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齊明 唐煜茹 易明波
黨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作出了“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判斷,提出“大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對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并要求“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特色小鎮是浙江省深入貫徹“八八戰略”、審時度勢做出的重大決策,是新常態下浙江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已在江蘇、安徽等長三角省份全面推廣。長三角三省一市應把特色小鎮作為謀劃新時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加快推進。
推動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強調“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求東部地區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目前,長三角各城市間分工協作不夠,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嚴重。推動特色小鎮協同發展,既可以促進各類資源配置的優化,實現共贏發展;又可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為改變產業同質化競爭、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產業分工和合作生態圈方面做出貢獻。
發揮長三角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長三角具備促進特色小鎮協同發展的基礎條件:經濟地位突出,經濟發展水平長期在全國領先;區位條件優越,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交通條件便利,經濟腹地廣闊;資源稟賦突出,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具有適宜發展的自然條件;城鎮體系完備,大中小城市和城鎮之間聯系密切。長三角特色小鎮發展走在全國前列,進一步推動特色小鎮協同發展,能確保長三角特色小鎮繼續在全國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破解長三角城市發展空間瓶頸制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長三角城市群開發強度已達17.1%,高于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15%。目前,上海的開發強度已超40%,遠高于一些國際大都市,紐約、倫敦、東京僅為20%左右,香港僅為24%。江蘇的開發強度也已超過20%,其中蘇南部分地區已超過國際警戒線(30%)?!靶】臻g大集聚”的特色小鎮,完全契合解決長三角普遍面臨的空間利用效率不高和后續建設空間潛力不足需要,是破解城市空間制約的重要解決方案。
形成長三角區域合作發展新機制。長三角合作源于1992年的長三角15個城市經濟協作辦主任聯席會議制度,1997年升格為長三角經濟協調會,參與城市由最初的15個增加到現在的30個,建立了決策層、協調層和執行層“三級運作”的合作機制。面對新時代,區域合作機制要有新作為,推動特色小鎮協同發展可以成為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創新的重要載體。2017年底,上海市委書記李強率團到安徽、江蘇、浙江調研,謀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出“建立健全更有力的合作機制、推進機制,不斷提升長三角區域的競爭力”的要求。
所謂協同發展,是指協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體,相互協作完成某一目標,達到共同發展的雙贏或多贏的效果,也就是要達到常說的“1+1>2”效應。經過改革開放后近40年的快速發展,長三角已成為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合作基礎扎實,合作潛力巨大。長三角應把特色小鎮協同發展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向縱深推進的重要抓手,開創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成為長三角地區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展示新作為的重要戰略支撐。長三角特色小鎮協同發展應從凝聚共識、政策引導、共建共享、機制保障等方面出發,細化方案、落實責任、加快推進。
廣泛凝聚共識。目前,各地特色小鎮建設熱情高漲,但對推動特色小鎮協同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長三角特色小鎮協同發展需要跨省、跨市協調,難度倍數增加。三省一市應自上而下統一思想認識,把特色小鎮協同發展作為特色小鎮建設升級版著力推進。
強化政策引導。在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注重政府在科技創新、環境營造、設施服務等特定領域的資源配置功能,為特色小鎮協同發展創造條件。轉變政策資源配置方向,著力支持外部性強、影響力廣,有利于推動協同發展的項目建設。
