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最近,朋友圈愿意付費讀電子書、聽網課或看視頻的人越來越多,課程內容既有金融、管理、科學等專業課程,也有養生、美食、育兒等日常生活課程,所涉領域甚廣,形式甚多。對于這種有償的知識分享,業界還有一個專有名詞——知識付費。
顧名思義,知識付費就是支付一定費用以獲取各類學習知識,或請專業人員答疑解惑。事實上,知識付費并不是新鮮玩意兒,從前大家獲取知識、答疑解惑也需要付費,比如購買書籍、聘請老師、參加培訓等等,這些傳統的圖書出版、教育等也都屬于知識付費范疇。互聯網時代的知識付費,是借助于互聯網平臺進行知識有償共享的一種互聯網經濟模式。
知識付費的興起,得益于以下三方面:一是抓住了信息化時代人們對知識的強烈渴求。社會的快速發展使人們不斷體會到“知識恐慌”“能力危機”,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終身學習的迫切需求,傳統的教育資源已無法滿足教育需求,這為知識付費的興起提供了足夠的社會需求。業內報告顯示,63.6%的受訪者使用知識付費產品的目的是獲取專業知識,50.3%的受訪用戶是出于興趣愛好而使用知識付費產品。
二是為知識付費的意愿和習慣逐步形成。對知識需求強烈的群體以中產階級、準中產階級為主,他們同時擁有較強的支付能力,對能實現自我提升、實用性強的知識具有較強的付費意愿和一定的付費能力,是知識付費的種子用戶。還有伴隨著互聯網發展成長起來的95后和00后這批新生代,為內容付費的觀念已形成,是知識付費的潛在用戶。
三是在信息泛濫的互聯網時代,盡管網上有大量免費信息,但尋找有價值的信息越來越難,成本越來越高,用戶為了快速、準確獲取有用信息,愿意為此支付一定費用。
這種便捷、高效的新型學習方式很好地契合了市場需求,迅速得到用戶認可。知識付費平臺發展至今僅用了短短兩年左右時間,給廣大用戶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但總的來說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也存在不少問題。
知識含金量不高。作為以內容為產品的平臺,高質量的內容是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但知識付費平臺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現象突出。有的平臺標題和包裝很吸引人,甚至通過名人效應吸引用戶,而實際內容缺乏深度;有的產品內容“前后不一”,免費試聽部分質量很高,但收費以后則立馬縮水、偷工減料;有的平臺內容同質化嚴重,市場區分度不高,與消費者預期相差甚遠,導致平臺的完課率、復購率低,對用戶缺乏長期吸引力。
權益保護不到位。知識傳播新載體大量涌現,而知識產權保護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監管措施也還不到位,使得很多侵權行為無法界定。一方面,共享知識產品的版權界定相對模糊,無法杜絕對已經售賣的知識的二次傳播和交易,知識產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另一方面,平臺的內容審核機制不完善,尤其是對一些互動性、即時性強的產品,如問答、直播、視頻等,缺乏與之相適應的審核技術,可能導致一些侵權產品或者粗制濫造的內容進入平臺,損害用戶權益。
盈利模式不明。知識付費彰顯了對知識的尊重,但目前平臺單靠出售知識產品獲得的收入十分有限,而平臺要集聚大量分享群體、制作高質量內容則需要很高的成本投入,大部分平臺仍需通過大量的廣告彌補支出,真正有效的盈利模式還在探索中。
目前知識付費產業的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市場前景看好,業內預計到2020年,知識付費產業規模將達到235億元。面對知識付費如此之大的市場潛力,如何讓知識付費物有所值,以下方面不可忽視:
一是堅持“內容為王”,完善學習體驗。有調查顯示,48.9%的受訪用戶期望知識付費平臺提高產品的性價比,41.8%的受訪用戶期望提高內容質量。可見,“內容為王”是知識付費領域的基礎共識。如何爭取做出高質量的內容應該是每一個知識付費從業者的追求,也是留住用戶的根本。
二是細分市場,實現差異化發展。未來的知識付費市場一定不是大而全的,平臺的垂直細分化和專業化特征將更明顯。因此,如何細化深耕內容,解決用戶的核心知識需求,是知識付費平臺必須關注的問題。
三是完善監管,維護市場秩序。要進一步完善適應知識付費特點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并提供相應的維權渠道,完善糾紛解決機制。加快形成規范性的行業標準,對行業從業者進行嚴格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