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徐幸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浙江在“八八戰略”指引下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結合省委“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活動,8月上旬,我們赴余杭區百丈鎮半山村開展蹲點調研。調研期間,調研組組織召開由區、鎮、村干部、村民代表參加的座談會,入戶與退休鄉鎮干部、經濟能人、外出務工者、困難戶等開展深入交流,以期通過解剖一只“麻雀”,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提供鮮活素材和參考意見。
半山村位于余杭區最西北面,村域總面積13.1平方公里,林地面積12.1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1.6%;村內有毛竹林8.7平方公里,立竹300萬余株,素有“中國毛竹第一村”之稱。全村由7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構成,總戶數597戶,常住人口2023人,2017年農民人均收入34060元。近年來,半山村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大力推動鄉村經濟轉型升級,發展鄉村公共事業,打造宜居鄉村、人文鄉村、共富鄉村。半山村先后獲得第三批省級森林人家、浙江省森林村莊、省級先進黨組織、省級小康建設示范村、省級綠色家庭示范點、省級文明村、省級生態文化基地、省級衛生村、省級“五星級”民主法制村、市級“四星級”農村文化禮堂、市級生態村等幾十項省、市、區、鎮級榮譽。
靠山吃山,竹制品加工業是半山村的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半山村所在的百丈鎮整體劃入杭州市西部生態保護帶,半山村又被區林水局定位為一類水源保護地,加上“三改一拆”和“四邊三化”整治,多數竹制品企業關停或者遷移。半山村委確立“生態立村、旅游強村”發展思路,積極對接大徑山國家鄉村公園建設,發揮千年古剎釜托寺、“江南第一關”獨松關等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優勢,積極推進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通過鄉情尋夢線、禪修養生線、竹跡康體線、古道雄關線的建設,打造了釜托寺禪修綜合養生區、古驛站精品酒店度假區、芽山民宿部落集群,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幸福養生、魅力半山”的品牌已經初步打響。
2017年,余杭區啟動實施“六大西進”行動,努力補齊包括半山村在內的西部薄弱地區公共服務、資源要素、基礎設施等發展短板。2017年,全區新增8.87億元用于“六大西進”建設,“三農”領域在西部五鎮新增投入4.5億元。半山村黨支部班子團結干事,干群關系融洽,積極爭取上級政策資源,推進公共事業建設。目前半山村主要村道路面硬化整齊,村居民房新穎干凈,處處綠樹翠竹環繞,村容村貌大為改觀。
半山村自古就有耕讀傳家、詩書傳世的鄉風鄉俗,其俞氏宗祠掛有一聯“傳家數百年志在積德,子孫十幾代心存忠厚”,既是俞氏家訓,也是公認良俗。半山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文化韻味濃厚,有鰲魚燈、大禮堂、摩崖石刻、洪家官廳、俞家祠堂等。每逢元宵節前后,村里會組織舞燈隊在村內各個自然村中舞鰲魚燈,喜慶十足、熱鬧非凡,深受當地村民歡迎。
在與村干部和群眾進行座談、開展問卷調查、走訪的過程中,調研組發現,雖然半山村在鄉村建設發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調研中,我們深刻感覺到增收致富是半山村發展的現實之困,也是當前部分以資源開發為主的鄉村在產業轉型發展上遇到的共同痛點。
半山村是林業大村,長期來主導產業是竹制品加工業,在鼎盛時期全村竹制品加工戶有150多家,竹制品加工業產值占全村總產值90%以上,產品暢銷國內外。2008年,半山村經濟總收入超過7億元,村級可分配收入達78.5萬元。當時半山村竹制品加工業也存在產業層次低、附加值不高、有一定污染等問題。為順應全省農村環境治理和余杭區西部五鎮強化生態功能定位大趨勢,半山村積極主動推動竹制品加工業轉型升級,但實際情況不如人意。到2017年,大多數竹制品企業基于環保安全要求已關?;虬徇w,竹產業全國周期性下滑加上加工業萎縮引致毛竹市場行情低迷,村民源于毛竹開發利用的收入大幅減少,一些村民反映“村莊美了,但收入來源沒了”,老年農民養老問題凸顯。村自營集體經濟年收入僅為1.5萬元,維持村子日常運轉的近80萬元資金主要依靠區鎮財政轉移支付。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值得反思:一是在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上,基層政府整治力度大,引導升級作為小。村民普遍反映,包括村委在內的基層政府部門的工作重心仍在生態環境、村容村貌的整治上,按照相關環保安全標準嚴格執行,不達標就關停;對于推動現有產業升級和引導新產業發展卻考慮不足,鮮少出臺可操作的引導政策。
