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文化”,是指“普遍的生活方式”。在這個意義上,法治文化意味著全社會和全體人民的積極參與,使法治不僅僅是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基本方略,而且成為人民所信任、所依靠并日益習慣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必然要求在落實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同步培育起相應的法治文化。應該看到,落實“法治中國”建設并不僅僅是司法系統的職責,它本質上是全黨全國人民的權利和責任。人民只有通過法治才能充分享有當家作主的權益,也才能切實擔當起當家作主的責任。就是說,法治才是人民廣泛擔當國家主人的權利與責任的制度基礎和精神保障。如果說,“法治中國”構筑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的基礎;那么“法治文化”則是這一基礎上必然綻放的文化花朵和最終結成的文明果實。應該說,“法治中國”本身就具有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與法治文化一體化的性質和意義。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李德順如是說,《北京日報》,2018年10月15日)
全面依法治國不僅需要完善法律制度,而且需要建設法治文化,讓法治信仰、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維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起來。法治文化建設的主線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本身就包含法治內容,而且其基本理念和精神是與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相通的。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文化建設的一個關鍵步驟,就是將其貫穿于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法治文化建設的關鍵是讓廣大人民群眾樹立起法治觀念、法治信仰。為此,必須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從實踐來看,保證普法工作扎實推進,還需進一步完善法治宣傳教育機制。完善誰主管誰普法、誰執法誰普法的責任機制。實行普法責任制是促使國家機關自覺承擔普法工作責任、保證普法工作貫徹落實的重要舉措。建立健全領導干部學法制度。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對法治文化建設具有重要帶動作用。完善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機制。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
(蒯正明、孫武安如是說,《人民日報》,2018年9月26日)
今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基本繼承了憲法序言對黨的領導的表述,同時在憲法第一條增加“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黨的領導從憲法序言進入正文,以清晰的法律條文落實憲法序言提出的根本原則,這實現了黨的領導在立法內容和立法方式上的歷史性發展。首先,以憲法條文的形式確認黨的領導,體現出我們對這一重大問題的認識更加科學。這一規定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來把握黨的領導,意味著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有利于澄清社會上的一些模糊認識和錯誤思想,在全體人民中強化黨的領導意識,推動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工作全過程和各方面。其次,將對黨的領導的規定放在“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之后,將其與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相結合,揭示了黨的領導和國家根本制度的內在聯系,也回答了為什么要堅持黨的領導的問題。這一修改極大提高了黨的領導的權威性,強化了黨的領導的憲法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董和平如是說,《人民日報》,2018年9月27日)
依法決策尤其是重大行政決策依法進行,這是提高決策質量、推進民主科學管理、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目前要重點建設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等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明確決策主體、事項范圍、法定程序、法律責任,從而規范決策流程,并且強化決策法定程序的剛性約束。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它對執法提出了具體要求,涵蓋制度建設和行為規范兩個方面。在制度建設方面,需要改革行政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在行為規范方面,需要創新行政執法方式,加強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共享,全面落實執法責任制。監督能起到指引、震懾和校正的功能,它是約束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重要因素。形成科學有效的監督體系對于依法行政來說意義重大,也有利于預防和懲治腐敗、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追究違法機關和人員的責任。對行政機關的監督體系是廣義的。要加強黨內監督、人大監督、行政層級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制度建設,改革審計管理體制,也要完善糾錯問責機制。此外,還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李少文如是說,《學習時報》,2018年10月15日)
在督察工作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生動實踐。要實現法治督察為了人民。堅持問題導向,聚焦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甚至以權壓法等突出問題,盯住不放、壓實責任,督促糾正解決,找準制度癥結,完善體制機制。要實現法治督察走進人民。堅持群眾路線,改進工作作風,完善調研督察制度,深入到基層和人民群眾中開展調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采集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提供有價值的制度方案。要實現法治督察依靠人民。堅持群眾監督,繼續鞏固和深化人民群眾參與、促進和監督法治建設的制度創新與探索,將基層法治訴求納入督察視野,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人民調解員、人民監督員、人民陪審員來自人民群眾,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經過選拔、培訓、考核,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一定的法律素養,接地氣、了解群眾的法治需要和期待。要充分整合、帶動、依靠這支工作力量,建設一支既熟悉社情民意,又熟悉法治實踐的法治督察群眾專門隊伍,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提升法治督察效能。要實現法治督察由人民評判。堅持群眾標準,全面推進法治督察信息公開,對于督察情況、督察結果、督察成效要聽取群眾意見,由人民群眾評議、評價,確保人民群眾真滿意而不是“被滿意”。
(王磊、常雪峰如是說,《學習時報》,2018年10月23日)
法律援助制度體現了政府對人民群眾基本人權的保障責任。法律援助是為了從實質上保障受援人的合法權益,而不僅僅是在形式上有律師參與,因此,提高法律援助的辦案質量和服務水平尤為重要。但當前,我國法律援助整體辦案質量還缺乏有效的保障機制。以刑事法律援助為例,由于涉及偵查、審查起訴、審判等多個階段,需要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和法律援助機構密切協作才能順利開展。而法律援助客觀上增加了刑事訴訟的程序和環節,增加了司法機關的工作量,實踐中,在銜接配合機制等方面容易產生一些問題,辦案機關與法律援助機構銜接配合不夠,不告知、不轉交、不通知等情況在一定范圍內存在。應加強辦案質量監管,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的評估機制。在這方面,可以考慮借鑒英國的法律援助獨立同行評估制度,由法律援助管理機構對轄區內法律援助機構在一定時期內所辦理的法律援助案件進行抽樣,委托專門的獨立同行評估機構進行評估,而評估機構則聘請相應的資深律師,按照同行評估的既定標準和流程對案卷進行審查評估。
(潘博如是說,《學習時報》,2018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