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教學經歷使筆者直覺而深刻地感到: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和學生接觸、交往,但是對他們的興趣、需求、認知、情感等方面的了解真是太粗淺、太有限了,尤其他們內在的思考、想法知之甚少。不了解兒童需求,如何急學生所急?不了解兒童想法,如何想學生所想?不了解兒童困難,如何解學生所惑?
課堂教學是錯綜復雜、變化萬千、動態不居的,面對一群背景各異、基礎不同、智力參差、個性迥然的學生,難道我們還是以聞道在先、先知先覺者自居,依靠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和兒童一般的認知規律,以不變應萬變,而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講授,以取得教學的成功?這種目中無人、一廂情愿的教學再也不能持續下去了!
教學過程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存在的,沒有把握生成的教學是不完美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實施教學方案,是把 ‘預設’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的互動會 ‘生成’一些新的教學資源,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及時把握,因勢利導,適時調整預案,使教學活動收到更好的效果。顯然,適時捕捉、合理利用課堂教學中隨機產生、不期而遇的生成性資源,是課程標準對教師教學行為的期待,也是教師教學機智與實踐智慧的體現。
《上海市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試行稿)》認為:數學教學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積極交往和互動中,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共同發展。這與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2011年版)中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一脈相承的,都十分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而且是學習的主體;不僅是知識的消費者,而且是知識的創生者。 “以生為本” “以學定教” 的課堂,要把學生當作重要的課程資源,加以發現、利用、開發。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盡量放慢教學節奏、調整教學方式、留足探究時間、提供探究機會,放手讓學生自己先想、先試、先做、先探,生成豐富而多元的差異性學習資源,然后組織學生展示、表達、交流、質疑、辯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得,促進了學生的差異發展。作為教師,也同時期望在 “走近”觀賞學生作品、傾聽學生表達的過程中,慢慢 “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感受兒童思維之樹的豐富多彩,欣賞兒童思維之花的美麗多姿,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兒童,更貼心地服務兒童。
教學中有的老師擔心 “放下去,收不上來”,所以時時把控住課堂,覺得還是自己直接教比較省心、放心。這樣的課堂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課堂只見知識的傳遞、技能的操練,因缺少生命的氣息、情感的交流,而顯得死氣沉沉、毫無趣味。如果教師稍微放一放、等一等,就會生成雖參差不齊但豐富有趣的異質性資源,給教師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給課堂帶來生機勃勃的氣息。
在學習 “8加幾”的進位加法時,筆者沒有直接教學,而是讓學生在 “導學單”上,借助回顧 “9加幾”進位加法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探究。從兒童圈畫的情況看 (如圖1),都圈對了,但細致地比較一下,還是可以看出細微差別的。圈畫方式上,圖1b是半圈,并用箭頭表示是與左邊合并的,而其他則是全圈,即將左邊的8根與右邊的2根全部圈在一起,湊成10;圈畫速度上,有的是一步到位,有的則是調整到位,圖1c與其他不同,有明顯的修改痕跡,表明她的思維經歷了從錯誤到正確的修正過程;計數方法上,有的按群計數,有的累加計數,有的逐一計數,圖1e有清晰的一一計數標記,明顯比別人要慢;計算程序上,圖1d、e直接套用 “9加幾”的思路,把第二個加數分成1和幾,而沒有覺察到第一個加數已經發生變化,導致計算結果的錯誤。同時,我們還發現兒童圈畫方法都正確,而計算程序表征時卻有兒童發生錯誤,一則表明兒童對不同操作對象的遷移是不均衡的,圈出的都是 10根,直觀外顯,學生易于遷移;而計算程序的遷移要根據第一個加數 “湊十”,思維比較內隱,所以不易遷移。二則表明有些兒童的實際操作與計算程序是脫節的,在實際操作中,要引發學生數學思考,把操作形成的表象轉化為圖式表象,以促進操作的內化。


圖1
凡此種種,說明在圈畫與計算時兒童的思維活動是不完全相同的,學生之間的思維差異比較明顯,有繁有簡、有快有慢、有直有曲、有對有誤,不僅同一層級內部存在差異,而且層級之間也存在明顯差異。教學中,對于這些生成的異質資源,可以合理選擇,分步展示,予以放大,使學生在欣賞他人中充實自我,在幫助他人中點亮自我,在質疑他人中提升自我,促進每一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認知提升和視野擴展。
對待學生作業中發生的各種錯誤,我們是埋怨?是批評?還是指責?如果我們換位思考,傾聽一下孩子的想法,不僅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而且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正如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所說:“差錯人皆有之,作為教師,對學生的錯誤不加以利用是不可原諒的。”
批改作業時,經常發現有的題目并沒有什么難度,有些兒童卻出乎意料地發生錯誤,而這些兒童往往還是學習成績較好、頭腦比較靈活的孩子。在批改退位減法作業時,筆者又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如圖 2a)。

