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祥
推進山區高質量發展,要堅定不移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把建設大花園作為主戰場。在指導思想上,必須把提高綠色產業和生態經濟的發展水平作為推進山區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圍繞促進和實現綠色發展,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是一個事關全局的科學判斷。最近,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總體部署,對浙江山區來說,這是實現“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的極好機遇。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堅定不移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進浙江山區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浙江省陸域面積不大,呈現“七山一水二分田”特征,山區面積超過70%。近幾年,山區各級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八八戰略”,按照“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目標和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的總要求,扎實推進全面小康和生態文明建設,轉型升級邁開大步,生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民生成績顯著,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創新能力不夠強,生態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山區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從山區實際出發,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和核心要義,堅定不移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將生態文明建設確定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浙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萌發地,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兩山”理念闡明了綠水青山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強調了生態優勢可以轉化為經濟優勢,要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以麗水、衢州為主的浙江山區,是浙江省的綠色生態屏障,也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綠色生態屏障,它們在區域發展中的功能定位應該是:我國東部沿海“綠富美”山區(“綠”即綠色屏障、綠色發展,“富”即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美”即美麗山區、美好生活)、長三角區域綠色生態屏障和休閑養生旅游勝地、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山區推進高質量發展,要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首先要把綠水青山保護好,強化長三角區域綠色生態屏障的功能;其次要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千方百計做好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文章。最終目的是通過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高水平保護,把浙江山區建設成為我國東部沿海“綠富美”山區、長三角區域綠色生態屏障和休閑養生旅游勝地、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以麗水、衢州為主的浙江山區仍然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在全球化、信息化、綠色化的時代背景下,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任務十分繁重,這既是浙江山區加快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浙江省“兩個高水平”建設的必然要求。要堅持把發展綠色產業和生態經濟作為推進山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注重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以麗水、衢州為主的浙江山區地處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其最大的優勢是擁有綠水青山組成的良好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具體表現在六個方面:森林覆蓋率高,生物多樣性豐富;水資源豐富,水質好、水量大;空氣質量好,負氧離子高,山區小氣候獨特;非物質文化遺產多,畬族文化強,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古民居、古村落和傳統山耕文化豐富多樣;區位條件好,地處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綜合交通便利。這六大優勢是發展綠色產業和生態經濟的良好基礎和資源稟賦,只要謀劃得好、運作得好,這六大優勢都可以轉換成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因此,在指導思想上,必須把提高綠色產業和生態經濟的發展水平作為推進山區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圍繞促進和實現綠色發展,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新型工業化的“新”在于信息化和綠色化。要立足生態環境優勢,把發展綠色產業和生態經濟、發展幸福產業和美麗經濟,作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千方百計地把生態環境功能優勢轉變為生態經濟發展優勢。“科技是關鍵、信息是靈魂”,要高度重視“互聯網+”和工業化信息化融合,搶抓機遇,積極釋放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積極推進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生態化、信息化改造,實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生態食品產業、健康產業、文化產業和信息經濟。青瓷、寶劍、根雕、石雕、玩具和工藝美術等歷史經典產業,柑橘、板栗、香菇、茶葉、蜂蜜、中藥材、保健飲料和風味食品,與休閑養生旅游業密切相關,要大力傳承發展。借助大花園建設,集中力量加快發展以休閑養生旅游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以旅游業為主陣地,把幸福產業和美麗經濟(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培育成主導產業。通過“旅游+”和“+旅游”,實現跨界合作,產業融合,發展美麗經濟。同時要重視發展地方金融、網絡經濟、現代物流(冷鏈)、科技服務、商務會展,以及文化創意、云計算和大數據等創新性、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
