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民
正月初三,筆者回到了家鄉——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橫路村。橫路村位于平水鎮最西側,是區里相對比較落后的村,面積6.1平方公里,總人口1792人,人均耕地面積0.58畝,山林面積6966畝。從家鄉的“村頭、路頭、墻頭、田頭、人頭、桌頭、玩頭”七個“頭”所見,感受了近年來村里的變化,心里有幾點“想頭”。
先來說說七個“頭”的變化。一是村頭。村頭原來有兩株大楊柳樹,沒有村名。現在是氣派的青石牌樓代替大樹成為村頭醒目的標志性建筑,開車回家,看到村名就知道要拐彎了,不會再錯過。二是路頭。村里的泥路澆筑成了水泥路,下大雨不再怕泥水濺到身上,開車也不會像開在彈簧床上了。穿村的馬路兩邊有了簡單的綠化,路邊新建了公共廁所、垃圾中轉站、宣傳欄等設施。盡管路變寬了,也變整潔了,但春節期間,隨著村民私家車的增多,停車難、堵車等問題也出現在村路頭。三是墻頭。以前斑駁不齊的墻頭、破敗不堪的危舊房,通過村立面改造,變成了白墻黛瓦,整齊劃一。黨的路線、政策標語上了墻頭,山水風情、民間故事的水墨畫也穿插其中。家家戶戶的墻角都放著標明“不可腐爛”“可腐爛”的兩個垃圾桶,垃圾分類走進了村里,但是打開蓋子一看,還是沒有完全區分放置。四是田頭。冬季的田頭,稀稀疏疏種著青菜、蘿卜等當季蔬菜,拋荒面積較多。村路邊幾塊田地種植了一些苗木,一些田頭還留有違章建筑拆除后剩下的破瓦殘渣。靠村山頭,原先整整齊齊的茶樹林,好多已被灌木覆蓋,顯得有點凌亂。五是人頭。過年的回鄉潮,讓原本只有“386199部隊”(婦女、兒童、老人)留守的村莊一下子熱鬧起來。要說人們身上第一眼感覺改變最大的還是衣服,以前戴氈帽、穿青衣的老人,都穿上子女們買來的棉衣、羽絨衣,年輕人的衣服都跟著城市的潮流款式,小孩子們穿著各色衣服,如花壇里的小花朵。六是桌頭。小鮑魚、多寶魚、三文魚、梭子蟹等各式海鮮爬上了農村八仙桌頭,但我還是喜歡吃“臘霉醬腌糟”。車厘子、火龍果、山竹等洋水果擺上了桌頭,砂糖桔代替了本地桔,和蘋果梨等傳統水果比起來它們更受歡迎。黃酒、糯米白酒不再唱主調,席間增加了白酒、紅酒。七是玩頭。村里廣播放著耳熟能詳的蓮花落,村曬谷場一角擺放著幾組健身器材,但明顯很久沒有人碰了。年輕人聚在一起主要是打麻將、翻牛牛,守在電視機前的主要是老人、孩子。新改造的農村文化禮堂顯得有點冷清,據說平日里派的用場就作為村里人紅白喜事的場地。
看了村里七“頭”,結合自己在城鄉體改處兩年多跑鄉村的體會,心里也有了幾點“想頭”。一是農村規劃。農村規劃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的思維來做,應當充分考慮原有、歷史、風俗、文化等實際情況進行提升。如村頭的牌樓,不能做成千篇一律,要去標準化,保留鄉土氣息。要注重舊村改造和新房建設的有機統一,不能只停留在墻體表面的粉刷,實現鄉村與山野的協調、自然與人文的呼應、休閑與體驗的融合、旅游與生活的互生,特別是鄉村旅游資源比較好的村,要規劃生態停車場,為發展農村經濟留有空間。二是農村建設。農村建設薄弱點是“二網一生態”,即地上交通網、地下管道網、鄉村生態。交通網,鄉村要積極打通對接高速、國道、省道等主動脈的毛細血管,讓城鄉融合更為緊密;管道網,農村的供水、排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標準還有待提高,特別是電力,常常一開空調就跳閘;鄉村生態,分類垃圾桶不能成為擺設,要引導,要真正做起來。將鄉村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是實現“三生融合”的基礎,也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三是農村經濟。加大農民互聯網知識的培訓,把更多農產品變為暢銷品,使田地對農民更具吸引力,讓農田成為農民的錢袋子,減少拋荒田地;加大發展休閑農業經濟,把“苦農業”變為甜體驗,休閑觀光農業既是農業生產,又是居民觀光休閑好去處;加大發展旅游經濟,把舊農村變為新景區,要充分挖掘“千年古村、李氏宗祠”旅游內涵,開發祭祀日、耕種節等農村生活體驗項目,依山水態勢建造自行車騎行道、景觀游步道、親水溪步道等慢生活設施,合理改建危房、老房、閑置房發展民宿,做好旅游經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