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農業財務會計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緊緊圍繞農業部黨組中心工作,堅持“創新、整合、建設”的理念,創新政策設計,整合項目資金,強化制度建設,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和良好成效,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加大財政支農投入。農業部部門預算項目支出,重點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作物病蟲害疫情監測防治等經費保障,啟動實施第二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農作物綠色品種更新換代計劃、休耕輪作區域遙感監測等重點工作。農業部與財政部共管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圍繞綠色生態導向政策,主要用于支持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開展東北黑土地、重金屬污染耕地、地下水超采區等退化耕地治理,擴大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達到1 200萬畝、糧改飼試點面積達到1 000萬畝;深入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推進漁業油價補貼政策改革,加大近海捕撈減船轉產力度;啟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等整縣推進試點,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二)推進項目優化整合。農業部部門預算項目支出,把農業農村資源監測統計、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跨司局的綜合性項目進行統籌整合,構建完善“綜合司局搭臺、專業司局唱戲”的管理模式,明確由一個綜合司局或主要業務司局牽頭,把分散在不同行業、由不同司局管理的同一性質的項目資金整合起來,有效形成資金合力。清理取消了一批不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的項目,積極盤活存量資金。農業部與財政部共管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整合為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等大的專項,積極推進“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改革,資金切塊下達,具體工作事項列入任務清單,并提出考核績效目標,除約束性任務的資金外,對于指導性任務的資金,給予地方結合實際統籌安排資金和任務的自主權。各地也借此盤活了資金,建立健全相關配套制度,進一步提升了財政支農政策的精準性、指向性、實效性。
(一)推動農業信貸和保險。財政部、農業部、銀監會聯合召開全國農業信貸擔保工作座談會,總結交流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經驗,對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機構建設、業務拓展、部門協作等做出再動員、再部署。三部門聯合制定下發《關于做好全國農業信貸擔保工作的通知》,明確政策性業務“雙控”標準(控制業務范圍、控制擔保標準)和擔保費用補助、業務獎補政策。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已開展實質性業務,以辦事處或分公司形式設立了市縣分支機構,并已形成業務規模。農業保險創新升級取得新突破。印發《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做好糧食主產省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工作有關事宜的通知》,選擇13 個糧食主產省200 個產糧大縣,在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基本保障金額覆蓋直接物化成本基礎上,開發面向適度規模經營農戶的專屬大災保險產品,保障水平覆蓋“直接物化成本+地租”,進一步增強對糧食生產的保障作用。
(二)促進金融支農創新。農業部舉辦金融服務農業現代化高峰論壇,圍繞“聚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村金融產品服務創新”的主題,邀請金融監管部門、專家學者和金融機構,共商發展大計。支持各地開展金融支農服務創新試點,涉及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保險+期貨”、設施融資租賃、險資直貸、供應鏈金融、信用評價體系等方面。農業部會同銀監會等部門單位,擇優評選了“政銀擔”等金融創新十大模式,通過公開發布的形式向全國推廣。農業部與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入推進農業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優化農業資金投入方式,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農業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投資、建設、運營,改善農業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農業部與中國農業銀行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金融支持農業綠色發展工作的通知》,聚焦農業綠色發展和綠色金融,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結構調整、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為重點,推動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業綠色發展金融服務體系。
