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責
政府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過程,是面向應用場景的“敏捷創新、迭代創新”,必須堅持“小步快跑,不斷迭代”的互聯網思維
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質的新一代ICT技術加快驅動了政府轉型駛入快車道,對政府治理體系產生了根本性變革,數字政府建設具有了戰略必然性、任務緊迫性和技術可行性。2018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設數字政府的重大戰略部署。省發展改革委作為省政府經濟綜合管理部門,必須率先擁抱政府數字化轉型浪潮,全力推動數字發改走在全省前列。
數字化轉型之“數”本質內涵是“業務數字化”和“數字業務化”的總和,工作過程要做到“四化”,在工作結果上要實現“三轉型”。
工作過程“四化”是基礎。一是觀念內嵌化。數字化轉型是一種內在思維方式的轉型甚至顛覆,數字化轉型并不是技術轉型,必須摒棄工具化思維理解。這個更廣泛的術語是指需求驅動的戰略性業務轉型,需要牽涉各部門的組織變革。二是服務在線化。阿里巴巴CTO王堅博士曾經寫過一本專著《在線》,認為不在線的數據、系統、服務缺乏持久生命力。傳統電子政務項目數據歸集往往是離線的,導致了數據采集難度大、費用高、質量差,限制了大數據開發價值。三是流程協同化。適應扁平化、分布式、并聯式的趨勢,再造政府部門業務流程,實現以“一個政府”形態對外提供協同化服務,實現群眾、企業辦事從“找部門”到“找政府”的轉變。三是數據業務化。在“一切數據業務化”的趨勢下,政府運行已經越來越離不開數據資源的支持。無論是在政府對外的行政審批、公共服務還是對內的日常辦公、科學決策的過程中,都不經意間留下了“數據足跡”,數字化轉型就是要提升把分散的“足跡”關聯成業務“全景圖”的能力。
工作結果“三轉型”是提升。一是數字業務轉型,加快構建適應于數字時代的、可變的、敏捷的業務模型。二是數字運行轉型,重新定義單位的運行模型,清晰地描繪業務功能、流程與組織架構之間的協同關系。三是數字人才與技能轉型,采用不同的組織架構、工作策略和方法,使人機有效地合作和整合在業務轉型之中。
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過程,是面向應用場景的“敏捷創新、迭代創新”,必須堅持“小步快跑,不斷迭代”的互聯網思維。結合發展改革工作實際,數字化轉型之“術”核心要義是構建“三鏈三模型”。
構建“三條鏈”是關鍵舉措。一是以流程再造為牽引,構建整合協同的業務鏈。從目前看,發改存在兩條核心業務主線。一條是項目管理主線,涉及項目前期謀劃招引、項目審批、項目實施、項目監管以及項目計劃管理等全流程;另一條是監測分析主線,涵蓋規劃、改革、能源、大灣區、一帶一路等業務領域,涉及指標制定、數據報審、統計分析和報告撰寫等全流程。二是以數據共享為支撐,構建互聯互通的數據鏈。推動數字發改各系統間數據的自由流動,形成“阡陌交通”的數據共享網。核心要義是按照“在業務辦理照中實現數據共享,盡量減少事后交換”原則,確保數據“一處產生,多處應用;一處改變、處處更新”,真正做到“一數一源”。三是以“一站一窗一網”為形態,構建集成式的服務鏈。面向委機關內網,基于委辦公系統打造“一站式”協同辦公門戶;面向全發改系統,基于政務外網構建縱向“一窗式”服務門戶;面向社會公眾,基于浙江政務服務網構建“一網式”服務門戶,統一提供項目審批、招投標、信用查詢等公共服務。
構建三大模型是內在要求。構建項目管理、監測分析和信用管理三大模型,采用“即插即用”方式,內嵌于數字發改所有項目建設之中,確保全委樹立自頂向下開發模式,推動應用系統從小、散、亂向大、聚、統的方向轉變。一是依托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構建全省性的信用監管模型,將信用分、信用檔案、紅黑名單等信用產品內嵌到行政許可、資金分配、項目管理、公文辦理等全領域業務,實現治理模式的根本性變化。二是依托在線平臺統一賦碼,構建項目管理模型,內嵌于從項目前期謀劃、立項審批、計劃審批、計劃管理和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實現全省投資項目“一本賬”。三是構建經濟社會監測分析模型,實現對重大戰略、重點規劃、重大改革、重要政策等關鍵指標制定、前期謀劃、運行監測等內生管理,從而快捷、規范實現對全委核心工作的監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