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樹明 符磊 李占國
摘要:2015年中國經濟開始逐步進入新常態,經濟指標的增長趨于放緩,經濟的增長方式也開始發生巨大的改變,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主題。江蘇省作為全國第2經濟大省和農業科技大省,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調整是否協調是需要注意的方面。在計算產業結構熵數和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綜合水平各指標的基礎上,運用協調發展度評價模型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度模型對江蘇省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展開研究。結果發現,2004年以前,江蘇省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能力有緩慢的提高,而在2008年之后,協調度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進而提出促進江蘇省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調整協調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農業;協調發展;創新資源配置;科技資源;江蘇??;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 F323.3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5-0290-04
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逐漸進入以經濟增長速度變化、產業結構優化和發展動力轉換為新特點的經濟新常態,經濟運行呈現出新的規律,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成為新常態下最迫切的主題。單純依靠生產要素的投入來促進農業的發展已經難以為繼,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創新來提高生產效率,而在農業科技創新資源一定的條件下,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將直接決定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進而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狀況,最終會對整個經濟體的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有重大影響。江蘇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和科教資源大省,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走在全國前列。根據相關部門統計,近年來江蘇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一直處于上升趨勢,位居全國前列,2011、2013、2014年分別達到61.2%、 63.29%、64.2%。但江蘇省的產業結構調整相對滯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比分別高于、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1、1.5百分點,無論是與廣東、浙江等經濟發達兄弟省份相比還是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農業科技創新資源與江蘇省產業結構調整不匹配的問題尤為突出。如何實現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作用對江蘇省實現“邁上新臺階,建設新江蘇”具有重要意義。
1江蘇省農業發展綜合現狀
1.1江蘇省農業穩步發展
江蘇省既是經濟大省,也是農業大省、科技大省。近年來,江蘇省農業經濟總量穩步增長,為宏觀經濟的穩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作為農業科技大省,江蘇省的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農業經營的新型主體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出現,農業生產與經營的方式也日益現代化與網絡化。農業科研團隊與高校強強聯合,優化了農業發展所必需的人才資源,涉農類創新型領軍企業、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省級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居全國前列。優質農產品品牌的創建數(如雨潤集團)不斷攀升,目前全省無公害農產品數量占全國總數的1/10以上,綠色食品數量為全國第1,江蘇省的水稻單產位居世界領先水平。總之,江蘇省農業科技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穩步發展。
從表1可以看出,江蘇省農業產值增加值14年間增加了2.3倍,年均增長16.6%,但增長率年份間起伏較大,農業產值存在不穩定性。
1.2農業發展存在極大的區域不平衡問題
由表2可知,江蘇省2014年農業產值以蘇南各市占比最小,蘇南5市中除鎮江市超過3.0%,其余4市均在3.0%以下;蘇中次之,3市的比重比較一致,均在6.5%左右;蘇北5市除徐州市小于10.0%外,其余4市全部超過11.0%,所占比重過大。蘇北的工業經濟起步較晚,工業尚未發展到一定程度,對農業的貢獻尚起不到明顯的作用,導致蘇北的農業占比明顯偏高。整個江蘇省由南到北呈現出越往北農業的規模越大,所占地方的農業比重也越大。
分區域來看,蘇北農業占據著江蘇省農業的半壁江山,對江蘇省的農產品市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為江蘇省高效的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提供支撐,對土地資源緊缺的蘇南來說,蘇北為蘇南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相比而言,由于蘇中土地的限制,蘇中地區的農產品少量供給蘇南,大部分用于自給,有效地促進了蘇北農產品向南的流動,保證了全省農產品運行的自給性。蘇南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高,消費能力較大,而從事農業的多以小農經濟為主,而且所生產的作物比較零散,市場供應相對短缺,對外來資源的需求較大,這也為蘇北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加快了蘇北農業創新資源的協調配置。
1.3蘇南、蘇中、蘇北農業發展模式不同
