乳腺膿腫微創引流與開放性切開引流術在哺乳期乳腺膿腫治療效果。
方法 納入對象為我院2010年1年~2017年8月收治的哺乳期乳腺膿腫患者115例,以治療方式分組為:對照組用開放性切開引流術,觀察組用乳腺膿腫微創引流;將患者各項臨床資料詳細整理后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觀察組各項手術指標情況優,與對照組比較存在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哺乳期乳腺膿腫微創引流治療乳腺膿腫的效果顯著,術中出血量少,術后疼痛感輕,切口小并快速愈合。
【關鍵詞】乳腺膿腫微創引流;開放性切開引流術;哺乳期乳腺膿腫
【中圖分類號】R737.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1..01
哺乳期女性極易出現乳腺膿腫,患者病情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便會導致炎癥擴散而產生全身性感染。臨床上治療乳腺膿腫時強調及時引流,但傳統手術方式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切口愈合需要較長時間,并對乳房的美觀度造成很大的影響。故本次研究旨在對哺乳期乳腺膿腫不同方式治療效果進行分析與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納入了2010年1年~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哺乳期乳腺膿腫患者115例,以治療方式將其分組為:對照組年齡為23~38歲,平均為(28.16±4.37)歲;病程為2~10天,平均為(3.58±0.94)天。觀察組年齡為22~40歲,平均為(28.54±4.16)歲;病程為3~10天,平均為(4.06±0.81)天;患者基礎資料組間比較不存在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為患者行麻醉起效后作開放性切開引流術,在乳暈邊緣做弧形切口,并以手指對膿腫進行多房分隔,確保膿腫物可充分引流;膿腫偏大時則于膿腫最低處切開引流。
觀察組:為患者行局部浸潤麻醉后進行超聲微創穿刺引流,在膿腫最低位置進行穿刺,用超聲引導活檢針刺入膿腫,之后再用真空負壓系統將濃物吸出,完成后再用生理鹽水進行多次沖洗,經超聲引導將膿腔間隔乳腺組織、纖維間隔切除掉,直徑不超過3 cm小膿腫全部切除掉;完成操作后用生理鹽水多次沖洗,并對患者進行24 h負壓吸引引流。
1.3 效果判定標準
疼痛程度以VAS評分評估:總分值為10分,得分越高者表示疼痛程度越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各方面手術情況優,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哺乳期乳腺膿腫多見于初產婦,但經產婦亦時有發生。臨床上多見患者乳房脹痛感強烈,并存在壓痛的情況,局部皮膚溫度較高,觸及邊界可見硬結,并存在輕度觸痛感[1];但急性化膿性乳腺炎會造成局部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紅腫及發熱,硬結明顯度高,觸痛感為中、重度;通常乳腺膿腫均是乳腺炎產生后會導致局部組織出現液化,持續發展為壞死狀及大量膿腫,會對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2]。
傳統手術治療乳腺膿腫時多選擇于波動明顯的位置切開進行引流,該術式操作簡單,引流效果良好,但若是患者為多灶性膿腫,手術治療時極易出現定位不準確的情況,同時手術切口較大,并需要較長時間恢復,愈合后瘢痕大,嚴重影響乳房美觀度,絕大多數女性患者都不樂于接受此術式治療[3]。微創引流時用穿刺針經超聲引導刺進膿腫,再用負壓裝置作抽吸引流,可確保乳腺中膿腫物被充分抽吸,再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注射藥物,以生理鹽水多次沖洗,以促使膿液全部排出[4]。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接受開放性切開引流術治療,觀察組接受乳腺膿腫微創引流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10.32±9.75)ml、手術時間(30.15±9.73)min、VAS(2.03±0.41)分、切口長度(1.0±0.1)cm、切口愈合時間(10.75±2.42)天等方面情況均比對照組優,比較存在差異(P<0.05)。
綜上所述,乳腺膿腫微創引流治療哺乳期乳腺膿腫的效果顯著,穿刺后負壓抽吸引流避免了患者術中大量出血,并縮短了手術時間,術后疼痛感亦充分減輕,切口小有利于快速愈合。
參考文獻
[1] 易 瑛,蔣雪梅,鄭 研,等.哺乳期乳腺膿腫行微創與開放性引流的對照性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15,24(01):12-14.
[2] 梁鳳興.安珂微創旋切引流術與傳統開放切開引流術治療哺乳期乳腺膿腫療效觀察[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7,49(07):859-861.
[3] 周 頡,羅建國,丘禹洪,等.Mammotome 微創旋切術加置管沖洗引流治療慢性乳腺炎22例[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53-55.
[4] 王小波,高小平,范月月,等.微創手術結合乳管疏通治療乳腺膿腫的臨床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1):1489-1490.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