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惜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周年,對浙江來說,更是“八八戰略”實施15周年的重要節點。立足于時代轉型發展的關鍵之處,5月9日,時隔14年,浙江再次召開全省對外開放大會。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浙江對外開放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17年,全省貨物貿易出口居全國第三位,出口占全國的份額達到12.7%;引進外資居全國第五位,占全國比重為8.4%;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居全國第三位,達到83.1億美元。
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要繼續保持浙江開放型經濟的先發優勢,就必須吹響新號角、整裝再出發,堅持以“一帶一路”統領浙江新一輪對外開放,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爭當新時代全面擴大開放的排頭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戰略是行動的指引。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歷史使命,也誕生了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指導思想與戰略方針,成為探索開放之路上的指路明燈與力量源泉。
自1978年寧波港啟動對外開放,浙江依托政策紅利和港通外貿的優勢,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縣縣有外貿”的商業傳奇,一改物資匱乏、信息閉塞、生活貧困的落后面貌。新世紀之初,面對加入世貿組織的重要機會窗口,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以卓越的全球意識和戰略眼光提出了指向未來的“八八戰略”。2004年全省對外開放工作會議召開,提出要實現從“外貿大省”向“開放大省”的跨越,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在“八八戰略”的指引下,浙江開放型經濟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從2005年到2011年,浙江對外貿易連續跨過三個千億美元臺階。2017年,浙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額占全國的15%、投資額占全國的5.7%,境外投資總額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然而,與周邊兄弟省市相比,浙江開放型經濟前有“標兵”、后有“追兵”態勢十分明顯。同時,全球經濟下行中單邊主義盛行、貿易保護主義頻頻抬頭,對價值鏈頂端高地的爭奪要求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浙江開放型經濟亟待轉型升級。
此次召開的對外開放大會重新校準了戰略定位,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全面推進建設“開放強省”的新戰略。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在會上發表講話,指出“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外開放重要思想為引領,牢固樹立開放強省鮮明導向,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在風云激蕩中不斷開辟對外開放新境界,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在講話中,車書記還明確了全面開放七方面重點工作,提出聚力實施“十大舉措”,以確保“開放紅利”繼續成為浙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
從“外貿大省”到“開放大省”,再到“開放強省”,幾字之差的背后是浙江對國際經濟新形勢的深入把握,是在審時度勢中擘畫開放新圖景的戰略考量,是對提升新一輪對外開放水平的目標指引,勾畫出浙江全方位聯通世界、全省域優化布局、全領域拓展深化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開放強省”戰略安排,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對外開放重要思想的學習與踐行,承接了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的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大決策部署,開啟了浙江開放型經濟高層次高質量發展階段。站在歷史轉進的關鍵節點上,推進浙江對外開放的各項重大實踐,對開放的領域布局、路徑選擇、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車書記在對外開放大會上指出,新時代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首要任務是實施打造‘一帶一路’樞紐行動計劃,全面增強樞紐功能。按照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總體部署,激活開放元素,強化開放優勢,補齊開放短板,推動省域開放層次全面提升”。
海鐵聯運提高運輸效率,東西聯動提升開放水平。2004年,寧波-舟山港一體化進程啟動,發展至今成為了全球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與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開通了235條航線,向東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互聯互通,成為了大灣區建設的重要門戶與關口;2014年,“義新歐”中歐班列從義烏首發,至2017年底,已開通9條運輸線路,往返運行304次、運送25200個標箱,向西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成為大通道建設中重要一環。今后,要對標世界一流水平,打造寧波舟山國際樞紐港和“義新歐”班列統一品牌,將寧波舟山港建成運輸效率最高、服務質量最優的國際強港,把“義新歐”班列打造成全省統一的中歐班列品牌,努力成為國內運營效益最好、市場化程度最高、競爭力最強的中歐班列。
轉變開放重點領域,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過去對外開放主要集中在制造業領域,新一輪對外開放,服務業領域開放是重點。進一步擴大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的對外開放,以對外開放提升浙江服務業的效率和水平。在對外貿易方面,積極推動對外貿易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成本、價格優勢為主向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在促進外資增長方面,大力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全面改善外商投資環境,完善對外開放法治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對高端制造、高新技術、信息產業、生物醫療等領域的引資力度;在新貿易、新業態培育上,推進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2.0版,建設有影響力的國際油品交易中心和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打造以數字貿易為標志的新型貿易中心,探索“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在人文交流方面,打造國際人文交流平臺,重視人才資源,推動國內外高校、機構的文化學術交流,鼓勵各類群團組織和民間組織加強對外交流,深化與世界各地浙籍僑領、僑商、僑團、僑企的聯系,更好發揮民間外交在國際人文交流中的作用。
改革促開放,制度創新為開放注入新動能。一方面,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動各領域改革,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對標國際最高標準,破障礙、去煩苛、筑坦途,推動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使各領域營商環境指標達到國際公認標準的先進水平,使企業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全面提升。同時,積極利用好自貿試驗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等國家賦予的各項改革試點,在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上不斷探索創新,積極創造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另一方面,通過組建由政府單位、金融機構、專業機構、海外安保、產業專家以及智庫共同組成的境外投資企業服務聯盟,為赴境外投資的省內企業提供全面、可靠、有效、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境外投資服務,為浙江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
1978年,義烏“貨郎”擔出鄉間集市,義烏小商品市場雛形初現。
1980年,溫州誕生中國第一個個體工商戶,浙江民營經濟在爭議中壯大。
1994年,萬向錢潮股票上市,成為中國首家上市的鄉鎮企業,浙商走向資本市場。
2003年,溫州煙具協會打贏中國入世后的首個反傾銷案,“浙江制造”走向全球化。
2014年,阿里巴巴集團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互聯網新經濟領跑世界。
2018年,吉利以約90億美元收購戴姆勒集團9.7%股份,成為戴姆勒最大股東。
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浙商與浙江民營企業始終是浙江發展的兩張王牌。浙江商人向海而生,搏風斗浪,銳意進取,敢想敢拼,引領改革風氣之先。從雞毛換糖、跑供銷起家到異地投資辦廠、開展全球并購,再到信息技術創新,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浙商在廣闊的世界商海中砥礪拼搏,馭風前行。
浙商是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的主力軍,民營企業是浙江開展進出口貿易、對外投資的核心引擎。浙商投資的足跡遍布全球145個國家和地區,在海外創辦了20多個專業市場,在境外牽頭創辦了6家經貿合作區,其中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有4家,占全國總數的五分之一,數量位居全國首位。2017年全省民營企業進出口1.81萬億元,增長15.5%,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70.8%。如今萬向、吉利、龍盛等一批龍頭企業也正積極開展全球布局,構建以我為主的國際化產業鏈。
正如車書記在大會上強調,“在對外開放新征程中,浙商理應有新作為,也必定有大作為”。在浙江走向國際化、參與全球競爭的過程中,必須重視浙商這一浙江最珍貴、最有潛力的戰略資源。動員天下浙商“創業創新闖天下、合心合力強浙江”,需要大力發揚新時代浙商精神,堅定“走出去”的信心,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創新創業,勇攀高峰,實現民營經濟新飛躍。一方面,要支持民營企業向外發展,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拓展更加多元化的市場,通過開展并購重組等方式快速走向世界,開辟全球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形成一批航空母艦級的企業;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引導浙商回歸發展,支持各地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華商之窗”,更好地吸引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回歸浙江,整合和集聚一大批全球性的資本、技術、品牌、人才等高端資源、稀缺資源,服務于浙江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企業轉型升級,促進浙江經濟與浙江人經濟聯動發展,為“兩個高水平”建設注入強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