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摘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企業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企業規模的不斷加大,已然成為我國經濟的主要力量,但內部的風險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稅務風險是企業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部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稅收風險不重視,導致稅收陷入糟糕的階段,進而影響企業的正常運營。有效的稅務風險管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的賦稅,還能防范和降低風險的發生。鑒于此,本文對稅收風險產生的原因從內外部兩個方面來分析,進而從內部制度和外部制度設計上提出相應的建議,以供企業參考。
關鍵詞:企業 稅務風險 原因 制度設計
一、企業稅務風險產生的原因
(一)企業稅務風險產生的內在根源
1.企業內部稅務控制制度不健全
內部稅務控制制度是企業實現戰略目標的制度保障,主要是預防風險、審查、發現和更改錯誤的規程。但我國大部分企業對內部稅務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以為意,稅務風險的意識較為薄弱和稅務機構的設置不盡合理、科學。部分企業的財務部門不僅僅負責企業正常的經營活動,還兼顧審計、稅負等職責,導致稅務工作形同虛設,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用。即使有的企業已經設置相應的稅務部門和崗位,但他們大都是根據要求來負責相應的事物,并沒有進行整體和事前的稅務籌劃與規劃,而整個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缺乏稅務規劃的理念,忽略節稅的作用和含義。同時,稅務部門和其他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企業潛藏的稅務風險也無處不在。
再有,稅務人員綜合素質和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稅務的風險系數。若稅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操守不強,在工作時就會經常出現一些較為低級的差錯。比如發票處理不合規定、納稅申報不及時、稅款計算有遺漏、會計核算處理不當等,都會給企業帶來潛在的損失。
2.稅務風險的預警機制欠缺
企業稅務風險的影響因素很多,既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但這些情況的發生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規律。而稅務風險的預警機制能夠提前預知和得知稅務風險的發生,進而有效地避免和降低財務風險的大小。有的大企業雖然已經建立稅務風險的預警機制,但大都處于荒廢的階段,并沒有得到有關部門人員的重視和使用,而有的中小企業壓根就沒有建立相應的機制,由此導致稅務風險的察覺缺少保障和支持。一旦稅務風險發生,就會對企業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有些損失甚至無法挽回。
3.缺乏完善的內部稅務審計制度
內部稅務審計制度是對有關稅務進行檢查和評測,而大部分企業并沒有建立相應的內部稅務審計制度,而且審計更無獨立性可言。更多企業的做法是響應稅務機關的要求,但對稅務活動的檢查采取漠然的態度,抱著消極的心態來檢查和評測。更為重要的是,內部稅務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欠缺,有的企業采用稅務外包的形式,進而又增加稅務外包新風險的發生。由于外聘的稅務中介沒有全面、準確地熟悉和掌握該企業的實際生產情況及稅務狀況,部分稅務中介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沒有進行深入的調查就擅自給企業開出稅務鑒證及審計報告。一經查出存在問題,不僅會造成企業的經濟損失,還會對企業的信譽造成不良影響,不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
(二)企業稅務風險產生的外部原因
1.缺乏完備的稅收法律制度
稅務制度的不公平性為部分企業逃稅漏稅提供土壤和借口。目前,我國現行的稅制結構主要是以間接稅為主體,增值稅的非中性設定、營業稅的循環反復課稅、規模各異及所有制形式差別、各類內外資企業的稅收不同等,在一定程度上會使企業出現避稅及逃稅現象,從而發生稅務風險。再有,我國稅制較為復雜,現行的稅制總共有將近20類稅種,而且各個稅種的內容規定較為模糊,導致理解可能出現一定的差異。另外,部分企業領導的稅收意識較弱,立法意識也有待增強,行政部門人員的解釋占據主導,導致部分納稅人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和維護,進而產生稅務風險。
2.稅務機關執法不規范
稅務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期間,可能會采取一些不合法的手段來執行政策,進而導致稅收減免等政策無法正常實施,對企業稅務的檢查不間斷,更有甚者“寅吃卯糧”,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損失。而在稅源充足的年份或地區,可能會放松管理,私自減免,推遲緩繳。短期來看,企業的稅務風險降低,但長期來看會給企業埋下隱患,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究其原因,企業長期處于稅務寬松的環境中,就會疏于對稅務的管理和風險的防范,對稅務事宜等放松警惕和關注。若稅收環境發生變化,稽查的力度增大,企業可能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引發更大的稅務風險。
二、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制度的設計
(一)完善企業內部稅務控制制度
