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讓學生“學會求知”,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小學教學教育過程中,應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學會求知”。首先,我們應科學地提出課前預習要求,培養學生“學會求知”的學習興趣;其次,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中心環節,激發學生積極地“學會求知”;最后,要引導學生加強課外閱讀,努力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授之以漁”,讓學生真正“學會求知”。只有做到多管齊下,有效地引導學生“學會求知”,才能真正實施素質教育。
關鍵詞: 素質教育;生自主學習;“學會求知”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1997年9月4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面向21世界,開創基礎教育的新局面》中的一段話,這充分說明了讓學生“學會求知”是開展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讓學生“學會求知”,與“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不謀而合,都強調了“方法”的教授、學習和掌握;“學會求知”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拓展。因此,在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倡導以教師為主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漁”之方法而“學會求知”。
一、 科學地提出課前預習要求,培養學生“學會求知”之興趣
學習過程,預習是第一關。只有做好預習之自主學習,才能在課堂上有效地獲得新知,才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漁”而“學會求知”,提高學習能力。
學生在預習中,應用已有知識和方法,進行新知識的自主學習,建立新知識的整體認知,而后在課堂上帶著在預習中所遇到的“一知半解”、“不甚理解”的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加以理解而獲得新知及學習方法。
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要抓住課題中的“借”字設問:“誰向誰借?”、“為什么借?”、“怎樣借?”——學生帶著問題預習,便能通過解“借”的來龍去脈,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 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中心環節,激發學生積極地“學會求知”
(一) 聯系生活實際,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學會求知”。
我們的課堂教學,不是無目的的教學。課堂教學,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學會求知”的積極情感。特別是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我們更加應該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意境,激發學生的“學會求知”欲望。
比如:例如一年級《荷葉圓圓》一文中,可選取了“荷葉、小水珠、小蜻蜓、青蛙、小魚兒”等學生熟悉的事物,在教學中,圖文結合,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開動腦筋,思索這些事物都有什么特征?課文是如何描寫?你要怎樣用動作把它們表現出來?等等。如此,學生們在觀察、閱讀、表演的氛圍中,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朗讀;同時也鍛煉了“學會求知”。
(二) 根據教材(課文或課題)的特點,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主動思考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中“學會求知”。
課堂提問的主要目的在于啟發學生能正確地思維。因此,教師要善于針對教學內容,面向全體學生科學地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任憑學生去思考、探究,以使學生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當中。在問題的設計中,一般以中等學生為主,兼顧優秀生和學困生;在提問時,要先提出問題,并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而后讓學生回答問題,這樣,才能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動腦思考;此外,提問還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提問的語言必須做到語言準確、具體、和諧、精練、適度,切忌模棱兩可,更不可含糊其辭——精練準確的問題必然能提示學生快速有序地思考。
譬如:教學《草船借箭》時,要抓住課題中的“借”字設問:“誰向誰借?”“為什么借?”“怎樣借?”并在理解“借”的來龍去脈,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你認為這個‘借字用得好不好,為什么?”如此一問可以激起學生的積極思考:有的說不能用“借”而應“騙”;有的認為“借”字用得妙,用曹操的箭去射曹操,有借有還,妙不可言。此時,學生對課文的遣詞造句也有所領悟,對今后的習作也有幫助。
(三) 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自主學習,自覺地“學會求知”。
每一堂課都有具體的教學任務、目標和要求。因此,教學中我們可隨教學內容的變化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采用朗讀談話、讀書指導、作業練習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有時,在一堂課上,還可以同時交叉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所學知識的學習理解、掌握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的應用,可以卓有成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求知”。
如:教學《心愿》《白揚》等課文人物較多的文章,可以請同學們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在感情朗讀過程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詩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課文,可以讓學生在歌曲的優美旋律中受到感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三、 引導學生加強課外閱讀,讓學生真正“學會求知”
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民的信》中指出了多讀課外書,甚至是閱讀游記和觀賞影片等都可以增長“見識”。我們說,加強課外閱讀,不但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內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鍛煉學生“學會求知”——從小學開始,我們就應充分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注意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學會求知”。
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學會求知”,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素質教育的具體要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作者簡介:馮水樹,福建省龍海市,榜山中心小學。endprint