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市發改委服務業局課題組
金華市人口數量變動總體平衡,人口流入規模相對穩定,但各縣(市、區)人口發展不均,呈現集聚與分化現象。人口的凈流入或凈流出,其背后實際上反映了區域經濟的繁榮程度
在經濟新常態的時代背景下,人口發展也表現出不同以往的發展態勢。從近年金華市人口數據觀察,人口數量變動總體平衡,人口流入規模相對穩定,但各縣(市、區)人口發展不均,呈現集聚與分化現象,常住人口義烏市穩居第一(2017年末129.54萬人),是最少區域磐安縣的七倍之多。研究基于金華市人口發展趨勢,結合金華市重點產業發展方向,提出順應人口與經濟發展新特點的對策建議具有重要意義。
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數量變動總體平穩。金華市戶籍人口數量變動總體平穩,從2010年466.65萬人到2017年485.5萬人,七年增加18.85萬人,每年呈穩步增長趨勢。戶籍人口自然變動穩定,金華市自然增長人口2010年為16904人,2012年降到7574人,2013年開始又呈上升趨勢達到23163人,2017年增加到35538人。戶籍人口機械變動總體平穩,雖然遷入人口逐年下降,2010年遷入人口4.2萬人,到2017年遷入人口僅3.01萬人,但遷出人口也同步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下降幅度大致接近。2010年-2017年金華市共遷入22.75萬人、遷出21.11萬人,凈增加戶籍人口1.64萬人。其中遷入人口義烏占比最高,2017年共遷入1.08萬人,占金華市35.86%,其次是市區和東陽,分別占29.92%和10.07%。
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2010年金華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共78.36萬人,占年末戶籍人口數16.8%,到2017年末,金華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數102.84萬人,突破百萬大關,占戶籍人口比例高達21.19%。其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66.02萬人,占戶籍人口比例13.73%;7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41.45萬人,占戶籍人口比例8.62%;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15.04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3.13%。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服務方式的探索被提到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
流動人口規模增長穩定。對一個城市來講,短期來看,自然增長人口是出生人口減去死亡人口,均是被撫養人口,對經濟發展并無大益處,但是流動人口指成年育齡人員,大部分是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流動人口的多少也能客觀反映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2010年以來,金華市流動人口持續穩定增長,流動人口數量從2010年的229.06萬人增至2017年的331.52萬人,七年增加102.46萬人,到2017年末全市外來流動人口和戶籍人口的比例為1∶0.6。其中流動人口最多的是義烏和永康,分別是132.23萬人和53.7萬人,占全市比例的39.88%和16.2%,最少的是磐安和蘭溪,分別是2.35萬人和6.06萬人,占全市比例的0.71%和1.83%。由于外來人口規模大,流動性強,如何提升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理念,引導人口有序流動與合理分布,已經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人才數量逐年增加。截止到2017年,金華市各類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12.18萬人,比上年增加6.18萬人,增長5.83%。其中,黨政人才3.08萬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31.34萬人,專業技術人才44.99萬人,高技能人才達19.11萬人,農村實用人才達12.72萬人,社會工作人才1.24萬人。六大類人才中,占比最高的是專業技術人才,高達40.1%,占比最少的是社會工作人才,僅占全市人才總量的1.1%。
各縣(市)區人口發展不均。從人口絕對數量來看,到2017年末金華各縣(市、區)常住人口前三分別是義烏、東陽和婺城,義烏以129.54萬人口穩居第一,多出第二位東陽45.65萬人,多出第三位婺城51.1萬人。常住人口最少的是磐安,僅17.97萬人。從人口增長情況來看,2010-2017年金華市常住人口增加20.24萬人,增加最快的是義烏、金東和東陽,分別增加6.14萬人、4.59萬人和3.45萬人。蘭溪、磐安增長速度明顯低于全市水平,7年僅增加了0.56萬人和0.5萬人。浦江則出現負增長現象,負數1.76萬人,是人口流出最大的市。總體來看,各縣(市、區)呈集聚和分化現象明顯,人口發展整體不均衡。
總體上看,以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為特征的城鎮化已經步入后期,人口的凈流入或凈流出,其背后實際上反映了區域經濟的繁榮程度。人口凈流入的地區,需有產業發展作支撐,由此帶來就業機會,或有社會福利等優勢。目前,金華市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在穩步推進中,但在我國人口運行的總趨勢影響下,金華市人口發展仍然面臨著新的挑戰。
勞動力短缺與勞動力質量的挑戰。戶籍勞動力因平均年齡上升而創新能力下降,就業競爭力差,而外來勞動力則普遍受教育水平低、技能差。就金華市產業發展來講,既存在戶籍勞動力絕對數量的短缺,又存在結構性的短缺。大多數勞動密集型企業對勞動者很難形成吸引力,缺工以普工為主,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加快,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將會進一步增加,高技能人才短缺問題也將長期存在,勞動力短缺與勞動力質量的雙重挑戰同時并存。
