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環境保護部門財務會計工作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為核心,以改善環境質量為重點,加強綜合協調,提高重大專項保障水平,規范預算財務管理,強化資金項目監管,各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一)“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實施。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關于建立健全“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實施機制的意見》,確定任務分工,確保責任落地。出版“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英文單行本。舉辦3 期片區“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實施培訓班,加快規劃思路理念、目標任務、政策工程落地生根,累計培訓320 余人。開展“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17 年度實施情況調度。
(二)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成立部長李干杰任組長、副部長趙英民任常務副組長、其他部領導任副組長的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11 月13 日,部長李干杰和省長許勤在石家莊市分別代表環境保護部和河北省簽訂《環境保護部 河北省人民政府推進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戰略合作協議》。組織選聘多行業不同領域的專家,籌備建立專家顧問組。組建科研團隊,長期跟蹤和支撐新區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決策支持和科學研究。安排專項資金5.94億元用于新區生態環境治理,協調有關部門將保定納入中央財政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連續3 年每年安排專項資金5 億元。建立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信息簡報機制,編印3期工作簡報。11月17日,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到環境保護部進行調研和座談,觀看了“全力推進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專題匯報展板。
(三)中長期生態環境保護戰略。組織制定《邁向美麗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戰略研究與實施專項課題工作方案》,系統提出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總體戰略思路和框架,回答與現代化相適應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實現路線圖,解決是什么、干什么的指引問題,重點開展國家綠色發展及其實施路徑、環境質量改善路線圖、生態保護修復路線圖、實現鄉村振興的農村環境保護路線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等。
(四)環境功能區劃。組織開展環境功能區劃研究,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起草《關于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若干意見》,以中辦文件印發。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起草《關于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以中辦文件印發。
(五)生態環境空間規劃與管控。在市縣“多規合一”試點的基礎上,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推動相關省份開展省級空間規劃試點。推動印發《關于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推動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
落實國務院辦公廳《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要求,制定《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試行)》,規范排污許可證申請、核發、執行及監管等行為。制定《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分類管理名錄(2017 年版)》,明確各行業排污許可實施步驟。落實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嚴禁向淘汰落后產能企業發放排污許可證。制定15 個行業排污許可技術規范,完善排污許可技術規范體系。出臺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銜接指導意見,明確環境統計與排污許可銜接方案,推動環境管理制度銜接融合。建成全國統一的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排污許可證核發和管理全部在信息平臺進行。在平臺上公開企業排放和環境監管情況,讓信息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路。統一排污許可證和排放口編碼,精準定位每一個企業,推動精細化環境管理。將信息平臺與環境保護稅征收平臺對接,為環境保護稅征收提供支撐,推動開展排污口信息化試點,打通排污許可、環境監測以及監督執法等信息,探索排污許可“一證式”環境監管模式。
按照《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分類管理名錄(2017年版)》要求,2017年,核發完成火電、造紙、鋼鐵、水泥、石化、焦化、電鍍、平板玻璃、制藥、制革、制糖、印染、原料藥、有色金屬、氮肥15個行業企業排污許可證21 292張,管控大氣污染物主要排放口3.54萬個,管控廢水主要排放口1.8萬個。
(一)總量控制。印發《“十三五”及2017年各省(區、市)環保約束性指標計劃》,明確將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4 項污染物排放指標納入環保約束性指標管理,分省下達總量減排指標。組織開展2017 年度水、空氣質量和總量目標完成情況考核評估。2017 年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4 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別較2016 年下降8.0%、4.9%、3.1%、3.6%。
(二)排污權交易。聯合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對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開展調研和評估的通知》,起草《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地區政策實施情況階段性評估報告》。結合排污許可制度改革,研究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工作實施方案。
(一)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深入實施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深入實施《“十三五”西部大開發規劃》,安排中央專項資金141.75 億元用于支持西部地區湖泊治理、重金屬污染防治、農村環境保護、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等重點工作。加大《關于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實施力度,安排中央專項資金112.71億元用于支持中部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獎勵、跨省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獎勵、農村環境保護等工作。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安排中央專項資金21.79 億元用于支持東北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農村環境保護等重點工作,向國務院領導匯報環保領域支持東北振興進展和措施。
