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林駿
從全球競爭看,加快培育新動能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題中之義,是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重要戰略舉措。培育新動能從本質上講就是要給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活力、新的動力、新的能量,這個動力可以是新科技的突破、新產業的興起,也可以是新市場主體的崛起和發展。當前,全球范圍正處在百年未遇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時期,信息技術、新能源、生命科學、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和加速應用,對產業領域帶來重要影響和重大變革,正在顛覆現有很多產業的形態、分工和組織方式,并加速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和國家競爭格局。從歷次工業革命看,一個國家要是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戰略機遇,就會實現發展動能的極大增強,推動國家經濟大發展甚至崛起,比如英國、德國、美國。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過去我國積貧積弱,錯過了前幾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所以我國絕不能喪失這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怎樣才叫抓住機遇?“跟隨”那不叫抓住機遇,要在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關鍵是要在新賽場建設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導一些賽場建設,從而使我們成為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梢哉f,誰在新動能培育工作上領先,誰就能搶占未來競爭的制高點。
從國家層面看,加快培育新動能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一判斷既是對經濟發展階段的準確把握,也是對新常態時代特征的精準概括,更強調了轉換增長動力對于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實踐價值與深遠意義。可見,加快培育新動能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新常態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并及時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自2016年以來,“新動能”已連續3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圍繞“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多次強調培育新動能,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201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創新管理優化服務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意見》(國辦發〔2017〕4號),明確指出“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實體經濟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專家測算,新動能對我國經濟的支撐力已達30%,正在成為牽引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很顯然,培育壯大新動能是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法寶,更是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由之路。
從浙江發展看,加快培育新動能是浙江繼續“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必然選擇,是影響浙江長遠發展的重點改革內容。浙江的發展之所以能處于全國前列,原因就在于過去幾個發展階段都抓住了發展新動能的機遇,比如民營經濟、外貿經濟、電子商務、信息經濟等。新動能已成為各地爭相部署的戰略要點。兄弟省市紛紛加大培育新經濟新動能的力度,上海、江蘇、江西、甘肅、福建、湖北等諸多兄弟省市均出臺了關于培育發展新動能的實施意見或方案。今年以來,省政府作出了“十大行動計劃”的部署,新動能行動計劃是其中之一。在區域經濟競爭的新跑道上,由新經濟引領新常態、由新動能驅動新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浙江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要牢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充分發揮浙江信息經濟發展的領先優勢,積極推動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新經濟”為代表的新動能加快形成。
近年來,浙江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八大萬億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積極謀劃培育人工智能等代表未來方向的新產業,狠抓之江實驗室、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等大平臺、大項目建設,加快培育新動能邁出堅實步伐。
“三新”經濟快速成長。2017年,浙江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三新”經濟增加值達到1.25萬億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7.1%。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4853億元,增長16.7%,占生產總值的9.4%;高技術、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較快,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為12.2%、42.3%、39.1%和26.5%。
創新要素加快匯聚。高層次人才快速集聚,2017年,浙江引進外國專家5.1萬余人次,其中高層次專家達到1.2萬余人次,年入選國家外專“千人計劃”人數連續第5年位居全國首位。杭州人才流入率和海歸人才凈流入率居全國城市之首。全省在冊市場主體達到593萬戶,其中企業數196萬家,成為最具發展活力的省份之一。
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浙江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五位,企業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二位,知識產權和專利綜合實力均居全國第四位,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總體上處于全國第一方陣。全省有效發明專利突破10萬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9.7件,居全國各省(區)第二位。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技術發明一等獎取得歷史性突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1%。
創新平臺建設成效明顯。之江實驗室成立運行,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高標準推進,正在成為引領全省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成功創建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寧波、溫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新獲批國家高新區4家,累計達8家,杭州、寧波高新區綜合排名居全國前列,臺州、舟山國家高新區創建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全省高新區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40%以上。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浙江培育新動能還面臨著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一是新動能尚未占據主導地位。突出表現為新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不到三成,規模偏弱,對經濟增長帶動力不夠強。二是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浙江在應用創新、模式創新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在科技創新領域特別是基礎性大科學裝置、尖端研發上存在短板,與江蘇、上海等兄弟省市存在明顯差距。三是政府服務效能還需提升。主要包括:新經濟政策不配套,物聯網、超級寬帶、能源互聯網等基礎設施需要加強,人才結構性問題以及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較為突出,數據信息共享面臨瓶頸約束等。