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證監會發布年度稽查執法“賬本”。2017年,證監會針對資本市場各種亂象頑疾進行集中整治,力度進一步加強。
全年,稽查部門受理各類違法違規有效線索625件,交易監控發現的異常線索占70%,全年新啟動調查478起,立案調查312起。全年集中部署4個批次專項執法行動共54起典型案件,重點打擊財務造假、爆炒次新股、利用高送轉非法交易、私募亂象等市場典型違法行為。
陳勇利(證券研究員)
根據證監會披露,2017年啟動違規披露案件立案調查64件,較去年增長33%,其中財務造假占40%,重大事項不披露占26%,這兩類為違法的主要類型。公開信息是投資者判斷上市公司經營情況最重要的依據,利用信息披露牟利,是對市場秩序的嚴重擾亂。
證監會近日公布慧球科技等7宗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案的處罰決定書,對慧球科技處以240萬元罰款。慧球科技實際控制人鮮言曾因操縱“匹凸匹”股價案接到34.7億元“史上最大罰單”,本次再被罰款420萬元,并被終身禁入證券市場。
慧球科技案是典型的利用信息披露操縱股價的案件。2009年9月,慧球科技進入破產重整程序,顧國平為實際控制人。2016年4月,鮮言控制的上海躬盛與顧國平達成股權轉讓意向。鮮言在不晚于2016年7月就成了慧球科技實際控制人。然而2016年8月29日公司披露的半年度報告仍稱實際控制人未發生變化。鮮言控制慧球后不披露,就是為了混淆視聽,因為其之前游走監控邊緣的操縱行為已經引起了各方關注。
2016年7月21日始,瑞萊嘉譽持續買入慧球科技股份,3個月后持股10.98%,成為第一大股東。由于其未及時改組慧球科技董事會,公司仍由鮮言實際控制。感到危險的鮮言,在2017年年初炮制了1001項“奇葩議案”,內容如同狂人瘋語。鮮言指使董秘將“奇葩議案”通過網站、股吧對社會公開,引發市場嘩然。
鮮言案例成為證監會對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挑戰法律底線、屢次實施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徹查嚴處的標桿案件。這類違法、違規行為呈現四大特點:一是造假環節不斷延伸,涉及IPO、再融資、并購重組、持續披露等多個領域;二是造假手法不斷翻新;三是并購重組違規披露折射脫實向虛傾向;四是信息披露異化為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的工具。
尤為之(證券研究員)
2017年,證監會就“老鼠倉”事件立案13件,立案數量同比減少60%,違法高發蔓延態勢得到初步遏制。從涉案領域看,8起案件涉及私募從業人員,數量超過公募基金、保險資管、券商自營等傳統多發領域。而私募基金犯罪案件具有涉案金額巨大、資金運作環節違規多發以及資金募集環節違法手法多樣等特點。
從違法行為看,共同違法案件增多,由私下單獨交易轉變為共享信息、交換信息、合謀從事非法交易;有的“老鼠倉”與內幕交易、從業人員違規買賣股票相互交織。
從違法性質看,個別從業人員在證監會嚴打背景下仍不收斂不收手,甚至在接受調查期間繼續作案,性質十分惡劣。
“老鼠倉”是指機構在用公有資金拉升股價之前,先用個人(機構負責人、操盤手或其親屬、關系戶)的資金在低位建倉,待公有資金拉升到高位后個人倉位率先賣出獲利。
2017年兩起典型的“老鼠倉”事件引發投資者關注。一起是深圳市恒健遠志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的總經理胡志平,利用管理產品的便利,了解交易信息后,用岳母的證券賬戶給私人謀利,交易了41只股票,獲利538.66萬元。
另一起是北京喜馬拉雅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吳剛,也是利用管理投資產品的工作便利,通過買賣相關的股票,給別人的個人賬戶謀利,從而提取業績報酬。吳剛交易的股票有16只,獲利達948.02萬元。
負責調查上述兩起案件的福建證監局認為,兩人上述行為違反了中國證監會《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第二十三條第(五)項的規定,決定: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3萬元罰款。
證券、基金從業人員,在職務行為中會獲取投資信息,但是泄露因職務便利獲取的未公開信息,利用該信息從事或者明示、暗示他人從事相關交易活動,屬于違法行為。
周方(證券研究員)
2017年內幕交易平均案值超過3000萬元,7%的案件涉案金額突破億元,超過70%的內幕交易獲利,最高收益4000余萬元。
從內幕信息看,并購重組仍是內幕交易重災區,利用高送轉、重大虧損等業績類信息從事非法交易案件多發。
從涉案主體看,法定內幕信息知情人直接交易占40%;內幕信息泄露范圍進一步擴大,甚至包括知情人子女就讀學校校長、開辦企業所在地黨政干部等。
從傳遞方式看,網絡社交工具的普及客觀上為內幕信息在親屬圈、朋友圈、同事圈等多種熟人圈多層多級多向傳遞提供了便利,形成一批窩案串案。
2014年4月中旬,華為原副總裁、時任北京牛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一男從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某處獲知華中數控重大資產重組的內幕信息,隨即借用他人賬戶大量買入“華中數控”股票,并暗示其妹同期買入,兩人合計獲利700余萬元,構成內幕交易。2017年1月,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判決,判處李一男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沒收違法所得并處罰金700余萬元。
在不成熟的市場,投資者習慣于根據“內部消息”買賣股票,有些人甚至忽視股票交易基本常識學習,只跟消息下注。基本面、資金面對部分投資人而言都沒有“消息面”重要。事實上,市場上消息紛繁復雜,難辨真假,普通投資人盲目聽從小道消息,往往會遭受損失。
對于接近核心圈的投資者而言,如果通過內幕消息購買股票,雖然可能高額獲利,但很多情形下直接構成犯罪,對個人而言得不償失。
上述案件的宣判,警告“消息靈通人士”約束自己的行為,也警示市場參與者應摒棄“靠打探消息炒股”的惡習。
李娟麗(證券研究員)
證監會發布信息指出,2017年新增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案件調查7起,同比增長40%。這些案件的特征在于互聯網和自媒體成為主要傳播途徑,違法手法和形式多樣化以及行為目的復雜化。
一則虛假消息帶來的破壞力往往連消息發布者也難以事先評估。
2016年6月上旬,雞蛋期貨主力合約JD1609價格持續上漲,一個名為“中國蛋品流通協會”的民間組織(未在民政部門注冊)部分“會員”因持有該合約空單出現較大虧損。6月14日,該“協會”所謂“秘書長”曾某起草了《轉交給大商所領導的一封信——中國蛋品流通協會聯名上書》,捏造雞蛋期貨遭多頭惡意炒作、“協會”力不從心、請求有關部門查處的虛假誤導性信息,并夸大事實稱“有雞蛋養殖戶因套期保值被逼借高利貸,即將家破人亡”。
6月15日,曾某通過由其擔任網絡管理員的“中國蛋雞信息網論壇”公開發布上述虛假信息,經門戶網站轉載后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當日,JD1609合約價格最大跌幅達4.1%。部分“協會會員”通過賣空該合約獲利。
案件發生后,經大連商品交易所排查,調查組鎖定“協會”核心成員,歷時一年多深入8個省13個地市的農村地區細致取證,最終讓曾某等人受到法律嚴懲。
2018年,證監會對于干擾資本市場穩定運行的違法違規行為將繼續保持高壓嚴打態勢。對于投資者而言,明辨信息來源,以官方公開信息為準,才能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