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區人民政府
“米票”機制充分保障了土地流轉后農民權益;“房票”機制為農戶享受投資收益分紅開辟了新的途徑;“股票”機制通過對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人,進一步明晰了村集體資產產權;“地票”機制盤活了村級建設用地,為有效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動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湖州市吳興區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單位,2018年又成功列入國家產業園創建名單,近年來吳興區圍繞解決好農民財產性收入總量小、占比少等突出問題,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自2013年起創新推行“米票”“房票”“股票”“地票”等“四票”機制,有效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動性,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2017年,全區農業增加值達到20.94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980元,同比增長9.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24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71∶1。
實行“米票”補償。在八里店鎮首創土地流轉“米票”補償機制,由專業合作社發放大米提貨券(即“米票”)作為土地流轉租金付給流出土地的農民。農民既可以憑票到合作社領取大米,也可以作價現金結算,還可以在流轉土地的農戶間轉讓,鼓勵引導農民自覺自愿流轉土地。為充分保障土地流轉后農民權益,以每畝發放380斤大米提貨券作為土地流轉租金,合作社與農戶約定每斤大米保底售價2元,并隨國家糧食定價作“只漲不跌”變動。截至目前,已累計發放“米票”3825萬斤。
實行“先股后轉”。推動土地連片流轉、集中規模經營,全區流轉耕地17.37萬畝,流轉率達67%,其中八里店南片綜合區實現整村連片流轉,建成糧食、果蔬、水產“三個萬畝園”,流轉率達92.3%。推動土地“先股后轉”,以土地作價入股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已建成土地股份合作社104家,覆蓋全區農業村的52.5%。完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建成區、鎮兩級土地流轉交易中心。
實行規模經營。整合區域內已流轉土地資源和投資項目資源,著力打造南太湖高新區北片、八里店南片兩個示范樣板。目前,八里店南片已成功創建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同時,積極引導種養大戶和科技大戶擴大經營規模、發展多種經營,興辦面積在100-300畝的農牧結合、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綜合型家庭農場。目前,累計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面積達12.23萬畝;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916個。
股權式安置。以南太湖高新區北片、八里店南片兩個示范樣板區域作為試驗區,將被搬遷農民的富余住宅享有權折價入股,實現房權換股權(即“房票”),股權年收益率不低于10%。農戶既可以享受投資收益分紅,獲取較為穩定的財產性收入;還可以領取安置房或購買指定區域的商品房。目前,試驗區內累計發放“房票”91.82萬平方米、分紅30.15億元,有力推動了新農村建設。
市場化運作。由湖州吳興產業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實施主體,組建富民股份合作社,將農戶入股資產進行有效整合和資本運作,參與試驗區內工業平臺和商務配套設施建設,投資經營房屋租賃、物業管理和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行業,實現農戶資產保值增值。截至目前,試驗區內共有3625戶拆遷農戶選擇以部分房產折價入股的“股權式安置”模式,發放股權分紅9606萬元,戶均股權收益2.23萬元。
一體化推進。堅持農房改造與農業園區建設協調推進,按照“住有所需”的要求對征遷農戶實施統一集聚安置,促進農村集中居住和環境面貌改善,并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養老、教育、醫療等制度,讓“農村”變“社區”、“農民”變“市民”,真正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截至目前,拆遷農戶全部得到集中安置。同時,置換出來的土地經過統一規劃建設、整體運作、連片開發,吸引了“明鋒湖羊”“金農瓜果”“互聯網共享農業”等31家現代農業領域高端項目在試驗區落地生根。
全面清產核資,折股量化到人。對各村集體所有經營性、公益性、資源性和債權債務等各類資產進行全面清查核實,進一步摸清村集體經濟“底數”。在全面清產核資的基礎上,認真開展社員資格界定,并將村集體經營性凈資產(貨幣資金)和發包租賃資源性資產折股量化到人(即“股票”)。通過對量化資產的統一有效經營,讓集體組織成員充分享受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所帶來的收益。目前,吳興區已全面完成162個行政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實現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9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比股改前平均高出12.4%。2017年,全年股金分紅總額達1420萬元。
