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各級衛生計生財務部門緊緊圍繞健康中國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國家衛生計生委重點工作,以完善政策、資金保障、監督管理、隊伍建設為重點,圍繞“保障、改革、監管、服務、扶貧”工作職能,穩步推進衛生計生財務會計工作。
(一)完善補償機制,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破除了執行60 余年的以藥補醫機制,全國公立醫院全部實際藥品零差率銷售,推進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公立醫院科學補償機制,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同時,與財政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做好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局屬管醫院參加屬地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有關工作的通知》,國家衛生計生委44 家預算醫院全部按期啟動改革。各地均制定了當地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并明確補償途徑和執行比例,實現新舊機制平穩轉換,保證公立醫院良性運行。
(二)深入推進醫療服務價格和支付方式改革工作。繼續推動地方落實《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意見》,31 省(區、市)分別出臺了價格改革文件,公布實行市場調節價的醫療服務項目,調整了一批醫療服務項目價格,進一步理順了比價關系。積極推動各地貫徹落實《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2012 年版)》,指導各地做好醫療服務價格項目銜接、測算、調整等工作。繼續推進全國醫療服務價格和成本監測工作,網絡成員單位達1 268 家,比上年增加319 家。積極開展收付費方式改革,印發了《關于開展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收付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試點的總體要求、工作任務、組織管理、職責分工、時間安排和保障措施。與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按病種收費工作的通知》,在前期公布的101 個病種的基礎上,將病種可選擇范圍擴大到320個。要求各地要按照“有激勵、有約束”的原則制訂病種收費標準,逐步建立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委托中國衛生經濟學會和中國價格協會發布了《按病種收費技術規范(試行)》,為地方開展按病種收費提供參考路徑。
(三)積極開展專題研究,做好政策儲備。包括中央與地方財權事權劃分研究、公立醫院經濟運行情況研究、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后疾控中心經濟保障問題研究、衛生與健康領域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有關政策研究等。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有關要求,配合財政部開展醫療衛生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改革研究,起草《醫療衛生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對改革的指導思想、主要原則、主要內容和配套措施予以明確。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根據財務年報和統計調查數據,結合公立醫院經濟運行情況開展資金測算,研究制訂《中央財權支持鞏固破除以藥補醫改革成果方案》。提出對城市和縣、區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財政補助建議,納入《關于鞏固破除以藥補醫成果持續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通知》中。開展我國衛生總費用發展趨勢與目標分析研究,對“十三五”及2030 年衛生總費用的發展趨勢性、規律、目標等進行科學預測和深入分析。
2017 年,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地方衛生計生資金共安排2 691.3 億元(不含基本建設),比上年增加72.6 億元。其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資金1 809.7 億元,財政補助標準由420 元提高到450 元,個人籌資水平由150 元提高到180 元;疾病應急救助基金補助資金5 億元;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資金375.9 億元,補助標準由45 元提高到50 元;重大公共衛生項目補助資金169.5 億元;計劃生育項目補助資金74.8 億元;基本藥物制度補助資金91.1 億元;服務能力提升補助資金165.2億元。
部門財政資金153.1 億元,同比增加22.3 億元,增長17%,有力地保障了國家衛生計生委預算單位的改革和發展。中央財政安排公立醫院改革專項資金8.4 億元,支持國家衛生計生委44 家預算醫院綜合改革。