內部稅務控制制度是包含在企業核算和經營活動的每個業務流程中,而健全和完善企業內部稅務控制制度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準備:首先,稅務控制的內部環境應優化和改善。不存在稅務部門的企業應設置專業的稅務機構和部門,禁止和杜絕財務部門兼職的情況發生。在稅務部門內部要明確各崗位的職責和權利權限,確保責任到人,保證出現問題能夠在第一時間找到責任人,還要提高各稅務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素養,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人力支持。其次,稅務風險的正確識別和評估是非常必要的。專業分析識別出的風險,并從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波及程度兩方面對比和分析稅務風險的偏好,進而做出科學而合理的應對策略來規避稅務風險,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再次,建立和完善內部稅務風險的溝通和交流機制,實現各部門和稅務部門之間的信息無障礙交流,達到信息共享、資源共享的目的。最后,強化內部稅務控制的監督,保證內部稅務控制制度的正確實施,為企業實現經營目標和戰略目標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持和保障。
(二)構建健全的稅務風險預警機制
企業本身應該具有識別稅收風險的能力,以識別企業稅務風險為基礎,構建起有效的稅收風險預警體制。企業稅務人員通過對先前數據的分析和建模,并運用計算機知識與方法來分析稅務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時間,在風險到來之前提前預知風險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挽救,降低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促進企業穩定可持續發展和進步。稅務風險預警機制的建立,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準備時間,在風險發生之前將應對措施和策略落到實處,降低企業稅務風險的發生率,還能有效地降低和防范風險的發生,有助于企業在短時間內保全自身。endprint
(三)完善稅務審計制度
內部稅務審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夠使稅務審計工作有章可循,而且還要保障稅務審計部門的獨立性。重點審查和查看企業是否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及制度的執行效果的狀況。同時還有外聘事務所相關的稅務咨詢和申報企業工作進行的基本情況,明確分析和確定企業內部審計的次數和頻率。更重要的是,加強對內審人員的稅務培訓,增強其專業知識和審計水平,適應不斷發展和變化的社會對審計人員的要求,還可以更好地滿足上層機構對審計工作的需求和監督。
三、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外部配套制度的構建
(一)完善稅收法律制度
稅制結構越符合企業的發展要求越能體現稅制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營改增的實施和開展,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的減免稅收政策,而且基本稅率的適用范圍在不斷加大,增值稅的中性屬性在漸漸凸顯,所得稅占的比重在不斷加大,稅制越來越公平,有助于企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再有,提高稅制的透明度。通常情況下,稅制正式出臺之前會進行深入的鉆研和研究,確保稅制的可行性與科學性,同時立法內容簡潔、明了,稅制的可操作性較強,不能出現與稅法等法律法規相互矛盾情況。最后,稅制改革的內容必須要穩定,還必須具有前瞻性。稅制改革要順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還要保證新舊稅制之間的順利銜接,為稅制改革的順利開展鋪平道路。
(二)健全稅收征收管理體制
健全和完善稅收征管制度,同時強化外部監督的作用,為稅收征收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加強對執法自由的約束。改革傳統的稅收任務考核機制,并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秉承依法征稅的原則,避免貪污腐敗等現象的滋生。更為重要的是,稅法立法的層次必須得到質的提升,確保立法解釋替代行政解釋,確保立法解釋的主導作用。加強對稅務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約束,積極開展各種業務培訓以提高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以此減少稅收人員收受賄賂、有損自身顏面等違法違規情況的發生。另外,稽查的力量和懲罰的力度,有助于提高稅務查獲率,減少企業偷稅漏稅的行為,使各個企業不敢出現偷逃稅的行為。
參考文獻:
[1]羅威.我國中小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制度現狀研究——基于廣東省部分城市數據的實證分析[J].會計之友,2013,(2):65-69.
[2]陳慧.企業稅務風險原因分析與制度設計[J].現代經濟信息,2016,(10):161.
[3]王新紅.淺析企業涉稅風險及防范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6,(21):30.
[4]穆盛.企業稅務風險及其管理制度設計[J].財經界(學術版),2016,(19):315.
[5]羅威.中小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研究[D].暨南大學,2015.
[6]羅正媛,馬之超.淺議大企業稅務風險內控機制的構建[J].稅務研究,2013,(6):94-96.
[7]田榮梅.試論企業稅務風險及其防范[J].商業經濟,2015,(8):124-125,141.
(作者單位:呼倫貝爾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稅務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