制定章程制度,規范股權管理。在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人之后,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向持股農戶(股東)發放全區統一印制的農村集體資產記名股權證,作為其持有集體資產、參與管理決策、享有收益分配的憑證。各村及時制定《股份經濟合作社章程》和資產、財務、檔案等各項管理制度,并報鄉鎮(街道)“三資”管理服務中心備案。
實施確權發證,做好活權文章。穩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區、鎮兩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重點對農村宅基地、農房使用權和流轉土地經營權等“三權”進行確權發證工作,實現“農村死產變活權、農民活權變活錢”。截至目前,全區累計發放流轉土地經營權證118本,涉及面積2.56萬畝;農村宅基地和農房已分別發證42838戶和36481萬戶。
盤活村級建設用地。以東部新城區域為試點,針對用地指標緊缺、村級建設留用地直接開發難等問題,對區域內所有土地均已征收完畢且全村農房拆遷比例達到98%以上的村,按“地票”方式落實村級建設留用地指標。通過“地票”使用和管理,無需直接安置土地、直接支付現金,既盤活了村級建設用地,壯大了集體經濟,又加快了城市建設進程。
實現“地票”價值。以行政村前三年公開出讓經營用地地價的平均數作為基數,按核定的經營性村級建設留用地數量折算成留用地總價值(即地票價值)?!暗仄薄眱r值經確認后,政府按上年度一年期銀行貸款最高基準利率的130%支付“地票”收益(如年收益率低于7.8%時,按7.8%計),首期兌現70%,待土地農轉征收完畢后兌現剩余部分。同時,“地票”可按“市場等價”原則,購買東部新城范圍內的商鋪、辦公、市場等房屋作為兌現。
規范收益管理。明確“地票”作為村級集體資產性質管理,確認后的“地票”總價值計入村級集體資產賬面?!暗仄薄笔找嬗嬋氪寮w經濟總收入,主要用于村集體公益事業支出、社區物業管理費用、村民分紅等支出,具體收益分配方案參照村集體經濟股份制章程執行。目前,“地票”機制已在八里店鎮的14個行政村先行實施,涉及村級留用地1800畝,預計每年增加集體經濟收入7000萬元。
加快土地流轉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首要基礎。通過土地流轉,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改變了以往一家一戶的“封閉式”經營模式,使土地逐步轉向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極大地提高了土地集約化程度,提升了農地的規模效益。在實踐中,吳興區通過推行“米票”發放機制,給流轉土地的農民帶來了可自主選擇租金實現方式、減輕日常倉儲壓力、減少糧食加工費用與損耗等多方面益處,保障了土地的長期穩定流轉。應用“米票”的2個鄉鎮土地流轉率達到92%,比全區平均高出25個百分點。
推動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通過規模經營,促進了土地、資金、技術、市場等各類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加快了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提高了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能夠極大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在實踐中,吳興區通過推行“米票”“房票”機制,有力推動了規模化經營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目前,全區已培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成功創建省級示范性家庭農場10家。
促進農民增收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目的。促進農民增收,對于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新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在實踐中,吳興區通過推行“四票”機制,不僅為當地農業的發展帶來了生機,也改變了當地農民的生活方式,切實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懊灼薄睓C制規定了大米的保底售價,充分保障了土地流轉后農民權益;“房票”機制為農戶享受投資收益分紅開辟了新的途徑;“股票”機制通過對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人,進一步明晰了村集體資產產權,增強了村民尤其是全體股東的主人翁意識、民主意識,切實保障了集體組織成員充分享受到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帶來的收益;“地票”機制盤活了村級建設用地,壯大了集體經濟,使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增收致富得到了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