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防控風險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提高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深化審計準則改革工作,2016年12月,財政部印發《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504號——在審計報告中溝通關鍵審計事項》等12項準則(以下統稱新審計報告準則),并自2017年1月1日起率先在A+H股公司以及按照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審計的H股公司實施。首年實施情況平穩有序,新審計報告準則對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審計報告信息含量的作用初步顯現。
2017 年是新審計報告準則實施的第一年,共有12 家會計師事務所對119 家上市公司按照新審計報告準則出具了審計報告。其中,96 份為A+H 股公司供內地使用的審計報告,20 份為H 股公司的審計報告,3 份為自愿提前采用新審計報告準則的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在119 份審計報告中,發表保留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各1份,其余117份審計報告均發表了無保留意見。新審計報告準則的核心要求,是在審計報告中披露上市公司年報審計中的關鍵審計事項。這就要求注冊會計師強化職業判斷,對審計中最為重要的事項(通常涉及審計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和高風險領域)進行披露,以有效實現提高審計報告信息含量、揭示風險、增強決策相關性的目的。在119 份審計報告中,除1份審計報告因發表無法表示意見按規定無需披露關鍵審計事項外,其余118 份審計報告均披露了關鍵審計事項,共計281 項,平均每份審計報告披露關鍵審計事項2.4 項。119 家上市公司共分布于10 個行業,其中,制造業、金融業、交通運輸業、采礦業的上市公司共99 家,占總量的83.19%。在這4 個行業中,金融業上市公司平均每份審計報告披露關鍵審計事項的數量為3.4 項,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制造業、交通運輸業和采礦業上市公司,平均每份審計報告披露關鍵審計事項的數量分別為2.2、2.2 和2.1 項。在已披露的281 項關鍵審計事項中,涉及最多的10 個主題依次為:應收款項的可回收性,長期資產的減值,收入確認,商譽減值,合并范圍,公允價值估值,存貨跌價,合并、收購、處置、重組事項,稅收有關事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減值。這10 個主題出現的頻次占比高達82.55%。
首批按新審計報告準則出具的審計報告對關鍵審計事項的披露基本體現了新準則要求,關鍵審計事項披露涉及的主題,反映了相關上市公司所處的行業特點和固有風險。新審計報告準則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審計報告信息含量的作用初步顯現,揭示和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的針對性得到有效加強。一是提高了審計報告的信息含量和使用價值。在金融業,作為關鍵審計事項披露最多的主題分別是結構化主體的合并范圍、應收款項的可回收性、金融工具的估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在制造業,披露最多的主題分別是長期資產的減值、收入確認、應收款項的可回收性、商譽減值、存貨跌價。注冊會計師在披露上述關鍵審計事項時,除明確指出具體風險點外,還進一步披露了注冊會計師針對這些風險點是如何審計的,大大提高了審計工作本身的透明度。這些事項的披露,有助于增進投資者、債權人和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和風險狀況的深入了解,審計報告的使用價值有了較大提升。二是促進了審計質量的提高。為了落實關鍵審計事項的披露要求,會計師事務所更加重視對上市公司風險點的識別和評估,更加強化在審計過程中的職業懷疑,并對審計過程中的重點審計程序和結論加強質量控制復核,這些措施都有力促進了審計質量的提高。因香港資本市場也于2017 年1 月1 日起實施了新的國際審計報告準則,經與香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新審計報告比較,內地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中披露的關鍵審計事項的數量、主題及描述整體上均比較接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地審計質量的趨同。三是促進了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信息披露質量的提升。注冊會計師對關鍵審計事項的披露,也促使上市公司必須重新審視其財務報表的披露質量,進而對披露內容按照會計準則要求和注冊會計師的意見加以完善,使得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問題得到一定的改善。四是增進了上市公司管理層、治理層對審計工作內容及價值的了解與支持。實施新審計報告準則后,由于注冊會計師必須就審計中的重要事項與管理層和治理層進行溝通并予以披露,從而使其不僅關注最終的審計結論,還更加關注注冊會計師指出了哪些風險,以及針對這些風險是如何審計的,既促進了管理層和治理層對上市公司風險的掌控,也增加了其對審計工作價值的了解和認同,對審計工作的配合支持程度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