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統籌城鄉區域發展,促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要根據引導人口“外遷內聚”和生態優先、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特色鮮明的原則,將麗水市和衢州市建設成為浙江山區的中心城市,同時以一大批縣城為節點,連接許許多多的中心鎮和中心村,按照“相對集聚、網絡鏈接、點面結合”的理念,建設“藤蔓結瓜”“眾星拱月”型的山區城鎮群。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村改革,推進“農旅融合發展”“三生融合發展”“三產融合發展”。積極發展生態農林業、特色優勢種養殖業和生態休閑旅游業,打好山林特色牌、綠色有機牌、健康養生牌,構建“生態+”“品牌+”“電商+”“旅游+”等體系,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促進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和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圍繞建設大花園和農旅融合發展,統籌最美縣城、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建設,加強歷史文化村落和山區文化遺址保護,推進特色村莊、山區民居、少數民族山寨建設。
建設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浙江“兩個高水平”建設的大平臺,也是浙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大花園是現代化浙江的底色,是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的結合體、現代都市與田園鄉村的融合體、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匯體。“建設大花園,是實現綠色發展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要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讓綠色經濟成為浙江經濟新的增長點,讓綠色發展成為全省人民的自覺行動。”省政府明確“大花園的核心區是衢州和麗水,定位是詩畫浙江的鮮活樣板”。
建設大花園要堅持生態優先,把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放在首位。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土壤治理、灰霾治理。加強“五水共治”、小流域綜合治理、地質災害防治、森林防火,全面推進“廁所革命”。高度重視濕地保護、森林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浙江山區有豐富的非金屬礦資源,開采礦山必須服從生態功能保護和景觀價值第一的原則,不搞大爆破、大開挖,到處挖窟窿。要堅持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統籌兼顧,采取保護性開發和造景式開發的方式,可以借鑒歷史上古人的經驗,仿造溫嶺長嶼洞天、龍游石窟、遂昌金礦、紹興東湖和柯巖的開采方式,既開發了礦山,又形成了旅游景點。
建設大花園要高標準推進全域旅游,扎實抓好十大名山建設。浙江山區山清水秀,要圍繞建設全國領先的綠色發展高地、全球知名的健康養生福地、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全力以赴地抓好大花園建設的重點工程和項目。近期要重點抓好錢江源、天目山、四明山、雁蕩山、莫干山、會稽山、大盤山、天臺山—神仙居、括蒼山、鳳陽山—百山祖等十大名山建設,強化秀山麗水、詩畫江南特色,設計特色精品旅游路線,把遍布各地的景點串珠成鏈,形成山區亮麗風景線。
建設大花園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時代發展需要新動力,新動力來源于創新,最主要的是科技創新(人才)和體制創新(改革)。科技創新重點是圍繞綠色化、信息化的一系列技術創新,現階段應以引進和借用為主,倡導“拿來主義”,要謀劃和搭建好科技創新與人才引進的平臺,使英雄有用武之地。體制創新重點是要通過深化改革來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整套體制機制。近期應圍繞浙江(麗水)綠色發展綜合改革創新區建設,大膽先行先試,力爭在體制機制創新上有所突破。要積極探索生態補償、農村宅基地、農業農村經營主體、田園綜合體(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大戶、股份制)和“山海協作”機制的改革創新。要突出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努力破除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瓶頸與障礙,不斷完善大花園建設的體制機制、全域旅游發展的體制機制,以及市場管理、人才保障、綜合執法等體制機制。
“謀而后動,久久為功”。推進山區高質量發展要堅持規劃先行,“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高起點編制科學的建設規劃和行動計劃,這是政府必須承擔的重要職能。規劃要科學,要做到高起點、前瞻性和高質量。好的規劃一定要因地制宜、明確方向、強化優勢、彰顯特色。山區市縣政府要組織編制覆蓋全域的生態經濟發展規劃、大花園建設規劃和生態旅游規劃,把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任務、要求和具體部署體現進去;把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公益林、水、森林和礦產資源開發和保護、核心景區和一般景區、重要景點和普通景點、美麗縣城、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和古村落古民居等統統納入進去,同時謀劃好交通、能源、信息、教育、醫療、文化等基礎設施以及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的配套建設。在規劃布局時要正確處理好集中與分散的關系,既要強調區域的完整性,又要考慮景區域中不同功能、不同景點、不同環境和服務配套的便利性、分散性。
推進山區高質量發展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強化優勢,彰顯特色。要強調“錦上添花”,千萬不能“畫蛇添足”。要從山區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著眼,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找出當地的最大優勢,并依托這個優勢,結合傳承和挖掘歷史文化遺產,以及引進生態經濟和現代旅游元素,營造自己的特色。海南省三亞市的南山景區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南山的沙灘、海岸等自然景觀不如大東海,岸邊礁石多,山頂光禿禿。規劃專家經過認真調查,發現南山區塊的最大優勢一是地處熱帶海岸,二是有南海觀音傳說。于是,在規劃中就強化了熱帶海岸景觀的營造,建設了南海觀音佛像和寺廟,并且引進了現代旅游賓館,如今南山景區已成為海南的熱門景點。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市場有效的領域,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二是在市場無效的領域或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應該敢擔當、有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作為以綠色生態屏障為主體功能定位的浙江山區,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尤其重要。應該充分認識到,新常態下的地區競爭不再是稅收政策和土地價格的競爭,而主要是發展環境與體制機制的競爭。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政府應該成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市場運作的監管者和發展環境的營造者。
進一步加強交通網絡建設。強化通景區公路和“四好農村路”建設,建立和完善維護保養機制;加強交通樞紐與通景區公路和通村公路的連接和零距離換乘;提高以高速公路、高鐵為主的交通網絡和內外通行能力;加快機場建設,發展通用航空和直升機運輸。
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要圍繞構建高速信息網,加快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努力實現信息化水平與全省同步。
進一步加強公共服務供給。要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按照與全省同步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繼續加強教育設施建設,要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創新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機制。建立“綠色屏障”建設的資金籌措和激勵機制;建立資源環境生態紅線管控、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