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延安 俞濱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浙江成長迅速,但信貸支持強度無法滿足其發展需要。
據筆者所在課題組2017年對浙北、浙中、浙南三個區域共6個縣(市、區)、18個鎮(鄉)、51個村取得的558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樣本調查結果顯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浙江成長迅速,規模一般遠遠大于普通農戶,其對人力、機械、技術特別是資金要素的需求更為強烈,尤其需要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但現實情況是,農村金融市場的系統性缺陷以及正規金融機構的信貸配給不足,使得農村地區的資金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正規金融機構融資難的問題比較突出,并且已經成為制約其生產經營的重要因素。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缺少正規金融機構所要求的合格抵押物。調查顯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缺少合格抵押物是其難以獲得貸款資金的最大障礙。在全部申請的479筆貸款中,獲得申請成功的有235筆,其中有168筆是通過抵押金融機構認可的自有房產、汽車才獲得了所需貸款。眾多的經營主體則因為沒有相應的合格抵押物或者擁有的合格抵押物價值過低而未能獲得申請貸款。目前,農村金融機構所認可的抵押物僅有部分房產以及一些大型機械設備等,范圍較窄。而我國相關法律明確規定:耕地、宅基地等歸集體所有的土地資源不能作為抵押對象。同時,目前我國還不允許城鎮居民購買農村的宅基地和住房,而且許多農村住房被認定為違規小產權房,這就使得農村住房的交易范圍極為有限,農村房產的價值大打折扣。因此,即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自有住房可以抵押,金融機構認可的抵押價值也比較小,從而大大降低了其正規信貸可獲得性。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實力仍需進一步增強。調查顯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亟需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發揮規模效應,提高自身實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土地經營面積多集中于100-500畝,有344家,占調查總樣本的61.65%;其次是500-1000畝,有103家,占調查總樣本的18.46%,100畝以下的有70家,占比12.54%;而超過1000畝的有41家,占比僅為7.35%。當前浙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處于發展階段,自身資產還不多,能成為農村金融機構合格抵押物的資產更少,而且用于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農用機械變現能力較差,農村金融機構根本不愿用來抵押。同時,許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內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財務報表不達標等問題比較突出,使當地農村金融機構難以全面、準確地了解其日常經營和資產負債情況,因而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存在擔憂。
農村金融機構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調查顯示,當前浙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增長迅速,資金需求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規信貸資金需求量最多的區間在50-100萬元之間,有159戶,占需要信貸總經營主體數的41.84%;其次是20-50萬元的區間,有110戶,占比28.95%;正規信貸資金需求量在100萬元以上的有84戶,占比22.11%;而規模相對較小的20萬元以下資金需求量的只有27戶,占比僅為7.11%;380戶有正規信貸資金需求的樣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平均資金需求量為97.69萬元,這一需求水平要比一般農戶的資金需求量大得多,基本和一家小型企業的資金需求量相當。農村金融機構面對數量不斷增長的農業經營主體融資規模,還沒有及時完善和創新信貸管理模式,在發放貸款時往往優先選擇具有一定規模和已經取得市場盈利的相對成熟的農村龍頭企業,大量具有家庭經營特征的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則難以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資金。農村金融機構還沒有建立起針對不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差別化的信貸管理體系,這也是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農業保險體系建設亟需進一步加強。調查顯示,當前農業保險體系缺位現象比較突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生產項目完全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農業保險的比例高達73.25%,生產經營風險完全由目前實力不強的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自身承擔,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機構對這些新興農業經營主體風險水平的評價,從而加劇了農村金融機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惜貸”情況的發生。農業是自然生產與經濟生產相交織的特殊行業,不僅要面臨市場的波動,還要承受因發生自然災害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而農業保險則是降低農業生產經營風險、保護生產者利益的重要舉措,有利于降低農村金融機構對經營主體出現經營損失而不能按期歸還貸款的擔憂。但是,由于農業生產的固有特點,農業保險實施難度大、回報率普遍較低,加之相關制度規范建設上不夠健全,這就使得以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的保險公司在引入農業保險方面缺乏動為,造成農業保險的供給嚴重不足,農業保險體系缺位。
深化農村制度改革,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抵押水平。第一,繼續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的開展,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抵押奠定堅實基礎。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進程,推動規范流轉,激活農地抵押市場,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抵押水平。第二,建立完善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提高農村各類資產的流通能力。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逐步在試點地區率先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綜合性農村產權交易,為農村產權交易和產權融資搭建平臺,推動農村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進程,將農村集體類產權及個人房屋等產權,納入有形市場進行公開交易,有序流動。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農村產權交易的信息網絡平臺,為處置農村抵押資產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第三,根據各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和對資金的需求情況,因地制宜,有計劃地逐步推進擴大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試點。
推進農村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融資效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不同于普通農戶的信貸特征表現,因此,農村金融機構要加大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的創新力度,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經營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差異化資金需求,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方案。對于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重點探索以農機具、存貨、大額訂單等為標的的抵押業務,創新開展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營銷貸款相關產品;對于以經濟作物種植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重點探索以大棚設施、現金流以及應收賬款等為標的的抵押業務;而對于以養殖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重點創新生產廠房、庫存產品、水域灘涂使用權等為抵押的貸款業務;針對資信情況較好、資金周轉量較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積極探索發放信用貸款。同時,農村金融機構要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要對其生產經營狀況、貸款規律、償債能力、信用狀況有更加準確的了解,優化服務,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效率。
優化農村金融生態體系,改善融資環境。一方面,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對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的信用評價制度,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評價與信貸投放相結合,探索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納入征信系統管理,支持信用狀況良好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融資。另一方面,加強包括農業保險體系在內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業保險體系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多元、快捷、高效的保險服務,進一步豐富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種類,努為改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環境。
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人才隊伍,釋放農業農村活力。一是要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才隊伍的政策扶持力度。縣財政部門可設立人才隊伍培訓教育的專項資金,用于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教育培訓。二是要建立健全農民職稱評審等激勵機制。制定以個人學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的評價標準、認定程序和實施辦法,健全農民職稱評審制度。政府應加強對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引導與扶持,從項目立項、技術支持、資金投入、金融支持、保險和稅收等多角度加以扶持。三要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規模,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管理能力和經營能力。加大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科學化和有效化生產管理,增強對策導向以及市場信息的辨識力度,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穩步推進品牌經營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增強自身綜合實力,提高金融機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