促進共建共享。長三角各省市發展有梯度和差異,可以走出一條配套協作、優勢互補、錯位發展道路,形成個性鮮明、優勢互補的產業體系和區域一體化的產業鏈。特色小鎮對于資本、信息、技術、人才等高端要素需求較大,政府推進特色小鎮協同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就是對相關要素資源的掌控。同時,要積極營造特色小鎮發展的氛圍,在更大范圍內為特色小鎮的協同發展創造條件。
提供機制保障。特色小鎮協同發展需要建立健全更有力的區域合作機制,構建協同發展生態圈。這里的協同主要包括小鎮之間的協同、小鎮與地方發展之間的協同。推動這兩個層面的協同,政府應著力探討建立交流合作機制、協同創新機制、利益分享機制等促進區域資源共享和協同,以及確保機制發揮作用的保障措施。
提升發展重視程度,形成齊抓共管局面
要把特色小鎮協同發展作為長三角落實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城市集群建設等戰略的創新舉措,以及各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引導各地推進特色小鎮的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強與周邊區域特色小鎮發展規劃的對接。進一步調整優化特色小鎮政策扶持方向,著力支持有利于促進協同發展的各類設施、項目建設。
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提升小鎮發展質量
發揮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上海是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具有高端資源集聚和國際能見度優勢,要帶領長三角參與全球競爭。早在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疾鞎r就強調,上海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發揮上海在長三角地區合作和交流中的龍頭帶動作用,既是上海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央賦予上海的一項重要使命。長三角各地特色小鎮應利用上海這個窗口走向世界,同時通過上海引進資本、科技、人才、服務、信息等國際高端資源。
塑造長三角特色小鎮區域品牌。國內已形成特色小鎮建設熱潮,要在眾多特色小鎮中脫穎而出,變得越來越困難。這時候需要品牌。特色小鎮區域品牌能給整個區域的特色小鎮帶來溢價。鼓勵長三角各省、市,通過促進小鎮品牌與城市品牌、產業品牌、企業品牌、名人品牌等的良性互動,打造特色小鎮區域品牌。源自特色小鎮的專業類會展,與特色小鎮有天然的互動關系。支持各地按照“一鎮一會”或分類合作思路,策劃和舉辦一批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的“大會展”項目,形成與產業互動良好的專業會展群,凝聚整體影響力。
打造若干優質特色小鎮集群。未來競爭是城市群的競爭。特色小鎮只有抱團發展,才能構筑競爭優勢。浙江基本實現了縣(市、區)的特色小鎮全覆蓋;江蘇和安徽已實現了地級市的全覆蓋,客觀上具備了探索跨省市特色小鎮集群發展新模式的堅實基礎。長三角應著力整合區域優質小鎮資源,推動在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人才鏈、資金鏈等方面具有互補特質的特色小鎮組團發展,形成若干“彰顯地域特色、凸顯人文底蘊、引領創新發展”的特色小鎮集群。
支持利用“飛地經濟”發展模式。2017年6月,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創新“飛地經濟”合作機制,為推進區域協同發展做出貢獻。長三角各地應從各自優勢資源出發,探索特色小鎮“飛地經濟”合作,實現資源互補、稅收和GDP共享。著力發揮“名鎮”“強鎮”在利用“飛地經濟”模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鼓勵“名鎮”“強鎮”加強可復制可推廣借鑒的典型經驗總結,支持開展從管理、技術、人才到市場的全方位共建共享。
建立多元協作機制,確保措施有效落實
增強長三角協調會的服務功能。進一步擴大長三角協調會的覆蓋面,力爭做到長三角城市的全覆蓋,并邀請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的省級主管部門參加。鼓勵長三角協調會各專委會、聯盟舉辦支持特色小鎮發展的活動。支持設立長三角特色小鎮發展聯盟,建立常態化的政策、規劃、建設、融資、創新等各類信息交流與合作機制,精心打造長三角地區特色小鎮協同發展的溝通交流平臺。
發揮各類跨區域協作機制的作用。長三角地區已有大量跨省、跨市的區域協作機制,如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都市圈合作機制,浙江為推動浙西南山區和舟山海島為主的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實施的山海協作工程,寧杭生態經濟發展帶、滬嘉杭G60科創走廊等產業帶沿線城市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等等。長三角應充分利用這些協作機制促進特色小鎮的協同發展;充分發揮高校、企業、社會組織、專家學者和市民在推動特色小鎮協同發展中的作用,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特色小鎮發展相關的智庫、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