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一種藝術,其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反映人的喜怒哀樂,還能反映社會與現實生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改變。吳斌、金亞文先生曾經說: “音樂既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認識到自身的使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感知能力,讓其能獲得更大的成長與進步。然而,想要提高教學質量并非易事,教師需要不斷努力。本文從音樂的角度出發,就學生音樂意識與審美意識的培養提出幾點可行的建議,以期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音樂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小學課程中,音樂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并讓其學會采用音樂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世界,以實現全面發展的目的。盡管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科通過多種途徑接觸到音樂,如電視、互聯網、廣播等,但由于其年紀尚小,在聽音樂的過程中也僅限于粗淺的好聽或者不好聽的范圍,卻未能感受到音樂中表達的情感或者蘊含的深意,也未能對音樂進行鑒賞。因此,音樂教師的任務就在于讓學生感知到音樂的美妙,并學會鑒賞音樂,從而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及樂觀的生活態度。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較為喜歡采用創設情境的方式進行教學,即將教學與情境完美合二為一,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理解、思考,最后取得收獲,相較于傳統古板的教學方式,情境教學更受學生的喜愛與歡迎。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情境教學來調動學生的情緒,從而讓其在情境中不斷提高個人的審美意識與音樂素養。 《雷鳴電閃波爾卡》是一首較為有名的歌曲,其主要講的是大自然電閃雷鳴的現象,教師在教授這首歌時,可采用情景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情境教學中,學生可分別模擬 “雷鳴” “電閃”的聲音與情境,從而深刻領悟自然音響是怎樣在音樂作品中被藝術化地表現出來的。除此之外,在情境教學過程中,學生還能深刻領會到節奏、音色等在音樂中的作用與價值,并愛上音樂,主動進行音樂改編與創作,最終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年紀尚小,其認知功能尚未完全發育,對音樂的認識大多處于懵懂階段,或者認為音樂就是變相的說話,有好聽的聲音,并能讓人跟隨著這好聽的聲音蹦蹦跳跳。因此,教師必須要不斷深化學生對音樂的認知與了解,并獲得越來越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逐步愛上音樂。由此,在進行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展實踐教學,以深化學生的認知。如教師可讓學生嘗試模擬一個演奏家,讓其能盡快了解每一種樂器的使用方式,演奏技巧以及發出的聲音,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速度、節奏等。同時,教師可讓學生嘗試自己寫一些歌詞,歌詞的內容可以是自己生活的反映,也可以是自己對某些事物的理解。作品完成之后,教師可要求學生相互間進行交流,以豐富學生抒發情感的方式,并使其獲得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
一首好的歌曲,不僅要契合現實生活,真誠反映我們的心聲,還能夠讓我們看到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并包含著美好的蘊意與情境,也只有這樣的歌,才能得到學生的喜愛與歡迎,并幫助其孕育真、善、美的種子。因此,教師在尋找教學素材時,應當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讓歌曲能真正帶動學生的情緒,進而使得課堂教學達到 “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節奏是音樂的支撐點,沒有節奏的音樂就像是殘疾人沒有了拐杖,無法行走。因此,教師可先嘗試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如采用聽辨、模仿等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節奏的美妙之處。在進行歌曲教學時,教師一般都會遇到 “附點”,也就是音符符頭右邊的圓點,在演唱時遇到附點應延長這個音符的時值的一半。然而小學生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卻經常忽略這個附點,時值省略不唱,由此,一首好的歌曲,可能就此變成了另外一種味道。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其理解能力與見識相對有限,無法領會到原點的作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基本可以采用忽略不計的態度。但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應對歌曲本身的內涵進行充分的挖掘,讓學生認識到 “附點”的作用。同時,教師還可以采取實踐教學的方式,如讓學生演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從而讓其能深刻地感受到 “附點”的力量與價值。
歌詞是歌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如要求學生采用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歌詞,容易導致學生對歌詞失去興趣,更無法從歌詞中領會到某些魅力。因此,教師可根據歌詞的內容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以加深其對歌詞的印象。如歌曲的歌詞與節奏是同步的,教師可采用打拍節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記住歌詞;如歌詞主要是描寫大自然景象的,教師可采用播放MV的方式進行教學,從而加快學生的記憶速度。
除此之外,教師應幫助學生夯實音樂基礎,不斷培養其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創作能力與歌唱能力。因此,教師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1)正確的示范。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理解能力相對有限,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意示范的方式,如在示范演唱的過程中應飽含感情,在指導學生進行演唱時應適時根據節奏打拍,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獲得越來越多的體驗,審美能力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2)注意使用語言。音樂課程本身就是屬于欣賞性質的課程,教師在教學時應采用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授課,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并指導學生正確發聲,從而提高其唱歌的信心。此外,教師可以將游戲與音樂進行結合,讓學生邊唱歌邊跳舞,從而提高其歌唱的能力。
一首歌詞美、旋律美的音樂最容易受到學生的喜愛,且能引發其共鳴。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旋律的美,教師可通過 “畫旋律線”的手段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領悟到音樂旋律的魅力。為提高教學的整體效果,教師也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多找一些不同題材的音樂,如歌頌友情的、勵志的、成長的,或者多選擇一些不同類型的音樂,如民謠、古典音樂或者流行音樂等,從而豐富學生的感觀,讓他們感受不同音樂的旋律美。
音樂課程并不算小學教學中的主要課程,但其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求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與熱情,并能從中獲得更多的感受。而評價機制的設立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教師應設置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一般而言,評價的方式可包括提問、討論以及觀察等方式,或者采用以上3種方式進行全面的評價,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當學生對音樂有了初步的認知與理解后,教師可對其學習的效果進行評價,評價的方式主要包括自我評價、他人評價,教師則對最終的評價結果進行總結。從而讓學生能正確意識到自己的優缺點,取長補短,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總而言之,音樂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并在這幾年得到了迅猛發展,大量的音樂作品充斥了我們的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謹慎選擇音樂作品,用心設計課程中的每一個環節,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與熱情,主動去學習音樂,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并創造出更美的生活樂章。
[1]張冬青.淺談音樂欣賞中的審美意識[J].中華少年,2015,(21).
[2]蘇靜.淺析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若干問題[J].吉林教育,2016,(6).
[3]龔曉丹.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若干問題淺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0).
[4]席秋萍.淺析小學音樂審美教育問題[J].基礎教育論壇,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