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龍
利用春節假期回新昌老家探親之機,選擇城郊村、鎮邊村、山區村等三個不同類型的鄉村開展典型調查。通過調研,了解到低收入戶增收四方面基本情況:
一是山區新昌縣低收入戶的增收成效好于平原嵊州市、濱海上虞區。2014年新昌縣委、縣政府實施低收入農戶收入培增計劃,實施了產業開發、就業創業、結對幫扶、社會救助、服務提升、改革創新等六大工程,整合了縣13種財政扶貧資金以及信貸扶貧資金和社會扶貧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新昌縣每年籌集2000萬元統籌用于扶持低收入農戶和扶貧重點村發展,財政每年安排奔小康資金1000萬元以上。到2017年底,全縣398個行政村,低收入農戶5267戶、8122人;浙江省的貧困戶標準是年人均純收入在4600元以下(全國貧困線為2300元/人·年),共504戶、948人;鞏固4600人員108戶、192人,基本上是殘疾人和五保戶,由民政部門低保救濟693元/人·月。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2158元,增長13.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41元,增長9.7%。平原嵊州市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2030元,增長13.1%;濱海上虞區11889元,增長13.23%。
二是要靠人去改變農村低收入狀況。經過40年改革開放,地域性的發展因素已經發生轉變,人力作用已成為決定鄉村和家庭富裕的主要因素。相對而言,城郊村有機會被征地拆遷補償獲得一次性的原始資本,再將房產出租就可輕松過上安逸生活,而山區村只要有好的村領導班子、致富帶頭人,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也能使村民富起來。如外婆坑村在25年前是遠近聞名的光棍窮山村,1992年該村委抓住紹興市計劃委員會結對幫扶機會,修建公路,發展名茶,一點點改變窮山惡水面貌,現已發展成為名茶民族文化旅游村。
三是現在的浙江農村,只要會經營、能勞動的,就沒有貧困戶。筆者父母已七八十高齡,仍居住在山村,繼續在田地里勞作,每月有400多元農村老干部和老人補助,以及春茶加工出售的現金收入,省吃儉用已足夠,不僅不要下一代的資金補助,還可以貢獻出倆老種的蔬菜、瓜果等農特產品。
四是逆城市化是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山區農村景色好、空氣清新、農特產品豐富多樣,更能滿足城里人多樣化需求,身心健康更宜居,是退休后群體向往的地方。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農村的交通、水利、衛生、互聯網等基礎設施,農村前景更加美好。
當前農村主要困難戶有三類:一是沒享受到惠農政策的實際困難戶。由于村干部工作不夠細致、困難戶的脾氣性格、申請材料不全等原因,使部分低保邊緣戶和部分實際困難戶錯失救助。二是生活不能自理的救濟對象。優扶對象獲取得政府的資金和實物,如安排合理,生活過得愜意,但這些人不會統籌過日子,生活質量難以改變。三是遇到大災大病的突發戶。雖實現了大病保險全覆蓋,財政補助逐年提高到每人每年420元,但遇到大病或大災,家庭負擔也承受不了。
筆者建議:一要改進鄉(鎮)村干部的優扶工作。健全鄉村救助體系,推進“低收入農戶相對集中村”、老人和殘疾人生活保障和建設項目,優先申報“一事一議”財政獎補,使困難群眾遇急有助、遇困有幫,讓社會充滿關愛和溫暖。村干部要經常關注新出臺的惠農政策,規范運作,提高申請的專業水平;勤溝通,多跑腿,村干部要多與鎮(鄉)政府和縣級有關部門聯系,實施好民生項目,爭取補貼政策到位。
二要豐富和完善救助方式,健全扶貧幫困機制。落實臨時救助、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制度,合理確定救助供養標準,完善工作機制,公開低保救濟對象。對經過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要繼續堅持并不斷完善;優化政策供給,增強政策舉措適應性,給基層精準施策創造成更大的自主空間,支持地方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創新。充分運用扶貧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動態監測工作,做到精準施策,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
三要不斷加大惠農政策的力度。擴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蓋面、擴大獲得社會救助的覆蓋面,按經濟增長同比提高低保人均補助標準,調整農村養老金政策,農村養老金制度不斷升級。
四要培育農村經濟發展高地。新昌縣發展特色農業對農民增收作用明顯,僅名茶一項為全縣80%的農戶創造戶均年收入上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