圖2
什么原因呢?對照一下圖2b筆者一下子全明白了。從圖2b可以看出,原來這道題目有兩組,左邊一組是十幾減8的退位減法,并且被減數是按照從小到大、每次加1的順序排列的,當然差也是按照從小到大、每次加1的順序排列的。說明這些孩子計算這組題目時沒有逐題呆算,而是經過整體觀察發現了題組數據的排列規律,只要算出第一道,下面幾道答案就可以直接推算出來了。在做圖2b右邊一組題目時,這些兒童就按照類似的方法,先算出第一道,然后直接推算出下面幾題結果了。他們注意到了被減數是按照從大到小排列的,加之前三道被減數15、14、13是依次減1的,就以為差也是按照依次減1的規律變化的,受注意廣度的限制,而沒有注意到最后一道被減數11數據發生了跳躍性變化,改變了減1的變化規律,當然差也隨之發生變化了。經過訪談得知,他們確實就是這么想的,沒有注意到最后一題的數據變化。
這個例子說明,兒童的思維是存在一定軌跡的,當按照既定的軌跡思考問題時也是存在思維慣性的。這些兒童雖然做錯了,但是錯得有理!他們的思維超過了大多數同齡孩子,他們注意域更加寬廣,能夠從整體結構上觀察、思考,并能根據題組數據之間的關系,發現規律、利用規律。這樣的做題態度、思考方法當然是值得稱道的。難道這樣的錯例不是好的教學資源嗎?當然,在肯定他們思維的敏捷性的同時,也要友善地提醒他們注意思考的嚴密性。相反,那些不錯的大多數倒可能是平庸的。可見,利用生成的錯誤資源,可以收到相反相成之效。


圖3
“退一步海闊天空!”用在教學中何嘗不是如此?教學中過多的包辦、代替,不僅是教師話語的霸權、權欲的膨脹,反映出對自己的不自信,而且是對學生思維的壓制、對學生生命的忽視,折射的是對學生的不相信!如果我們退一步,學生就可能進十步。課堂的生態、教學的結構將會隨之改變。當然,由此帶來改變的不僅是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面貌,而且還有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固有觀念。
如比較46與38的大小,畫圖表示擺小棒的過程時,有的用豎線代替、有的用圓圈代替 (如圖3a、b),有的單根一一畫出、有的整捆整捆畫出 (如圖3a、 c), 有的只畫圖、 有的數形結合 (如圖 3c、d),有的橫著接著畫、有的豎著對齊畫 (如圖3a、b、g),畫整捆小棒有的用象形圖、有的用抽象圖(如圖 3c、e、g)。 再看學生的想法, 有借助數數來比較的:從38到46加多了 (如圖 3h);有看十位來比較的:40比 30大十、因為 46十位上是4,38十位上是3(如圖3j);還有的能夠借助計算來比較的:46比 38大 8(如圖 3e),你看,雖然沒有學習兩位數減兩位數,不代表沒有學生不知道。
不放手讓兒童涂、畫、寫,真不知道他們的思考方式是如此生動、深刻,這么有意思!他們不僅能夠用不同的方式表征,而且每種表達方法又可能千差萬別。煩瑣與簡約、單一與多樣、圖形與數字、低級與高級、過程與方法、形象與抽象使我們看到不僅兒童的思維有意思,而且有價值。這些豐富多樣、參差錯落的作品不知能為教學提供多少素材、增添幾分樂趣呀!
數學學習離不開解題。學生解題的過程,既是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又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過程。作為教師,不僅要看清學生思考的結果,更要看懂學生思維的過程。教學的價值就在于發現學生思維過程的不同,盤活分散的、沉睡的學習材料,從而加以篩選、利用、放大,成為教學互動的寶貴資源。
這是課堂練習中的一道題 (如圖4):

圖4
雖然難度不大,學生也都能正確判斷,但是學生的解釋卻是千差萬別的。

圖4a、b中都計算了200×9=1800,圖4b多了一句 “1800個字<1800多個字”,就比圖4a更有說服力,說明他注意到題目中的條件小張 “每分鐘打200多個字”,并能反映到解題過程中。不用多費口舌,使人看后一目了然,而圖4a還要再作口頭說明。教學時可以同時展示這兩份作業,讓學生討論哪個表達更清楚。然后再出示圖4c,學生不難看出這是對圖4b的文字解說。

而圖4d、e、f中,學生從小張 “每分鐘打200多個字”這個條件出發,用不等式表示出了小張9分鐘打的字數 “比1800多”,比用等式表示又進了一步。

圖4g、h、j中,學生的表達與上述方法的最大不同,在于已經突破模糊的定性比較,而進入定量思考的境界,這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而圖4g、h與圖 4j有個 “+1” 的細節, 即是 “先乘 9, 再加 1”,還是 “先加1,再乘9”,又可以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加深對條件小張 “每分鐘打200多個字”的準確理解。

教學中,可以按照從模糊到清晰,從等式到不等式,從定性到定量的順序呈現,在展示中學生有比較、有鑒別,在討論中學生有收獲、有感悟。這種“借力打力”的方式在教學中可以經常使用。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展開的過程,無關乎結果,但是對學生思維的清晰性、語言的簡潔性、表達的精確性、邏輯的嚴密性,都是大有裨益的,而這些又是指向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
“對問題的解答,不僅要能列出算式,而且還要有思考的過程”,這是筆者對學生作業的要求。希望通過學生外顯的作品表征,透視學生內隱的思維線索。這是了解學生思維的最好辦法,也是促進學生不斷挑戰、不斷創新的最佳途徑。
這是 “有余數除法”學習后的一道思考題,學生的表征五花八門,學生的思考更令人吃驚 (如圖5):