二是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新產業培育上,接力轉換存在“斷檔”現象。在推進鄉村經濟發展上,對平穩發展的“度”把握不好,沒有對傳統企業關?;虬徇w進程與鄉村旅游等新產業培育成長進行統籌考慮,造成“青黃不接”的窘境,影響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增收。
三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知易行難,人才、土地、資金短缺問題交織。半山村留守的大都是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村里大學畢業生回鄉定居的極少。村委一班人的干勁是有的,但商業化經營的思路和視野還不夠開闊,有心無力。村內可利用的建設用地捉襟見肘,村委先后引進有意向的旅游開發商前來接洽、踏勘,苦于無建設用地可用。村集體經濟底子薄,無力推動鄉村經濟轉型升級。
這次蹲點調研中,我們深刻感受到半山村廣大干部群眾對鄉村振興的渴望,對克服當前困難、建設美好家園的孜孜努力。結合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有關“三農”問題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主要就半山村增收致富提出以下建議: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在“縣域鄉村建設規劃—村莊規劃—村莊設計—農房設計”四級鄉村規劃設計體系中,一定要遵循村莊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著眼于優化鄉村生產、生態、生活空間布局,綜合考慮地域、民俗、發展水平、地方財力和農民關切,用科學管用的規劃來指導鄉村產業發展。調研中,當地發改局的同志向我們介紹,余杭區正在積極謀劃和建設大徑山鄉村國家公園為載體的生態保護示范區。半山村要積極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主動融入發展。在半山村,首先要做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文章,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探索土地制度改革,充分挖掘資源環境優勢,深入推動竹制品加工業優化升級,大力拓展鄉村旅游、禪修養生、生態養老等功能,將生態保護、資源加工、效益增值有機統一起來,推動鄉村經濟全鏈條升級。
“錢從哪里來”,是鄉村振興面臨的重大課題,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好項目才能落地。要運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充分發揮地處杭州都市區的區位優勢,研究出臺鼓勵工商資本參與半山村開發建設的配套措施,完善用地、減稅等扶持政策,把豐厚的資源變為實體的資產,把實體的資產變為流動的資金,破除半山村產業發展的融資難、貸款難困境,增強自我“造血”功能。
鄉村振興,要在得人。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村能人的培育。半山村曾經有100多家竹制品加工戶,應該說不缺創業人才,現在的關鍵是如何用好這批人才。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適應鄉村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有計劃組織開展民宿、電商、鄉村旅游、生態建設等專項培訓,讓這些人才重新找到施展才能的戰場,培養發展多元經營主體,特別是對龍頭企業、家庭農場、人文民宿等新型農業主體培育給予支持。另一方面,要借“浙商回歸”的東風,加強政策性激勵,引導青年創客、大學畢業的“半山人”回鄉創業,為愿意留鄉、返鄉和下鄉的人才提供要素資源、創業平臺,鼓勵他們留在半山、開發半山、建功半山。
農村基層黨組織既是鄉村振興的一線指揮部,也是鄉村經濟發展的領路人,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加強村支部對各類組織、各項事務的領導,完善村級懇談、村務公開、村民票決等制度,以良好的治理水平助力經濟發展。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骨干隊伍建設,注重提升村支部書記思想政治素質、致富能力和協調能力,加大在農村致富帶頭人、鄉土人才、鄉賢、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退役士兵、優秀大學生村官等黨員中優選村委干部。要加強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后備力量建設,注重在農村現有優秀人員、青年農民、在外農民工中的優秀分子中培養和發展黨員,切實改善農村黨員的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努力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