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事業發展的挑戰。金華市老年人口比例不斷提高,絕對數量不斷增多,老齡化呈現出加快的趨勢。隨著人口年齡結構逐漸老化,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老年撫養比也逐漸變大,伴隨人口老齡化而產生的勞動力年齡結構的老化,也必將影響到勞動生產率,老年社會保障費用大量增加,給政府帶來沉重的負擔。人口老齡化同時也給金華市養老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怎樣統籌規劃好全市養老事業,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已經成為新的值得研究的課題。
高層次人才與人才投入機制的新挑戰。從人口遷徙看,浙江北部的杭州、寧波、嘉興三市,成為省內人口遷徙流入的主要城市。其中杭州流入的人口數量,要遠超流入其他城市的總和,嘉興作為上海大都市圈的南部門戶,也顯現出了外來遷徙流入的跡象。金華雖然每年流動人口規模穩定增長,但受周邊杭州、寧波在省內核心地位影響以及自身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人才流入相對較弱。總體來看,金華人才總量偏少,區域內的人才資源產出不足,人才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高學歷、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和高級技工、技師等高技能人才缺乏,人才隊伍建設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
作為浙中城市群中心,金義都市區被省委、省政府確立為全省四大都市區之一,目前在浙江區域經濟格局中,杭、甬、溫三極強化的趨勢非常明顯,環杭州灣經濟區、溫臺沿海經濟區與金衢麗內陸地區的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金華市要以建設浙江省四大都市區之一為契機,圍繞金華市五大千億產業的發展方向,重點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金華市產業發展平臺和空間布局規劃,進一步深化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在順應人口與經濟發展新特點的基礎上,著力提升創新驅動力、產業競爭力、交通支撐力、生態承載力、公共服務保障力和文化軟實力。
科學規劃,完善人口發展體系。做好金華市人口總體規劃與各區域人口規劃的銜接整合。指導各地區特別新建城區,做好區域的人口規劃目標,以保持常住人口適度增長。加快建立全市綜合性的人口基礎信息數據庫,多部門合作組建全市性的涵蓋戶籍人口、外來流動人口與常住人口等基礎信息數據庫,建立共享平臺,逐步建立起廣覆蓋的人口信息采集網絡。
整合資源,搭建人才服務平臺。圍繞市“五大千億”產業發展需求,構建由海內外人才聯誼會、省內外重點學科實驗室、人才驛站等共同構成的人才智庫,建立統一的人才工程項目管理平臺,推動人才工程項目與各類科研、基地計劃相銜接。強化創新資源整合,積極推動金義科創廊道融入G60科創走廊,加快打造“一城一區”科創大平臺,爭創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做新做美省級產業集聚區、開發區、工業園區,做專做精特色小鎮、工業強鎮、電商新鎮,做活做特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
創新舉措,構建人才集聚機制。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全面落實“人才新政”,全面優化“雙創”生態,實施“千人計劃”“雙龍計劃”“婺星回歸計劃”,努力引進一批高端領軍人才。深化“八婺英才”培養體系,大力實施大學生“智選金華”“343”計劃、技能“金領511”計劃,抓好“草根”人才評價、工程師直評等工作,壯大創新型科技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三支隊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營造環境,提升區域影響能力。合力共筑“同心圓”,加快建設組團式現代化都市區,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支點撬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提升都市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緊扣建設大景區大花園目標,實施生態修復行動,積極推進浙中生態廊道建設,大力發展全域旅游,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構筑生態優美、社會安定的宜居家園,優化提升生產、生活、生態環境。
強化保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老齡事業發展步伐,以統籌規劃為指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統籌發展、保障基本、適度普惠的原則,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加大資源統籌力度,將養老服務與社區文化、體育、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功能相銜接,探索運用多元化資金投入和多種經營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業,不斷滿足差異化、多樣化、現代化的養老需求,積極應對老齡化的挑戰。
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務保障力。將人口發展規劃作為城市區域規劃、產業規劃、就業規劃、公共服務規劃等的重要依據,優化人口與教育、醫療、文化、環境等資源要素在區域空間的配置,引導人口合理分布。加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加快集聚高端要素、高端產業。加強教育、人文投資,提高人口與文化素質,實現產業升級與人口質量同頻共振。完善公共服務,穩定中心城區人口規模。完善醫療、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整體提升公共服務保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