圖5
圖5中a、b、c雖然都是全部羅列出來的,但是還是有不同之處的。從表示方法上看,a是畫圖,b是編號;從對齊方式上看,a、b是上下對齊著畫的,便于直接看出最后的結果,而c是連續畫的,還要通過數數知道結果;從思考方法上看,a、b是從頭開始畫的,屬于順向思維,c是先計算出要畫12組,畫到60為止,再到過來數,屬于逆向思維。
圖5中d與a、b、c不同,沒有一一列舉,而是省略了其中的若干組,直接畫出最后一組,思維具有一定的跳躍性。無疑,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跨越。
圖5中e、f、g三種方法,連最后一組圖形都沒有畫出,更具簡約性。他們都知道5個一組,第58個是正方形。 “11×5=55” “余下的3個是在第12組里的,每組的第3個圖形是正方形,那么,第12組的第3個圖形也是正方形,所以,第58個圖形也是正方形” “可以畫11次,還剩3個圖形”,或算式或語言,或長句或短語,正是學生思維個性化、特色化的體現。
這些不同之處正是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體會和感悟,進而內化為自己的學習經驗的,成為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能量之庫。
筆者有個教學習慣,就是例題教學也好,習題練習也罷,不是筆者先講解、先指導,而是讓學生先思考、先嘗試。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也在課上了解學情,把握不同層次學生思維的真實水平,便于之后的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這又是課堂練習中的一道題:

由于這種題型學生從未見過,筆者巡視時發現絕大部分學生眉頭緊蹙,無從下手,只有幾個頭腦靈活一點的學生能夠解答。主要有下面三種思路(如圖6):

圖6
當筆者看到圖6中a、b兩種方法時,第一感覺就是她們是湊出來的,不如圖6中c的方法好。因為解法太少,也抱著為其他學生打開思路的想法,還是讓她們上來一起參與交流了。
小張 (解法a):我先把兩種最多的加起來,發現比50還少一些,又選了毛巾和餅干,加起來正好。
小秦 (解法 b):因為 50是整數,所以我先算0.5+0.5、0.3+0.7,然后再分別算出它們整數部分的和,結果正好是50。
小胡 (解法c):我是先把這五種物品的單價全部加起來,發現比50多了4.6,正好是洗潔精。
聽了小張和小秦的介紹后。筆者感到很慶幸,她們的湊不是無目的的瞎湊,湊得在理、湊得巧妙!同時也感到很內疚,怎么能以自己的見去臆測孩子的想法呢?試想,如果教師在學生思考之前就給予指導,那么就很有可能 “好心辦壞事”,既不利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也難以生成多樣化、個性化的資源。這樣的教學,學生可能學得很多、很快,但較膚淺、也不持久。
在收集學生作品,使用學生作品的同時,筆者也在思考:如何發揮這些生成性資源的最大功效,為筆者所用,為教學增色?筆者認為下面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這些作品怎么完成?一般結合相關內容的學習,在課上完成。有的是在嘗試探索階段 (如圖1、3),有的是在鞏固練習環節 (如圖2),有的是在課堂作業環節 (如圖4、6)。當然,也有的是在課外完成的,主要是一些實驗、操作、實踐類的,需要較長時間完成或制作比較麻煩的 (如圖7)。課內的均要求學生限時獨立完成,限時才能提高思維效率,獨立才能反映學生真實的思維狀況。課外的有困難或有需要的,可請他人幫助,但不可以代勞。

圖7
這些作品怎么收集?主要在課上收集。所以,學生嘗試探索環節,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卻是教師最為緊張、最為忙碌的時段。教師需要巡視全班,尋找各種典型或有新意的作品,以備展示、交流、討論。有時即使教師沒有注意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還可以毛遂自薦。學生一般就把自己的思考寫在作業本上,有時要求寫在教師設計的 “導學單”上。學生的操作作品,教師可以拍照留存 (如圖8)。

圖8
這些作品怎么使用?通常在展示交流或作業評講環節使用,借助實物展臺由教師或學生展示介紹。主要有依次展示、對比展示與整體展示三種方式。依次展示即把學生作品按照一定的次序 (一般按照先簡單后復雜、先一般后特殊、先欠缺后完美)逐一展示,以利于學生的認識逐步全面、深化、精致;對比展示即把兩種相近或相對的兩件作品放在一起呈現 (如圖9),便于學生發現差別,深入思考,完善認知;整體展示即把一些作品一起展示,能夠起到相互輝映的效果。一般為制作類作品。對于家庭作業中的典型方法,還可以拍成照片上傳至QQ群或制作成美圖發到微信群,讓學生、家長在親子互動中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圖9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試行稿)[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鄭毓信.新數學教育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