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勇 余鑫星
自2011年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浙委〔2011〕76號)以來,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規模保持快速發展態勢,逐漸成為浙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穩定經濟增長、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引領創新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從2013①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于2012年底建立統計體系,2013年開始統計。年的2744億元,增至2017年的3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增幅高于規上工業3.5個百分點,五年年均增長11.5%,增幅高于規上工業平均水平。銷售產值17386億元,是2013年的1.14倍,五年年均增長10.9%。出口交貨值2649億元,同比增長14%。2017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26.5%,創歷年來最高值,對規上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5.7%。
景氣指數高位運行。景氣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以來,企業景氣指數連續四個季度均在較強景氣區間,2017年四季度企業家信心指數攀升至150.7,同比增長6.05%,達到調查以來的最高水平。小型企業、中型企業、大型企業的企業家信心指數分別為 143.4、152.1、159.7,企業景氣指數分別為 140.8、154.1和162.7②景氣指數在120-150為“較為景氣”,150以上為“較強景氣”。。產業發展前景積極向好,超過五成的企業家持樂觀態度。
效益質量持續改善。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利潤總額從2013年的904億元增至2017年的1608億元,比上年增長25.6%,增速比規上工業高9個百分點,2013-2017年均增長14.6%,企業盈利能力較強,2017年企業應收賬款同比增長11%;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提升至18.6%,較同期規上工業高3.7個百分點;資產總計同比增加12.1%。2017年12月末,企業資產負債率為49.9%,比規上工業低4.9個百分點,浙江戰略性新興企業盈利能力強且杠桿率較低,經濟效益保持穩定增長,推動浙江產業發展質量持續改善。
科研經費支出增加。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技術高度密集、創新異常活躍的產業領域。2017年,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為482億元,同比增長23.6%,占主營業務收入的2.8%,助推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2013年的723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260億元,增幅達74.3%,全省區域創新能力列廣東、江蘇、北京和上海之后,居全國第五位。
技術成果不斷涌現。新一代網絡信息、高端裝備、先進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和農業新品種選育等領域實施重大科技專項1068項,省級補助20.4億元;爭取國家科技計劃12217項,獲國家補助116.7億元,突破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38項,其中浙江牽頭的有54項,特等獎、一等獎7項,取得重大歷史性突破。
模式創新成果豐碩。以“互聯網+”為特征的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信息技術與金融科技融合促進區塊鏈金融、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智能投顧新金融業態快速發展。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也在催生大量新增長點。
主導產業加快發展。截至2017年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物聯網、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生物產業等四大重點產業增加值規模占全省比重達46%,主導地位明顯,引領作用突出。2017年以來,四大重點產業增加值保持大幅上升態勢,增速位列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四,高于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平均水平,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和物聯網產業增加值以21.5%的增速遙遙領先,并且連續18個月保持領先地位。
重點領域率先突破。重點突破一批搶占制高點的產業前沿技術,實現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比如,集成電路領域,芯路通訊成功研發車用MCU芯片,填補了國內自主知識產權車用控制芯片領域的技術空白,從而打破了國外在汽車電子領域的技術壟斷。新材料領域,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研制出基于石墨烯空氣陰極的鋁空氣電池發電系統,該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高達510Wh/Kg(瓦時每千克)、容量20千瓦時、輸出功率1000瓦,這在新能源和新材料領域是一項重大突破。云計算領域,阿里云是全球第一個對外提供5K云計算服務的平臺;“飛天”是目前全球計算能力最強的云計算操作系統,阿里YunOS操作系統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移動端操作系統。航空航天領域,西子航空連續10年大投入,自主研發制造國產大飛機非氣密性艙門等。高端裝備領域,杭汽輪自主研發制造首臺(套)大型空分裝置汽輪機組,其工業汽輪機占據國內高端市場份額75%,全球市場占有率達20%左右。
各市結合自身特點,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發展特色產業,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全省范圍內,初步形成以杭州、寧波為龍頭,城西科創大走廊等區域性科創大平臺為核心,各類創新型產業化基地、高新技術園區、特色小鎮為節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涌現出一批特色鮮明、具有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物聯網、云計算、智能制造等新經濟類特色小鎮不斷涌現,成為新興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載體。截至2017年7月,全省創建類特色小鎮中新經濟類小鎮達33個,占41.8%。比如,杭州市全力打造國內信息經濟高地。2017年,杭州市信息經濟全年實現增加值(剔重)3216億元,增長21.8%,占全市生產總值的25.6%,形成軟件與信息服務、數字內容、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云計算與大數據產業五大主導產業。寧波市重點發力新材料、集成電路、光學電子、智能專用裝備等領域,涌現出一批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比如大成新材料是世界第四家、中國首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實現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產業化的企業;舜宇集團在手機攝像模組領域占據國內市場第一位、全球前三位。溫州市裝備制造業已形成特色優勢明顯、集聚程度較高、產業鏈配套比較完整的產業;電器、泵閥已成為全國重要產業基地,激光與光電成為科技部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一是產業支撐作用有待進一步提升。盡管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好于總體經濟狀況,但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量不高,占GDP比重不足8%,占規上工業比重不足30%,且浙江多數企業仍呈現低小散特點,多處于產業鏈低端,產品附加值不高,難以為轉型升級提供有效支撐。二是自主創新水平仍有不足。浙江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領域部分產品已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但是部分原材料或者生產設備等關鍵環節嚴重依賴進口,市場競爭力不足。三是高精尖專業性人才仍然稀缺。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人才精英的依賴性比傳統行業更強,而產業發展中招工難、技工荒、人才留不住等現象普遍存在。四是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突出。由于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上存在的差異,再加上工作力度、路徑選擇等因素,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突出。2017年,杭州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979億元,而麗水僅為32億元,全省平均增幅11.1%,有6個市的增幅不到兩位數,足見一斑。