蘇南地區由于土地相對稀少,主要從事集約化農業,如種植、養殖類,對土地的利用率相對較高,蘇南從事農業加工類的企業相對較多,對農業的科技化投入較蘇北、蘇中要多,使得蘇南的農業種植化水平要高于蘇北地區,所從事的農業附加值也相對蘇北、蘇中要高;蘇中的土地資源相比蘇南多,所從事的農業生產規模也大一些,農業生產效率相應地低一些,處于中間位置,發展潛力尚存。而蘇北作為江蘇省土地儲備的后花園,規?;N植尤其普遍,農戶的種植規模比蘇南、蘇中大,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也多,這也是蘇北農業所占比重過大的主要原因。目前江蘇省的政策正在向蘇北傾斜,省政府對蘇北糧食產區的補助也超過了對蘇南、蘇中的補助,希望蘇北能在新常態下把握經濟發展趨勢,縮小與蘇中、蘇南的差距,目前蘇北經濟也正成為江蘇省新的經濟增長點。
2江蘇省農業科技創新資源狀況
2.1農業新型發展取得新的突破
“十二五”期間,江蘇省高效設施農業取得新突破,農業科技貢獻率再上新水平,農民收入水平有了新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開創新局面,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邁開新步伐,正按照“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穩步前進。
2.2農業農機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加快農機化步伐,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截至2014年底,主要農作物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全省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0%。針對耕地資源約束的現狀,江蘇省把發展高效設施農業作為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措施,推進設施農業高效化,江蘇省也出臺了大量的政策以支持農業的高效化發展。endprint
2.3江蘇省農民職業化不斷提高,農業企業不斷壯大
江蘇省每年培育職業農民約20萬人,開展省級示范家庭農場的創建,全省農經農業系統登記的家庭農場總數達28萬家,省級示范農場417家?!笆濉逼陂g,江蘇省農民合作社有了進一步發展,總數逾7萬家。全省農業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省級以上龍頭企業近700家,其中國家級61家。一大批農業創新型企業帶動了江蘇省農業的大力發展。
2.4農業科技貢獻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江蘇省連續多年組織省內40多家涉農科研、教學、推廣單位,掛鉤50多個農業縣(市),實施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實現科教單位與地方、科技與產業、駐村專家和示范戶深度對接。建立了一批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基地,推進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農業科技創新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第一驅動力,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年均提升1百分點以上,去年達65%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百分點左右。
[BT(1+1]3江蘇省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實證分析[BT)]
3.1數據模型選擇
測算出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水平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度之前,首先需計算二者各自的綜合發展水平,本研究構建了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綜合發展水平的評價模型。
3.1.1產業結構熵指標
公式:et=∑[DD(]nj=1[DD)]wi,jln(1/wi,j)。其中:et為t期產業結構熵指數,wi,j為t期第i產業所占比重,n為產業部門數(個)。
et的優點是能夠較好地表示產業結構的質變關系。et值越大,表明產業結構的發展形態越趨向于多元化,即各產業的結構比愈趨向于均等;反之,趨向于專業化,即各產業的結構比趨向不均等。et值的變化能較好地反映產業結構的質變關系,所以可以用它來研究產業結構質的變化[1]。
由表3可以看出,近年來江蘇省產業結構熵指數大體呈下降的趨勢,只有個別年份產業結構熵指數略增加,其余年份產業結構熵指數都是逐漸減小的。由此可見,江蘇省近年來產業結構逐漸趨于專業化,各部門之間的差異也就越大,資源的配置也就越趨于不平衡,資源的分配也更具有選擇性。
協調發展度評價模型系統論認為,協調是復合系統中各子系統在發展演化過程中的和諧共生關系。協調發展度是度量各系統之間協調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它可以用于定量評價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交互作用的和諧程度。參考廖重斌提出的協調發展模型[3],構建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度模型,以評判近些年來江蘇省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交互作用和協調發展的水平。
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C為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協調度;f(X)為產業結構的綜合評價值;g(Y)為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水平的綜合評價值;α、β為特定權數;T為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的綜合評價指數;D為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度,反映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的整體協調效應,其取值為[0,1],其值越大,表示二者的協調發展狀況越好;k為調節系數,一般k≥2[4]。
3.2指標選擇
根據以上介紹的相關發展水平評價模型,利用筆者找到的江蘇省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有關數據,構建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發展水平的評價模型。從科技活動人數、農業研究與開發機構從事人員數、江蘇省農業GDP、農業研究與發展經費內部支出4項指標對江蘇省的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進行研究分析。