(二)環保扶貧開發。召開1 次黨組會、2 次部長專題會研究扶貧工作,部領導3 次到定點扶貧縣調研慰問檢查,出臺《環境保護部2017—2018 年定點扶貧工作計劃》,將定點扶貧工作開展情況納入各司局、各單位領導班子述職述黨建內容,年終予以考核評議。落實精準扶貧,42 個司局、單位組成13 個扶貧工作小組與87 個貧困村結對幫扶,制定工作臺賬,落實“15115”量化任務要求,13 個扶貧工作小組直接投入約777.4 萬元。制定環保專項資金扶貧項目清單,每季度組織1 次監督檢查,開展定點扶貧成效評估。加大人才交流力度,選派5 名優秀干部在承德市及圍場、隆化兩個深度貧困縣掛職。創新幫扶方式,組織環保企業參與兩縣全域生態環境治理保護與開發,引導公益慈善資金、項目進駐兩縣及結對幫扶貧困村,組織兩縣領導干部赴貴州省黔南州學習考察扶貧經驗。
分別安排圍場、隆化兩縣環保專項資金1.7 億元和1.2億元,主要用于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從2017 年起,3 年實現貧困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覆蓋。向圍場、隆化兩縣分別安排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22 676 萬元和8 095 萬元。繼續推進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協調推動建立潮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簡報制度,在環境保護部官網、內網電子政務綜合平臺開通“環保扶貧”專欄,在中國環境報開設專刊;認真組織2017 年扶貧日活動,參加中央國家機關定點扶貧成果展,在部機關舉辦展覽。
(三)對口支援崇義縣。積極協調加大人才、技術、項目援助力度,召開座談會研究贛州市、崇義縣請求支持事項,籌備部領導調研工作。安排崇義縣生態環保資金1.75 億元,指導崇義縣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凈空、凈水、凈土”工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點考評獲江西省第三名;支持開展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作,為崇義縣建設生態友好型社會提供有力保障。先后組織20 余批次150 余人次赴崇義調研。
(四)環保援疆。加快實施全國環保系統“十三五”對口援疆規劃,幫助協調解決有關問題,調度推進對口支援工作機制,參加中央有關新疆工作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情況調研檢查、籌備第六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安排專項資金1.34 億元用于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一)部門預算。2017 年,環境保護部部門預算財政撥款總額55.61 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47.28 億元,含基本支出5.2 億元,項目支出42.08 億元,重點支持了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科技專項、高精度溫室氣體探測衛星、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國家環境監測與信息、核與輻射安全技術審評、環境監察執法、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運行等項目;政府性基金預算8.33 億元,全部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
(二)環保投資。2017 年,環境保護部參與分配環保專項資金494.77 億元,重點支持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農村環境整治,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等工作。其中,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115億元,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160 億元,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65.38 億元,農村環境整治資金60 億元,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獎勵資金11.99 億元,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專項資金80 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基建項目資金2.4 億元。
(三)環境保護能力建設。2017 年,中央財政安排中央本級環境監管能力建設項目資金6.6 億元,用于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運行管理、環境保護督查中心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綜合管理平臺、機動車環境監管能力建設三期、國家大氣顆粒物組份/光化學監測網建設、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更新完善、國家環境監測質量控制能力建設、國控輻射環境監測自動站建設等項目。
2017 年,環境保護部對當年預算安排的所有部門預算項目開展了績效自評,完成對環境監察執法與應急管理、城市環境規劃管理、產城融合與新區健康發展的環境管理制度研究等6 個財政部績效評價試點項目績效評價,涉及預算資金總額1.01 億元。
制定《環境保護部政府采購管理辦法》《環境保護部機關政府采購管理工作規程》等,匯編預算等8 個專題的財務制度。完成2016 年度部門決算、資產決算、政府采購信息統計、企業財務決算等14 套報表的審核匯總報送工作,按規定內容和時限向社會公開部門決算。穩妥做好行業協會商會脫鉤資產清查工作。集中辦理采購進口產品和變更政府采購方式審批手續。
(一)內部審計。對部屬單位持續實施內部審計兩年輪審制度并部署整改,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先后對12 家單位的領導干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并向人事司轉送11 家單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報告。先后對29 家單位規范津貼補貼管理實施情況開展專項審計調查和統計調查,并督促整改。對19 個部門、30 個直屬單位2017 年新建的72 個信息系統資金安排情況進行調查。對在非定點單位召開會議的6家部屬事業單位進行約談,約談審計署穩增長審計提出問題的內蒙古自治區和廣東省環保廳。重新構建規財司中介機構備選庫,并向社會公布。
(二)專項資金監督檢查。完成對2014—2015 年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中央財政資金支持項目全面檢查,正式出具《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中央財政資金項目專項檢查報告》。配合財政部監督檢查局做好中央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檢查整改工作,督促北京等相關省市對大氣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開展全面自查自糾。啟動中央水、大氣和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項目監督檢查工作,分專項制定監督檢查方案。完成中央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項目現場調研,有序開展相關監督檢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