(三)正式啟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系統。農業部按照“主體直連、信息直報、服務直通”的建設思路,全面優化升級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系統并正式啟動。67 家銀行、擔保公司、保險公司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入駐并上線服務產品,近5 000 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首批51 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縣的規模化養殖場已完成系統認證并向農業部直報信息,13個省(區、市)組織了相關培訓,15個試點縣(區)開展整縣推廣試點,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通過該系統獲得了貸款和保險服務。
(一)推進部門預算項目績效管理。農業部結合部門預算項目入庫評審,加大績效目標評審力度。制定印發《2018年農業部部門預算項目任務指南》,明確任務目標和實施要求,引入競爭機制,規范項目申報立項管理。按因素法測算安排項目資金,進一步提高資金分配的科學性。試行項目開放式申報,建立常態化評審機制,切實提高項目預算質量。選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業災害救助、農墾社會公益性事務、科研機構專項業務費等項目開展績效執行監控,及時掌握項目績效目標完成情況。組織指導第三方機構對動物疫情監測與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業技術試驗示范等項目開展績效評價,較好地實現了項目績效目標。全面推行項目周期制,探索建立項目退出機制。
(二)推進內部控制建設。組織部屬單位編制2016 年度內部控制報告,全面反映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工作情況,隨2016 年部門決算報送財政部。收集整理內部控制典型案例,開展內部控制經驗交流,指導各單位加強風險排查,規范權力運行,加強問題整改,推進廉政建設。對12 家部屬單位內部控制報告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和規范性進行實地檢查,并從經費支出、財務信息編報、資金存放和銀行賬戶管理等方面,檢查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加強課題研究經費管理,建立任務與經費雙重審核機制。組織開展部屬單位資產管理績效考核,包括國有資產管理基礎工作、制度建設及執行情況、資產配置、資產處置、國有資產安全完整率等方面。
(三)推進財務制度建設。開展制度建設年活動,財務管理的標準化、制度化、規范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制定修訂《農業農村資源等監測統計經費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農業國際交流合作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項目管理辦法,以及《海洋漁業資源專項監測調查預算定額標準》《動物疫情監測與防治預算定額標準》等定額標準,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印發《農業部政府采購管理辦法》,修訂完善《農業部機關固定資產管理辦法》《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按照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政策要求,組織部屬科研單位制定修訂差旅費、會議費、間接費用、橫向經費等內部管理辦法,強化責任落實。
(四)加強財務檢查和審計監督。農業部會同駐部紀檢組扎實開展強農惠農資金使用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全國農業系統精心部署,細化措施,突出重點問題,聚焦關鍵環節,敢于動真碰硬,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以及多年解決不了的“老大難”問題,緊盯不放,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同時,堅持邊查邊糾、邊整邊改、邊改邊立,注重研究普遍性、反復性問題,從源頭加強防范、堵塞漏洞,加快建立完善強農惠農資金使用管理長效機制。不斷強化經濟責任審計和專項審計,組織對16 家部屬單位進行了經濟責任審計,堅持黨政同責、同責同審,對發現的苗頭性問題,責成有關單位即行整改、堵塞漏洞。選擇農業技術試驗示范等5 個部門預算項目,赴15 個省(區、市)開展專項審計。嚴格執行審計問題整改清單制度,明確整改時限,推進整改落實。
(一)推進財務信息化。農業部緊密圍繞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按照財政體制改革和農業財務管理要求,整合構建農業部財務管理信息平臺并正式上線運行,面向部機關、部屬單位、地方農業部門等用戶,著力打造農業財務“大平臺、大數據、大應用”框架。構建模塊化“大平臺”,覆蓋部門預算管理、轉移支付項目管理、會計核算、資產管理、審計監督等,將不同財務業務以功能模塊的形式嵌入平臺,并保證相互間信息流動。整合財務“大數據”,建立統一的財務數據標準和數據庫,并與其他信息系統有效銜接,實現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推進信息技術“大應用”,通過靜態報表、動態統計、多維分析、智能分析等技術手段,挖掘和利用各類財務信息,為財務管理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數據支撐。
(二)加強財務培訓。舉辦部屬單位主要負責人財務管理能力建設培訓班,增強領導干部依法理財和科學理財意識,提升單位財務管理和風險防控能力水平。制定印發《農業部財務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規劃(2017—2019 年)》,明確分階段加快知識更新的年度培訓任務。舉辦部屬單位財務和審計人員培訓班,講解政府會計準則制度、政府購買服務、財政項目績效管理、國庫集中支付、審計案例等內容,提升財務和審計人員能力素質。舉辦全國農業系統財政支農政策改革創新培訓班,圍繞財政支農、農村金融、農業保險、農業信貸擔保、農業領域PPP 應用等進行授課,提升各地農業部門做好農業財務工作、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能力。會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機構舉辦金融支農創新十大模式培訓班,推動金融支農創新模式推廣應用。開展全國農業系統財務管理能力建設征文活動,交流各地各單位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加強農業財務管理的體會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