強化規劃引導。2013年以來,圍繞貫徹落實《關于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浙委〔2011〕76號),推動省促新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紛紛出臺實施相關產業領域專項規劃或行動方案,如《浙江省高技術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浙江省信息經濟發展規劃(2014-2020年》《浙江省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浙江省“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浙江省新材料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浙江省文化創意服務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浙江省電子信息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等,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入發展。2017年9月,由省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實施了《浙江省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行動計劃(2017-2020)》(浙政辦發〔2017〕100 號),成為新時期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的行動指南。
注重載體建設。推動杭州申報國家高端軟件及應用系統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并于2015年成功獲批,獲得國家財政6250萬元支持。推進新興產業特色小鎮建設。加強杭州青山湖科技城、未來科技城、寧波新材料科技城、嘉興科技城、舟山海洋科學城等建設。推進建設機電裝備、新材料、紡織皮塑等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杭州軟件、信息、生物、動漫和寧波新材料等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積極培育生物技術產業基地,發展壯大軟件、集成電路、動漫基地,做大做強新材料等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推動高新園區提升發展,實現全省高新園區集聚1/3的高新技術企業、2/3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貢獻60%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0%的高技術服務收入。推進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寧波、溫州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推進浙江唯一的大科學裝置——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建設,成立之江實驗室,謀劃和建設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國家信息經濟示范區,創新平臺能級進一步增強。
推進項目實施。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等前沿產業領域,組織啟動專題重點研發計劃,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全面對接國家信息惠民、寬帶中國、智能制造、高性能醫學診療設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穩步推進20個智慧城市示范試點項目,安排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超過1.8億元。加快推進波音737MAX飛機完工和交付中心項目、航天科技臺州無人機項目等重大產業項目。實施“互聯網+”重大工程項目,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狠抓技術創新。2012年,浙江啟動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建設、重大瓶頸技術攻關、實施青年科學家培養計劃三位一體的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試點。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席會議機制,成立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試點專家指導組,落實省財政專項資金,編制試點實施方案,以龍頭骨干企業為依托,分批分步推進電動汽車、船舶產業、氟硅新材料產業、太陽能光伏產業、現代醫藥產業、智能紡織印染裝備產業、物流裝備、環保裝備、農用機械裝備等技術創新試點,建設一批重點企業研究院,構建新興產業技術創新體系。2017年以來,省政府又推進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設立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專項激勵資金,支持各地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
完善工作機制。從省級部門層面考慮,可由省級一個部門牽頭負責一個或幾個產業領域,其他部門配合。比如智能電動汽車、現代物流裝備、現代環保裝備等產業,由省發改委牽頭,科技、經信、人力社保、教育等部門配合;智能紡織裝備、船舶裝備、智能制藥裝備、分布式光伏裝備、智慧城市大型操作系統、云工程與云服務、工業信息工程公司、裝備電子、集成電路、大數據等產業,由省經信委牽頭,發改、科技、人力社保、教育等部門配合;氟硅新材料、現代農業裝備、醫療裝備、智能泵閥管網裝備、智能機器人等產業,由省科技廳牽頭,發改、經信、人力社保、教育等部門配合。省級牽頭部門建立全程跟蹤協調服務機制,定期、不定期地召開專題協調會議,進行“店小二”式跟蹤服務。從省市縣三級,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實行政策聚焦、上下聯動,凝聚整體合力。比如,對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建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5%以上的,省財政安排一次性補助1000萬元,并每年安排一個省級攻關課題,補助150萬元,所在地市或縣(市、區)同比例配套,企業自身投入不低于政府補助總額。這樣左右協同、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創新了政府機關的運行模式,促成了部門與部門、上級行政機關與下級行政機關的務實合作,提升了服務效率。
強化要素保障。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全面取消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行政審批事項,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積極發展創投,創新科技金融服務,引導銀行擴大信貸支持力度,緩解新興產業領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著力建設留學人員創業園、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各類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載體,推進高校、科研院所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引進和培育高層次人才。加大財政支持,從2011年開始,省財政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堅持統籌使用、突出重點、協同集成的原則,集中財力推進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示范試點和推廣應用。目前,共有財政專項資金5.4億元,重點支持智慧城市建設、云工程與云服務產業、工業設計發展、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首臺(套)產品及重點企業研究院建設等。探索實行“創新服務券”等購買公共服務方式,推動科研設施和儀器設備等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建立健全統計、監測、分析、評價等工作制度,加強簡報工作和媒體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