(一)加強預決算管理,建立科學經濟管理體系。建立完善“嚴格規范、科學精細、公開透明、講求績效”的部門預算管理體系。加強項目庫建設,建立“三級滾動項目庫”,納入項目近千個,不斷完善動態調整機制。加強項目評審,將財政部要求的50%評審覆蓋面主動提高到100%。緊抓預算執行,與預算單位主要負責人簽署承諾書,建立預算執行“四項工作機制”和“三個一措施”。推進預算公開,部門預算、部門決算、“三公”經費情況全部在官網上向社會公開,“公共衛生專項任務經費”項目作為財政部選取的10 個試點項目之一,如實完整地向全國人大匯報有關情況并向社會公開,作為模板在中央單位推廣。
(二)積極推進三級公立醫院建立總會計師制度。會同財政部、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三級公立醫院建立總會計師制度的意見》,明確公立醫院總會計師的職責、權限、任職條件、聘任程序等內容和要求。同時,通過發文通報、專門溝通等方式大力推進委預算醫院總會計師設立。
(三)多措并舉,進一步提升國有資產規范化管理水平。制定《國家衛生計生委預算管理單位國有資產配置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國有資產配置的定義、原則、范圍和條件,細化加強資產配置管理的各項要求。配合財政部做好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結果審核,組織開展行業協會商會脫鉤試點單位資產清查。組織第二、三批共6 家行業協會商會脫鉤試點單位開展資產清查工作,指導其做好脫鉤過程的資產管理工作。創新工作方法,組織完成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統計決算等工作。
(四)規范政府采購行為,推進政府采購制度化管理。修訂印發《國家衛生計生委預算單位政府采購進口設備管理辦法(暫行)》,進一步明確進口設備審核審批流程。研究制定《國家衛生計生委政府采購管理辦法(暫行)》,明確主體責任,梳理采購流程,提出監管要求。嚴格進口產品審核審批,鼓勵支持采購國產設備。加強政府采購行為動態監管,針對各單位政府采購活動違規的問題,采用約談、通報等方式予以警示,督促其進行整改。
(五)完善系統內部審計管理體系。印發《衛生計生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作為本系統內部審計工作的一部“基本法”,創新提出內部審計的管理體系、管理責任和工作原則,明確機構設置、審計實施、審計質量、審計整改和審計結果運用等內容,為各地各單位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工作制度發揮指導性作用。
(一)完善績效評價,保障資金使用效率。推行“兩個結合”,實現預算工作與業務工作結合、先行先試與統籌推進結合。推進“三個100%”,即申報預算100%設置績效目標、預算執行100%進行監控、項目完成后100%進行評價。抓好“四個環節”,通過加強全過程預算管理,重點抓好預算申請、預算執行、績效評價和結果應用四個環節,建立完善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
(二)強化審計監督。積極配合審計署和財政部等部門完成10 多次審計監督工作。完成預算單位年度預算執行和財務收支審計,推動預算單位規范經濟管理。完成委直屬和聯系單位主要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督促領導干部守法守紀盡責。圍繞轉移支付地方項目資金使用和管理,指導督促地方行政部門落實監管主體責任,持續開展項目資金集中督導檢查。積極配合審計署,駐委紀檢組、財政部監督執法工作,指導督促整改,推動規范管理。
圍繞健康扶貧重點工作,深入貧困地區以及深度貧困地區開展調查研究,內容包括指導“三區三州”制訂脫貧攻堅方案、研究制定健康扶貧兜底保障政策措施、包蟲病艾滋病等重點傳染病防治、指導定點扶貧縣的脫貧攻堅工作,以及改善民生、人口規劃等專題性調研。全面啟動健康扶貧工程“三個一批”行動計劃。會同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保監會、國務院扶貧辦印發《健康扶貧工程“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全面啟動農村貧困人口分類救治工作。研究起草健康扶貧兜底保障政策,解決現有籌資水平下,僅僅依靠城鄉居民基本醫保(新農合)、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無法實現貧困人口兜底保障問題。組織完成2016 年度健康扶貧考核工作。根據2016 年健康扶貧重點任務,對22 個省(區、市)開展了考核工作,鼓勵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的省(區、市)、警示措施落實不到位的省(區、市)。加強健康扶貧宣傳交流工作。舉辦3 場健康扶貧專題新聞發布會,解讀政策、推介典型經驗。圍繞全國健康扶貧現場推進會和衛生計生援疆援藏工作會議等重點工作會,組織媒體開展實地采訪調研和系列宣傳報道。啟動健康扶貧示范縣建設,發揮典型引領作用。研究制定關于深度貧困地區健康扶貧任務的實施方案。提出全面建立兜底保障機制、全面實施分類救治、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全面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和公共衛生工作、加強深度貧困地區計生工作等5個方面政策措施;按照一地一策、因地制宜的思路和要求,指導地方制訂“三區三州”健康扶貧攻堅行動方案。扎實推進片區和定點扶貧工作,印發《國家衛生計生委定點扶貧工作方案》。安排2 400 萬元用于支持4 個定點縣發展衛生計生事業、扶持產業發展和貧困群眾救助等。安排中央專項1.45 億元支持4 個縣推進深化醫改。大力扶持優秀扶貧項目建設,幫助定點扶貧地區產業和就業脫貧。通過一系列調研采訪、召開座談會等工作,統籌推進衛生計生援疆援藏工作。
第一期國家衛生計生行業經濟管理領軍人才培訓班順利畢業;完成2 期行業經濟管理領軍及后備領軍人才培訓學員選拔工作;組織開展8 期行業領軍及后備領軍人才集中培訓。全年共有4 期領軍人才(約240 人)、4 期后備領軍人才(約300 人)接受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