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智
實施信用監管需從信用標準化建設、信用數據資源共享、信用產品體系構建、信用應用流程再造、信用應用成果反饋五方面著手
日前,國務院公開發布《關于在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的通知》(國發〔2018〕35號),要求從2018年11月10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對第一批106項涉企行政審批事項分別按照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準入服務等四種方式實施“證照分離”改革。“證照分離”改革的全國推廣,充分體現了我國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決心。伴隨事前審批的精簡放權、服務優化,事中事后監管將面臨更高難度的挑戰,勢必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制度。實施信用監管,重點要抓好五個方面:
信用標準化建設。統一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信用標準,是實施信用監管的制度保障。信用標準涵蓋信用數據資源與行為清單兩個方面。信用數據資源包括信用數據質量標準,如信息類、項、字段的內容和格式、標識等;信用數據分類標準,如基礎信息、守信信息、不良信息的界定,特別是紅黑名單的認定標準等。信用產品標準,如公共信用評價體系、公共信用檔案展示界面標準化等。行為清單則側重信用應用的制度化、規范化,包括信用監管事項清單、聯合獎懲事項清單、業務協同流程標準等。
信用數據資源共享。實現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信用數據資源共享,是實施信用監管的基礎。依托全省統一的公共信用庫和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建立完善信用數據資源歸集共享機制,重點提高信用數據質量和共享效率,實現信用數據資源“一次歸集、共同使用”。
信用產品體系構建。建立層次豐富、需求多元化的信用產品體系,是實施信用監管的技術支撐。一方面,構建全省統一、科學權威、覆蓋全面的公共信用產品體系,涵蓋公共信用評價結果、公共信用檔案、紅黑名單以及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衍生公共信用產品等;另一方面,積極引入第三方機構,利用信用服務機構和大數據公司技術優勢,創新研發信用產品,有效補充定制化需求。
信用應用流程再造。覆蓋行政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全環節的信用應用,是實施信用監管的核心。事前推動建立“信用查詢+信用承諾+容缺受理”管理模式,通過事前查詢主體公共信用評價結果和信用檔案,允許信用狀況良好且無嚴重失信行為的主體,在作出信用承諾后容缺受理。事中探索“依法監管(法定標準)+依約監管(承諾標準)+信用分類監管”的綜合監管模式,對于公共信用評價結果為優秀的主體,依法降低檢查頻次;對于公共信用評價結果為較差或有嚴重失信行為的主體,依法加強監管等。提升行政資源配置效率,形成有關主體達標情況的監管信息。事后開展信用聯合獎懲,推動各行業、各領域主管部門擬定開展聯合獎懲的事項及對應的獎懲措施,并視主體達標情況納入守信紅名單和嚴重失信名單。
信用應用成果反饋。建立完善成效反饋機制,是信用監管可持續推進的重要保障。具體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完善信用異議處理,必須注重維護信用主體權益;第二層是開展統計分析管理,對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信用業務提交辦理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迭代優化信用監管流程;第三層是建立信用修復機制,鼓勵和引導不良信息主體主動改正違法失信行為,內化主體誠信意識。通過以上三層,最終形成一個完整可控的信用監管閉環。
綜上可知,信用監管是行政管理體制從粗放式管理邁向精細化管理的必經之路。國家層面已經釋放出“壯士斷腕、刀刃向內”的信號,浙江更須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快馬加鞭推動建立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