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逸 姚海濱 馬欣雅
浙江經濟率先遇到了“成長的煩惱”,亟需借鑒兄弟省市應對新舉措,從支持民營經濟、積極擴大內外需、強化創新驅動、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防控各類重大風險等方面予以破解
浙江一直走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市場經濟較為發達,面臨的問題也往往最先暴露。當前,浙江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險,率先遇到了“成長的煩惱”,率先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率先遭受轉型升級的陣痛,率先遭到中美貿易戰的沖擊,率先暴露各類金融風險。筆者認真研究了廣東、江蘇等較兄弟省市應對當前經濟困難的新舉措,結合浙江實際提出了一些應對的建議,借“他山之石”破解“成長的煩惱”。
加大對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建議完善有關民營企業權益保護的制度,對2014年省政府出臺的《浙江省企業權益保護規定》進行執法檢查,對損害民企合法權益的行為加大力度進行監督和查處,并在此基礎上,將民營企業權益保護法列入省人大立法計劃。開展涉及民營企業的案件集中執行專項行動,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信息共享平臺,加快案件處理進程。完善民營企業投訴渠道,建立全省統一協調、高效運作的受理民營企業投訴、舉報和維權工作體系。
助推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建議支持直接為民營企業服務的工業大數據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云平臺、工業物聯網基礎平臺建設,為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引導和推動民營經濟圍繞龍頭企業進行企業整合和產業組織創新,鼓勵大企業通過控股、參股、品牌整合、建立戰略聯盟等方式與中小企業實行價值鏈分工協作。引導企業專注專長領域,進一步完善質量工程技術人員評價制度,培育更多國際領軍企業和標桿企業。促進國企民企“雙向混改”,促進國企往管資本的方式轉換,幫助民營企業克服融資困難,形成優勢互補,促進協同發展。
解決民營企業實際困難。建議全面開展民營企業結對幫扶服務專項行動,組織各級領導干部深入民營企業摸清情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建立困難企業緊急援助機制,重點對發展基礎好、受短期不確定性因素影響經營困難的大企業大集團“一企一策”進行援助。加快建立中小微企業大數據征信體系,對優質中小微民營企業,特別是創新型輕資產民營企業加大信貸扶持。降低企業用電用氣成本,清理規范電網企業在輸配電價之外的收費項目,下調省天然氣管網公司的代輸價格。
大力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建議加強“穩預期”的正面宣傳引導,要及時做好經濟數據變化的原因分析,防止被社會媒體錯誤解讀,影響企業家心理預期。進一步降低民間投資進入原壟斷行業的門檻。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民用機場、軌道交通、基礎電信運營、醫療、養老、教育等領域,支持民營企業設立總部和功能性機構,確保各類資本在競爭性領域依法平等進入。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參與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投資“四好農村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改造一批居家養老服務網點和社區綜合服務設施。
增強消費基礎性作用。建議盡快出臺“浙江省放心消費城市評價標準”。鼓勵電商平臺向實體零售企業有條件開放各地各行數據資源,捕捉各地各行消費者的深度需求,結合實體零售商轉型升級趨勢,著力增加智能、時尚、健康、綠色商品等品種,創新快閃店、無人超市等智慧新銷售體驗。積極引入一批有國際影響力文化藝術和時尚活動品牌,加強與國際展覽業協會(UFI),國際展覽與項目協會(IAEE)等合作,提升中國國際動漫節、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博覽會等文化展會國際化程度和影響力。
保持外貿穩定發展。建議完善“走出去”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為企業提供政策法規、國別指南、項目信息、辦事指引、風險預警等綜合服務。對出口的首臺套、首版次、首批次產品加大應用示范支持力度,最高按照專項支持比例30%上限給予支持。開拓多元化外貿市場,積極引導浙江企業的全球化產業布局,重點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借助首屆中國進口博覽會帶來的合作機會,拓展多元化外貿方式,建設國際營銷網絡和跨境外貿服務體系等,推進杭州、寧波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積極探索跨境電商“網購保稅+線下自提”等新模式。