由表5可知,農業科技活動人數整體呈下降趨勢,涉農人員轉行較多,而且進入農業的人數增長也不明顯;農業研究與開發機構從事人員數總體變化不大,但人員還是呈小幅度下降趨勢;江蘇省農業GDP穩定增長;農業研究與發展經費內部支出增幅較慢,投入資金較少[4]。
3.3數據計算及分析
由表6、表7比較得出,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度從2002年的0.697 41先是升高到了頂峰0728 42,而從2004年開始結構協調度連年下降,截至2013年下降到了0.491 44,可見在這十幾年間,雖然農業科技創新資源的投入不斷提高,但農業綜合評價指數卻是大幅度下降??梢娍萍纪度氲男袠I傾向化比較嚴重,資金的使用率還有待提高。
農業科技創新資源與產業結構協調度在這十幾年間處于上下小幅度波動的狀態,基本處于原始水平,二者的協調度從趨勢看近期有所下降;可見,從農業的角度來看, 協調度也出現了不平衡的情況,產業結構與農業科技創新資源目前也存在很大的問題。
從圖1可以看出,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度,整條曲線先走了1小段升勢,中間出現1個小曲折之后直線下降,可見江蘇省的農業發展出現了瓶頸,資源的配置存在極大的不平衡,協調類型從初級協調發展類型先是發展到了中級協調發展類型。2004年之前,江蘇省的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能力有緩慢的提高,而在2008年之后,協調度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由中級協調發展類型下滑到了2013年的瀕臨失調衰退類型。
綜上所得的數據,江蘇省農業近經濟十幾年發展取得了極大的進步,經濟規模在全國也處于前列。在農業科研投入方面,政府與企業的投入資金量大幅度增加,農業專利申請量也逐年升高,農業科技活動人員數逐年增多,農業研究與發展經費內部支出也在逐年增加,農業GDP更是發展迅速。但在產業結構與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協調配置的發展度上卻逐年下降,江蘇省的農業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調整之間存在不協調問題。
4結論與建議
4.1調整科技投入結構
對資源過度集中的工業、制造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進而影響對工業、制造業的投入,減少對第二產業的科研投入,增加對[CM(25]農業產業的配置,逐步改善江蘇省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順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積極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endprint
4.2加快產業與產業之間的聯動作用,促進農業—工業和農業—服務業的聯動效應
江蘇省的工業已處于高度發達狀態,以發達的工業反哺農業發展,以工業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同時也對工業形成必要的擠壓效應,淘汰落后工業,促進農業的發展與工業的結構優化;新常態下服務業的發展必然會空前,以餐飲、文化、旅游為主題的服務業有效地與農業科技化相掛鉤,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各自的發展,必然帶來產業的聯合促進作用。
4.3努力提高農業科技與產學研的合作
擴大高校與農業企業的合作,積極促進企業走進高校,高校學生進入企業的靈活機制,發揮江蘇省教育強省的作用,尤其是南京市作為中國第三大教育之城的作用;發揮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一大批涉農高校的發展,以強高校策略促進江蘇省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科技創新資源的重新配置。
4.4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
逐步淘汰落后的農業產業,降低對粗放型農業的依賴,大力發展集約型農業,蘇南加快農業的精細化發展,蘇北加快農業的集團化發展,蘇中加緊農業的高效化發展,因地制宜發展各類農業經濟;大力扶持機械化農業、高效化農業、綠色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以高效的農業科技提升農業的附加值,發揮農業科技的作用。而在工業方面,一些過剩行業的資源亟須尋求新的投入點,調整工業的發展模式,改善原有粗放型、高污染型重化工業;農業是服務業的基礎,加快服務業的發展,促進農業—服務業的協同效應[5]。
4.5加快實施、提出農業宏觀戰略——建成蘇北農業示范區
新常態以來,江蘇省順應“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工業4.0”等國家宏觀戰略的實施,促進了一大批工業制造類企業的快速發展;而在此期間,對農業宏觀戰略層面尚未提出重大的政策,產業結構的調整,必須做到三位一體,統一進行,尤其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產業——農業,這其中作為江蘇省農業支柱的蘇北地區,必須跟上改革的步伐,實施蘇北農業示范區,甚至要建造成引領全國農業發展的風向標。
4.6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園區建設
促進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農業產業園區的建設,以蘇南為龍頭帶動蘇中、蘇北農業科技的發展,尤其是蘇北農業科技的發展,發揮蘇北廣袤土地資源優勢, 集中科技資源,支持蘇北農業的快速發展。以農業產業園區的建設吸收投入工業園區的資源,從而促進農業產值的增加,同時帶動服務業勞務的快速投入,有效調整工業的發展速度,優化三產結構。各級
政府對待招商引資須不斷提升制造業企業的技術含量,逐步淘汰落后工業產能,讓步于農業科技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付宏,毛蘊詩,宋來勝. 創新對產業結構高級化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2000—2011年的省際面板數據[J]. 中國工業經濟,2013(9):56-67.
[2]朱春江,馬文斌. 中國農業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關系綜合分析[J]. 農業經濟,2014(7):42-44.
[3]廖重斌. 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 熱帶地理,1999,19(2):171-177.
[4]董明濤. 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關系[J]. 廣東農業科學,2014,41(21):197-203.
[5]王鵬,趙捷. 產業結構調整與區域創新互動關系研究——基于我國 2002—2008 年的省際數據[J]. 產業經濟研究,2011(4):53-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