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當前,健康越來越成為影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所謂“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說的就是健康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意義。
而在廣大偏遠貧困地區,因病返貧、因病致貧仍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場大病全泡湯”仍是農村群眾面臨大病時的真實寫照。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我國近40%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是因病致貧。因此,醫療扶貧是解決因病致貧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精準扶貧的國家戰略實施中,健康扶貧成為重中之重。
前不久,筆者因工作需要前往青海省海西州,對浙江援青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實地調研。調研中發現,當地百姓對浙江的醫療援助項目感受頗深,普遍認為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除醫療設備援助、醫生援助、醫療下鄉等傳統幫扶項目外,依托“互聯網+”技術的新型醫療幫扶模式開始嶄露頭角。海西州人民醫院與浙大一院合作開展了互聯網醫院遠程援助項目,通過開展遠程教育培訓、遠程影像診斷、危重疑難病例遠程會診等,全面提升了當地醫療服務水平,滿足了當地老百姓多層次、多維度的醫療服務需求,成為醫療對口支援工作的又一新舉措。
如今,互聯網醫療的功能已從起初的網上掛號、線上咨詢,逐步擴展到核心的診療環節,互聯網技術與醫療資源的深度融合有效突破了醫療幫扶的諸多局限性,可以成為貧困地區破解醫療資源匱乏等問題的重要推手,使健康扶貧更精準、更高效。
首先,解決貧困群眾“就近就醫”的難題。貧困地區大多處于偏遠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比較滯后,醫療衛生資源嚴重不足,人才匱乏。與此同時,我國優質醫療資源總量相對不足,且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突出,無法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就醫需求。通過互聯網醫院的形式,建立基層醫療機構與大醫院的遠程醫療協作網,通過遠程診斷、遠程會診、遠程監護等先進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共享程度,縮小城鄉醫療衛生差距,使偏遠地區的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大醫院專家的幫助,有效緩解邊遠地區群眾看病難題。
其次,提升基層醫生的醫療水平。在遠程會診過程中,實際會診案例對基層醫生起到了現場教學的培訓效果,有利于提升基層醫生的臨床水平。如青海省海西州人民醫院依托浙大一院的遠程教育平臺開展在線醫學教育培訓和聯合會診,有效提升了當地醫療衛生隊伍的臨床診斷能力和服務水平。
第三,提高基層醫療資源利用率。過去老百姓對基層醫院不信任,有病就往大城市大醫院跑,基層醫療機構對留住病人和醫生“有心無力”,陷入既缺醫生也缺病人的惡性循環。通過互聯網醫療的資源共享,基層醫院可以與合作的大醫院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遠程診斷,大大提高基層醫院“看得好病、就近看病”的能力,既減輕了患者外出就醫負擔,也提高基層醫療資源的利用率。
正因為如此,“互聯網+醫療”正在成為國家力推的重要舉措。最近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從推進實施健康中國的戰略高度,對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作出了政策安排,其中特別強調“中西部地區、農村貧困地區、偏遠邊疆地區要因地制宜,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引入優質醫療資源,提高醫療健康服務的可及性”。
“互聯網+醫療健康”預示了未來衛生健康服務模式的新方向,但目前畢竟還是新生事物,還處在探索嘗試階段,尤其是如何在扶貧援助中應用推廣仍有待進一步探索實踐,下階段還需在以下方面繼續努力。一是加快搭建功能齊全的在線醫療資源共享平臺,形成覆蓋各個層級醫院的醫療服務網,增加網上醫療資源的供給。二是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的標準化建設,制定硬件設施、診療過程、診斷結果等方面相應的標準,以保證患者互聯網診療的質量與安全。三是加快“互聯網+醫療”向基層下沉,偏遠貧困地區條件設施落后,往往又是醫療需求最迫切的地區,要加快互聯網醫療在縣鄉醫院的配備,打通群眾就醫問診“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