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廣仁路是一條見證了滄桑歷史的百年老街。沿著青磚行道漫步,一座座中西合璧的樓房在南北兩側一字排開,有的聯排而立,氣勢恢弘;有的獨占一隅,別具一格。在廣仁路2號矗立著一座紅瓦尖頂的花石樓,由彩石堆砌成多角外凸式墻體,二層紅木廊臺鑲嵌在斑駁陸離的五彩石柱中。憑欄遠眺,觀潮起潮落,喚起曾經風起云涌的陳年往事。1914年我的外祖父于培年先生在這所祖傳老屋中出生,從此筆墨丹青相伴一生。
外祖父自幼酷愛繪畫,1935年考入當時中國美術最高學府“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師從國畫大師齊白石,并常到白石老人家中造訪請教。1937年七七事變后,他在顛沛流離中參加山水大家胡佩衡先生創辦的“中國山水畫函授學社”,通過與胡佩衡先生的書信往來艱苦自學。早期跟隨名師的言傳身教,為外祖父的國畫造詣打下堅實的基礎。后來外祖父舉家從煙臺搬到青島,由于沒有穩定的收入,為養家糊口,身兼數職,四處奔波。1949年青島解放后,在江蘇路小學任教,曾擔任學校的教研組長,不僅工作穩定,而且僅憑他一人的全職工資便能維持一家九口人的生活。外祖父對新中國充滿感激之情,全身心地投入他所熱愛的教書育人事業中,并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1952年外祖父調任青島三中,在此躬耕桃李二十年。他曾任滄口區政協副主席、青島市政協委員,為青島市知名國畫家。1972年8月,西哈努克親王偕夫人在時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徐向前等領導陪同下訪問青島。那時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不多,來青島的外國領導人更少。青島市政府特意請外祖父畫了一幅三十多平方米的大型國畫,掛在西哈努克親王下榻的迎賓館會客廳。作畫期間,青島市政府非常重視,每天安排專車接送外祖父到迎賓館,可是去了幾天,外祖父覺得工作人員都很忙碌,不愿讓他們為自己牽扯太多精力,再加上外祖母查出肺癌晚期,擔心她的病情,堅持在家里完成畫作。可是家里房間狹小,為完成巨幅畫作,外祖父特意把桌椅都搬到墻角,把宣紙鋪在地上,連續好幾個小時或蹲著、或趴著作畫。完成各部畫幅后,再拼接裝裱,又去迎賓館修補描縫,前前后后歷時十幾天終于完成了這幅題名“碧海朝陽”的畫作。它以波瀾壯闊的海面上升起一輪紅日為背景,在海天相接、青山聳峙的峭壁中一株迎客松破石而出,面朝碧海朝陽,虬枝盡展,歡迎友好鄰邦。
外祖父癡迷于藝術創作。他速寫本不離身,隨時捕捉創作靈感。在青島市文聯組織下,他和赫保真、張鎮照、晏文正等幾位畫家一起去嶗山寫生,眾人拂曉時分進山,緩步而行,都被嶗山天然的美景所陶醉,外祖父更是迫不及待地停下來作畫,正當他旁若無人、如癡如醉地創作時,卻被附近巡邏的崗哨誤以為是偷畫軍事地圖的特務,反復盤查,外祖父緊張得不知所措,幸虧找尋他的畫家及時趕到,澄清了事實。
外祖父寫生不輟,一有空就埋頭作畫,家中四壁都掛滿他的畫作,花鳥、山水、人物無所不包,嶗山更是他的最愛。他筆下的嶗山,奇峰秀巒與海闊天空相映相生,青松亭屋與石徑橋梁隱約浮動,峰巒疊嶂,氣勢浩然,云蕩瀑懸,咫尺千里。
外祖父對待工作一絲不茍,任勞任怨。他家住單縣路,而青島三中在滄口區,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他就住在學校為他安排的7平方米的單身宿舍里,一周回家一次,一直堅持了20年。直至退休前幾年,才因身體原因調到了離家較近的青島五十一中(現青島幼兒師范學校)。盡管當時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但他從無怨言,悉心培養了許多美術人才,其中有不少人后來成為知名畫家。大舅從部隊回家探親時帶回一大包上好的茶葉,外祖母要用時卻找尋不見,一問才知外祖父全都送給了他的學生。外祖父對學生視如己出,對朋友心心相印。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青島畫院名譽院長、山東水彩畫協會名譽會長畫家晏文正先生20世紀50年代曾在青島三中與外祖父共事。兩位畫家不僅辦公桌相對,還因為對藝術的共同理想和追求而惺惺相惜。在當時“反右”和“大躍進”等嚴峻的政治形勢下,兩位畫家真誠互信,風雨共度,成了莫逆之交。此后不久,晏文正先生因工作原因調離三中。臨行前,兩人依依不舍,外祖父提議與晏文正先生交換畫作。晏文正先生挑選了自己最為滿意的水彩風景畫送給外祖父,而外祖父回贈他的竟是一幅胡佩衡先生的山水真跡。因為價值相差懸殊,晏文正先生連連推辭,外祖父卻執意送他,說:“我送你的這幅畫是我給你的紀念,我們的情意比這幅畫的價值更重要。”晏文正先生一直珍藏這幅畫,后來為了更好地保護畫作,鄭重地將其捐贈給了青島市博物館收藏【1】。
外祖父為人正直誠實,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土改時把全部家產都捐給國家,獲贊開明人士。抗美援朝爆發后,為響應祖國號召,送18歲的大女兒和年僅16歲的大兒子參軍入伍。但是在那個動亂年代,外祖父還是因為成分問題受到牽連,盡管內心苦楚,但是他還是每天早出晚歸,認真接受改造。大舅在崇武海戰中立下戰功,其他戰士的喜報都是政府派人敲鑼打鼓送到家里,而唯獨大舅的喜報卻是被人悄悄帶回家中。盡管遭遇不公,外祖父還是將其妥為珍藏。粉碎四人幫,舉國歡騰,外祖父熱情飽滿地賦詩作畫“爐上江蟹熟,案頭菊正秋,可笑多足客,橫行此時休”。
外祖父一生歷盡坎坷磨難,但他潛心鉆研藝術癡心不改,為人淳樸善良無怨無悔。煙臺老家的花石樓如今已成為廣仁路藝術步行街區的一景。沿著腳下的青磚步道來到外祖父的故居,映入眼簾的是古樸端莊的外墻和廊臺,門外鮮花盛開,聽濤觀海,回味悠長……
參考文獻:
[1]蔣樹聲.青島民盟六十年[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0:260-2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