打造高水平科創平臺。建議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主動對接上海優勢資源,探索創建浙江“大灣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推動技術、產業、金融和商業模式創新跨界融合,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依托之江實驗室、西湖大學等高水平科研機構,加快優勢領域省市共建省重點實驗室建設,實現省重點實驗室地市全覆蓋,提升省重點實驗室建設質量,為晉升國家實驗室打造“預備隊”。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建議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設立“創新驗證中心”,提升浙江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效能,完善創業孵化、投融資管理全流程服務。部門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聯盟,探索以股權、期權方式加大科研成果轉化對科技人員的獎勵。
加強科技創新的人才保障。建議主動對接長三角區域發展一體化國家戰略,構建G60人才創新走廊,推動沿線各地人才規劃接軌、人才工程互認、人才資源共享等。實施精準引才創新團隊,按照一事一議方式開辟綠色通道引進頂尖團隊,實施浙江企業國(境)外研發中心就地取才計劃。實施新浙商培訓工程,每年組織一批民營企業家到國內“雙一流”大學培訓學習。
促進行政審批高效便利。建議結合機構改革,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下放基層。積極推進省市縣(市、區)三級政府部門行政權力清單的名稱、類型、依據、編碼統一,推進權力持續“瘦身”,力爭做到“減無可減”。踐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扎實推進一般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最多100天”和“標準地”等改革。把浙江各地商事制度改革的探索與實踐轉化為制度性成果,及時復制推廣各地先進經驗。
全面推行清單化管理。建議改革升級浙江清單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清單動態調整公開機制,研究新增人才公共服務清單、建設項目環保分類管理等清單名錄。對照國家營商環境指標體系,建立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指標體系,明確評價機制和考核辦法,納入績效考核。
強化各項政策落地。建議系統梳理整合黨委政府出臺的涉企優惠政策,以及各個職能部門出臺的配套實施細則,對各條線上認定標準不一致的政策,要進行具體界定,明確統一標準,并通過政府服務網和“浙里辦”統一發布。浙江出臺重大經濟政策時,通過政府網站、浙江日報等媒體向全社會特別是企業家征集意見。
妥善化解大企業流動性風險。建議多渠道發力支持浙江上市公司穩健發展,鼓勵浙江國有企業、金融機構參與到紓解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的隊伍,鼓勵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探索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推進債權人委員會組建,支持“僵尸企業”有序退出。建立企業債務風險防控聯動機制,加強重點企業資金鏈、擔保鏈動態監測和排摸工作,防范發生系統性風險。
加強非法金融風險防控。建議化各級政府金融風險防控的主體責任,要求各地加大對金融風險的研判,結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變動的趨勢,完善政策應對儲備和危機預案。從嚴控制“類金融”企業注冊登記,通過行政執法、把好市場準入關,防范金融風險控增量,去存量。結合浙江“天羅地網”監測防控系統建設,將P2P網貸平臺的所有交易合同和標的信息進行實時電子化存證,形成綜合監測預警體系,做到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
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建議建立全鏈條風險防控體系,適度調整各地政府債務結構,提高債務資金的使用效益。針對各地基礎設施領域的融資需求,建立與預期收入對應的債務保障機制和與之配套的債務周轉機制。建立聯合監管、協同監管的機制,各部門統一監管口徑和制度要求,消除監管套利新生隱性債務的空間。
防范經濟問題引發社會風險。建議研究制定“助力青年人才健康成長計劃”。對新就業大學生和各行業白領,研究在住房供給、消費引導、社保繳納、社會救助等方面應對舉措,并制定歸口管理的工作方式,防止“慢就業”產生的“隱形貧困人口”擴大。運用新技術新模式降低百姓醫療、養老等費用。進一步深化“醫共體”、互聯網醫院等建設,積極推進醫院之間的數據聯通共享,減少不必要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