對于上述問題,要采取更加扎實有效的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新形勢下,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緊緊圍繞“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戰略目標,總體要求是:堅定不移沿著“八八戰略”指引的路子闊步前進,聚焦聚力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以重大創新為牽引、以數字經濟為核心、以“雙創”生態為關鍵、以大灣區為主戰場、以平臺項目為抓手,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突出以科技創新為牽引創造新動能??萍紕撔率桥嘤聞幽艿闹匾慈?。得益于科技創新,深圳蛻變成為創新之都。一是推動一批重大創新平臺載體建設。如推進之江實驗室建設、大科學裝置建設以及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海外研發中心等重量級、多層次的科創載體建設。二是推進一批名院大校建設。名院大校的缺失是浙江科技創新領域的一大“短板”(如“211工程”高校浙江只有浙江大學1所,而北京有26所、江蘇有11所、上海有10所、廣東有4所、山東有3所),同時也是浙江新動能培育需要重點補強的短板。三是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兩方面作用,一方面要加強基礎研究,另一方面要推進前沿技術攻關、推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推動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
突出以新經濟發展為重點加速新動能。當前,全球經濟發展已進入深度調整期,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產業協作正在重塑傳統實體經濟形態,催生出新經濟形態。對于新動能培育,新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從浙江實際看,要聚焦三個重點:一是聚焦數字經濟。世界各國普遍認為,數字經濟正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是世界經濟的未來。中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已超過美國、法國和德國。近年來浙江搶抓信息經濟機遇,經濟社會蓬勃發展。去年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數字經濟作為“一號工程”,全力打造新經濟大省,力爭成為中國數字經濟“領跑者”。二是聚焦未來產業。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新工業標志的高端產業,如智能制造、機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產業、生物產業等;以及量子通信、航空航天、柔性電子等前沿技術催生的新興產業。三是聚焦服務業。當前,服務業已是浙江經濟第一大產業,對稅收增速貢獻率超過50%。在產業融合向縱深推進、新業態和新模式加速成長的背景下,發展服務經濟、培育新動能正當其時。重點是大力發展工業設計、節能環保、檢測檢驗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共享經濟、創意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現代供應鏈創新應用,催生大數據服務業、金融科技發展壯大,促進中高端消費。
突出以平臺打造為依托支撐新動能。平臺是新動能落地的重要支撐和空間保障。整體看,浙江重點要加快推進“一灣、兩區、三廊、多城、多鎮、多園、多基地”建設,分別是:一是聚焦大灣區。要以大灣區為主戰場,打造浙江新動能的龍頭區域。二是加快建設兩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分別是: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寧波、溫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著力打造省內創新創業的高地,引領新動能培育壯大。三是推進三大科創走廊建設,分別是: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嘉興G60科創走廊,構建全球創新資源配置體系,吸引更多國際高端人才聚集,著力打造創新集群、科創產業集群,將科創走廊率先建成面向國際競爭的創新產業高地,成為浙江乃至全國創新驅動發展的示范走廊。四是推進一批中心城市科技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雙創示范基地、高新技術特色小鎮等不同類型、不同功能側重的科創載體建設,形成多層次的科創平臺體系,支持新動能的培育壯大。
突出以新生產要素匯聚為抓手激發新動能。通過平臺打造、服務優化、政策供給,吸引集聚以知識為特征的人才、數據和科技成果等新生產要素,深化要素集聚。一是加快企業培育壯大。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和動力,全省每萬人市場主體擁有量已突破千戶,位居全國榜首,相當于10個浙江人里就有1個在創業。眾多的市場主體是浙江最為寶貴的資源。《行動計劃》提出要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重點要培育千億級新經濟龍頭企業、獨角獸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扶持中小微創新型企業發展,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二是加快人力資本數量紅利向質量紅利轉變。完善人力資本服務,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提高經濟社會各層面勞動者隊伍質量。三是加快數據開放共享。更好地發揮數據資源的戰略作用,建設政務大數據基礎平臺和社會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鼓勵和支持企業挖掘利用政府和社會開放的數據資源,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產品供給,創新服務業態,催生壯大數據服務產業。四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注重顛覆性創新和原始創新的引領作用,支持構建跨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科研體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建立有利于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利益分配機制,讓更多前沿科技轉變為現實生產力。五是加快金融服務創新。深化金融改革,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支持創新型企業加快發展。
《行動計劃》對未來五年浙江準備在哪些領域培育新動能,培養什么樣的新動能,以及如何培養新動能作了闡述和部署,提出了六個方面重點工程、33項具體任務,具體到今年又有30余項重點工作。方向定了、路線圖有了,接下來的重點就是抓落實。各地、各部門要切實增強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當前,要突出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加強組織協調和統籌推進。充分發揮省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建立健全推進新動能培育發展工作的組織協調機制,部署落實重大工作任務,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浙江省發展改革委要切實擔負起牽頭職責,加強統籌協調和組織實施,經信、科技、教育、人力社保等部門要發揮職能作用,形成同頻共振、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協同推進實施新動能行動計劃。各地要切實重視新動能培育,把培育新動能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導向和核心目標,把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作為全省上下的廣泛共識和一致行動。
落實責任分工和任務分解。要抓緊出臺今年的工作要點。各地要對照省里的工作要點,結合地方實際,牽頭抓緊編制形成當地新動能培育的年度工作要點,編制重點工作清單,務實推進新動能培育各項工作,加快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努力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加強規劃引領和政策配套。以行動計劃為引領,省委省政府、省級有關單位還要積極出臺相關專項領域的指導意見或政策文件,推動行動計劃落地實施。各地也要加緊行動,加快出臺各地新動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在此基礎上,加強省市縣聯動,進一步細化科技創新、人才引育、政府采購、稅收優惠、試點示范等各類配套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宣傳、解讀和落實力度,形成上下貫通、支撐有力的新動能政策體系。抓緊建立對落實培育新動能政策措施情況和開展先行先試、探索創新情況的監督檢查機制。
積極開展新動能統計監測。加強統計監測,做到心中有“數”,既是工作保障,更是目標指引。要加快構建新動能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完善新興經濟領域市場主體統計調查和監測分析制度,強化數據搜集、處理、發布和共享工作。加強對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產業融合等新興經濟活動的統計研究和核算工作,科學測算和分析評估其在經濟增長、資源節約、勞動就業、富民增收等方面的貢獻。建立新興經濟發展指數,發布新興經濟發展報告,為客觀反映新興經濟發展趨勢、科學預測預警提供支撐。加強第三方評估,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