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光
【摘要】目的 觀察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60例(患牙181顆)為研究對象,本組患者均接受口腔正畸治療,觀察本組患者療效。結果 治療前本組患者前牙覆蓋距離(6.3±1.3)mm、牙周袋深度(5.0±1.2)mm、牙周出血指數(94.3±5.5)%、前牙覆頜深度(5.3±1.1)mm,治療后分別為(2.6±1.0)mm、(3.4±0.9)mm、(25.3±5.4)%、(2.2±0.9)m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口腔正畸治療應用于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顯著,有助于早期改善患者牙齒排列、出血、牙周袋深度,具有重要實用價值。
【關鍵詞】口腔正畸;牙周病;前牙移位;效果
【中圖分類號】R7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1..02
牙周病是一組臨床常見口腔疾病,指的是發生于牙支持組織的病癥。患者多伴有前牙移位表現,對其口腔美觀造成嚴重影響。本次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60例(患牙181顆)為研究對象,觀察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我院2017年1月~8月收治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60例(患牙181顆)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齡24~62歲,平均年齡(37.9±7.9)歲;對于本次研究內容獲得院方倫理會批準,患者與其家屬均知情并了解。
1.2 方法
本組患者均予以口腔正畸治療,采用直絲矯正,具體方法為:指導患者每日進行正確口腔清潔,包括餐后、早晚刷牙,隨后對患者口腔牙周、根面等予以修正,減少細菌滋生,防止病情復發,對患者口腔內存在的不良修復體、病變區域等進行徹底清除,待患者牙周病有效緩解后,擇期予以口腔正畸治療,醫師根據患者牙周支持組織病變情況制定時間段,如治療后1個月、2個月、3個月等進行牙周支持組織的復查工作,對矯治力的選擇為90 g力量,適宜的反復移動,期間注意清潔牙周,采用間斷加力法,逐漸調整矯治力度,循序漸進,最終通過X線、直視等觀察矯正效果。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由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后本組患者前牙覆蓋距離、牙周袋深度、牙周出血指數、前牙覆頜深度較之治療前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牙周病是一組常見口腔疾病,究其病因主要為細菌感染所致,患者臨床表現集中于牙齦萎縮、前牙唇散開、牙槽骨吸收等,嚴重者則多伴有牙周組織損傷表現[1]。臨床治療原則以早期、及時、有效為主,以此避免隨著疾病進展,牙齒出現松動、間隙增大、前牙移位等情況的發生[2]。
在臨床治療中,基礎療法用于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效果有限,雖期間給予相應的藥物干預,但在諸多報道中仍指出療效有待進展。口腔正畸治療的出現改變了臨床基礎療法療效不足的處境,該療法的作用機制主要通過對患者口腔疾病予以針對性干預后,對散開的患牙施以對癥內收或壓入,以此達到矯正、恢復患者前牙區的正常咬合功能,最大程度的促進覆蓋關系正常,以此完成治療的目的[3]。從本次研究結果處可見,治療前本組患者前牙覆蓋距離(6.3±1.3)mm、牙周袋深度(5.0±1.2)mm、牙周出血指數(94.3±5.5)%、前牙覆頜深度(5.3±1.1)mm,治療后分別為(2.6±1.0)mm、(3.4±0.9)mm、(25.3±5.4)%、(2.2±0.9)m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口腔正畸用于牙周病至前牙移位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較好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口腔功能恢復。在郭平[4]對80例牙周病引起的前牙移位患者對比研究中顯示,采用差動直絲弓矯治的差動組PD、BI、AL等指標明顯優于采用傳動直絲弓矯治組,同時FMAB、NLAB、NLA水平與正常值水平差值絕對值優于傳動直絲弓矯治組,患者滿意度比較中亦然,差動直絲弓矯治組明顯更高。這與本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口腔正畸治療應用于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顯著,有助于早期改善患者牙齒排列、出血、牙周袋深度,具有重要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曉暉,梁 莉.探究牙周病致前牙移位通過口腔正畸治療后的臨床療效[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59):3-4.
[2] 李旭明.淺析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應用口腔正畸治療的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9):118-119.
[3] 王 寧.探討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應用口腔正畸治療的臨床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12):60-61.
[4] 郭 平.對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患者進行口腔正畸治療的效果探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7,38(12):1399-1401.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