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課程視角和課改理念下,農村初中作文應走出“假,大,空”的尷尬境地,應在一種更為靈活、更為大氣、更為本真的視域下,走出模仿,走向思維;走出模仿,走向過程;走出枯燥,走向趣味,以此引領學生表真情,說真話,寫真文。
關鍵詞:走向思維;走向過程;走向趣味
提起農村學生作文,教師都會感嘆,怎一個“難”字了得。在學生的作文中,存在著較普遍的“假,大,空”現象,作文內容空洞無物、無病呻吟,套路作文比比皆是;文中感情虛假浮泛、裝腔作勢,孩子們始終在“被動式作文”的泥沼里蹣跚徘徊,始終在背離生活、遠離真情實感的漩渦中躑躅不前。那么,如何改變農村初中作文的“面目可憎”?如何走出被動模仿的怪圈,如何捅破那層通往自由表達,順暢寫文的壁壘呢?
一、 走出模仿,走向思維
有專家言,寫作是替自己立言,其背后永遠站著“思想”;而模仿,其背后站著“套路”。即使仿得逼真,也只是徒有形骸,沒有神具。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應該讓這種沒有“神具”的模仿從自己的作文生活中淡出。那么如何從模仿中進行突圍呢?竊以為,從七年級到九年級,構建“觀察—分析—表達”的三級訓練模式,讓學生的思維更細膩,更廣闊,不失為一條簡單高效的路子。
比如,七年級重觀察,寫觀察筆記,包括一般觀察(定向觀察、日常生活觀察、人物觀察、內心觀察等)和深入觀察(比較觀察、觀察與體驗)等等;八年級重分析,寫分析筆記;分析起步:提出問題,給予解答,了解情況,實事求是,分析角度(條件分析、因果分析、演變分析);分析入門:多角度分析,特點分析、本質分析、意義分析、分析和知識、分析與聯想、分析與情感等等;九年級重在表達訓練,進行語感隨筆和章法訓練等等。
當學生注重觀察時就會發現,每一樣事物都有與眾不同的、鮮活的、獨屬于自己的特點,這時,徒然地去模仿別人就顯得毫無意義,或者說,當學生真正深入到具體的、細致的觀察中時,模仿便失去了市場,失去了用武之地。同樣的,當孩子們學會分析時,就會在比較中發現個性,發現美,發現事例中不一樣的意義,從而走向思維的更深處。而一旦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刻,就會明白,所謂的套路,所謂的格式,所謂的模仿,都是“權宜之計”,都是能夠說扔就扔掉“拐杖”。在這個意義上說,農村初中的作文應該走出模仿,走向思維,以此開啟快樂作文的秘境,讓作文教學綻放出生機盎然的新氣象。
二、 走出模仿,走向過程
江蘇省南京市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的“登山”理論認為:“登山的樂趣在過程中。上課的樂趣也在過程中。”對孫老師的話我滿懷敬意。的確,不注重過程的教育,其實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同樣的,初中作文教學同樣要注重過程,要非常在乎“在路上”的感覺,正如一所大學學報封面上一句話:“我們喜歡的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過程”。
就農村初中作文而言,教師不能僅僅把精力和目光聚焦在學生的完稿上,而應在列提綱、寫初稿、修改方面下大工夫,包括在寫之前的打開思路、收集和積累作文材料,包括審題和構思等等,無一不需要教師深耕細作的引領,一種類似于“老牛犁地”式的引領。或許,深入到過程中的曲徑通幽處,師生才能發現另一片語言實踐的鮮活的乾坤;也或許,深入到過程中才發現,內容是不可模仿的,思想是不可模仿的,精神是不可模仿的,正所謂:“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例如,在《我的煩惱》中的作文實踐活動中,教師讓學生在作文前認真回顧自己真實的煩惱,必須以“說真話表真情”為出發點,切不可人云亦云。于是孩子們紛紛梳理自己的心事:有的說我真的好冤枉,我并沒有故意針對英語老師,為什么總是有人這么不相信我,為什么每一次班級中一出現不和諧音,同學和老師總是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還有的說,我真的很煩我的媽媽,我只不過和一個女同學多說了幾句話,就一直懷疑我戀愛了,還有的說,我的煩惱與我的爸爸有關,他總是以他在農田中是多么辛苦說事,強迫我按照他的意愿進行……
做精做細這樣的寫前細節,做實做活這樣的過程性活動,孩子們才會“流淌”出真情實感的“涓涓細流”,才會表真情,說真話,寫真文。
三、 走出枯燥,走向趣味
為什么初中生面對作文,怎一個“難”字了得?這是因為部分作文實踐活動是枯燥的,包括作文題目、作文內容、作文評價都是陳舊乏味的,包括寫前興趣、寫后興趣和長期快樂作文的興趣都沒有激發出來。怎么辦?竊以為,當場創設活潑、真實、具體的情境,讓真情實感“當場發生”,或能成為農村初中作文“走出枯燥走向趣味”的一劑良方。
以下是《難忘的第一次》的一段作文教學實錄:
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用手機撥打一個正在農田中干活家長的電話,等撥通之后,讓學生先簡單介紹自己,然后就土地問題、耕地問題和環境問題談談自己的想法。交流中要詢問電話另一頭忙碌的人是否聽懂,如果沒有聽懂,能否重新講,務必請對方耐心一點。想想,現實中和陌生人溝通都很難,何況是在電話中,何況還是在對方在田里干活的情況下,所以,打電話前后的不安、不好意思、急躁、期盼,興奮等心情可能都是第一次。然后引領學生把這樣的真實情景寫下來,揮筆成文。
這樣的“寫真”環境,必將讓學生真正的“情郁于中,發乎于外”;必將促使學生走出枯燥,走向趣味。農村初中作文實踐活動,就是要引領學生對生活有真切的體驗,對生命有深刻的感悟,對現實有深情的打量,這樣,其言語生長和精神滋養的土壤才是肥沃的,厚重的,也是有后續力的。自熱,沉浸在其中的學生才能快樂作文、真情作文、創新作文。
參考文獻:
[1]胡亨康,周一貫.作文從模仿入門,一開始就走錯了路[J].福建教育,2013,(5):34.
[2]張賽琴.探尋課程視野下的“生活素材”體系[J].小學語文教學,跟著名師寫作文,增刊2014:48.
作者簡介:陳尚德,甘肅省定西市,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西寨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