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瑛
袁家軍省長在4月2日的省政府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提出要“把數字化轉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并強調要以政府數字化轉型為先導,撬動經濟和社會數字化轉型。
政府數字化轉型涉及諸多方面,其中,意識觀念轉型是前提,政府職能轉變和流程再造是關鍵,而數字化則是基礎。浙江歷來在政府數字化建設領域處于全國前列,先后通過實施“金字”系列工程等電子政務項目,推動政府部門數據大量匯集;通過深化推進“四張清單一張網”“最多跑一次”改革,助推打破數據孤島;通過構建線上線下服務相結合的一體化新型政務服務體系,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共享“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的獲得感。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發布的“年度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顯示,2015-2017年,浙江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連續三年居全國第一。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浙江政府數字化領域仍有一些“老頑疾”尚未根治,仍有一些“硬骨頭”需要啃,仍有一些“攻堅仗”需要打。
首先是數據歸集。當前政府歸集數據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于部門報送,直接針對數據源頭——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或個人,利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智能終端自動采集的數據相對較少。部門出于某種目的存在的對原始數據進行“二次加工”的可能,大大降低了政府數據的真實性和可信性。與之相對,掌握在中介機構、社會組織和平臺型企業手中的海量數據,往往是不加修飾、更具價值的“一手”數據。
其次是數據共享開放。最近,聽得一則趣聞,浙北某縣的行政服務中心窗口,整整花了半天時間辦理一個日常可以“60分鐘快辦”的不動產交易登記事項,原因是在民政部門婚姻信息未充分共享的前提下,服務中心窗口人員需通過傳統方式人工審核當事人“三婚三離”的婚姻關系。數據壁壘對政府辦事效率的影響可見一斑。另據省委網信辦提供的統計數據,浙江已經對外開放的282個數據集,多是單位地址數據、政府審批統計數據,涉及經濟運行、實時交通、物價等與民生信息相關領域的數據相對較少,元數據也不盡完善。
再次是數據應用。政務大數據的分析應用需要大量先進技術和人才的支撐,單純依靠某個政府部門的內部力量很難完成。但與此同時,很多具備數據處理能力的市場主體,尤其是了解政府需求、熟悉政府業務的智庫機構卻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所幸的是,已有一些開明的市縣通過政企合作、政事合作,打造出諸如“城市數據大腦”“工業企業大數據管理平臺”等典型案例,但此類“盆景”要變成“風景”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最后是數據安全。當前倚重單一企業主體近乎壟斷性地建設大數據云平臺,存在潛在的安全隱患,迫切需要政府及時加強有效監管,重點是圍繞數據產權界定、數據隱私保護、政企責任歸屬等方面建立一整套體系性的、嚴密的數據規范和標準,確保在尊重數據所有者權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發和釋放大數據建設和應用參與主體的技術紅利、創新紅利。
作為數字經濟先發省份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者、先行者,當前的浙江更需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地堅持“兩個一”,既要把數字經濟作為“一號工程”來抓,又要緊緊扭住“最多跑一次”改革這個牛鼻子,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力爭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現政務數據資源快速流動、充分共享、有序開放、有效應用和安全管理,夯實政府數字化轉型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